告别纯爱套路?《许我耀眼》的 “反套路实验” 成效几何?

收录于 游戏娱乐 持续更新中
在国产现偶长期被纯爱叙事垄断的市场中,《许我耀眼》的横空出世,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它跳出 "完美人设 + 双向奔赴" 的固定模板,塑造出两个带着道德瑕疵的主角 —&
在国产现偶长期被纯爱叙事垄断的市场中,《许我耀眼》的横空出世,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它跳出 "完美人设 + 双向奔赴" 的固定模板,塑造出两个带着道德瑕疵的主角 —— 女主许妍为嫁入豪门伪造家世,男主沈皓明隐瞒婚育事实演绎 "深情",以 "算计式婚姻" 的反差设定打破常规,开播即突破腾讯视频 30000 热度大关,也让业界看到国产现偶跳出叙事惯性的可能。



一、纯爱统治下的 "非纯爱" 冒头:从背德人设到现实灰度

长期以来,国产现偶始终困在 "爱情至上" 的叙事框架里。无论是早期的青春校园剧、曾经风靡的狗血虐恋剧,还是当下主流的都市甜宠剧,人物的成长、冲突与选择都紧紧围绕爱情展开,社会关系与现实处境不过是可有可无的背景板。但近两年,一批拒绝做 "纯爱战士" 的作品开始崭露头角,试图撕开纯爱垄断的口子。
《半熟男女》以 "人均出轨" 的剧情打破滤镜,将男主贴上 "精致利己凤凰男" 的标签;《许我耀眼》则把女主许妍推上 "恶女" 代表作的位置,同时揭露男主沈皓明这类 "光鲜年上熟男" 的自私虚伪。这些作品的共同点,在于不再回避人性的复杂与现实的灰度,用更贴近真实的人物设定,挑战观众对现偶的固有认知。
而这种 "非纯爱" 表达,又可分为三重灰度层次,层层递进地冲击着纯爱叙事的根基:

第一重灰度:背德人设制造禁忌张力

这是 "非纯爱" 最基础也最讨巧的表达,通过挑战世俗对两性关系的认知,突破现偶的舒适边界。从 2020 年《下一站是幸福》带火的姐弟恋题材,到《爱的二八定律》《骄阳伴我》《爱情而已》等作品的持续发酵,再到横屏短剧《招惹》掀起的 "小妈文学" 风潮,以及涉及出轨的《我知道我爱你》《半熟男女》、主打伪骨科设定的《我的人间烟火》与待播的《野狗骨头》,都在利用 "背德感" 制造叙事张力。
剧集海报(图源:豆瓣)

在传统现偶中,同样尺度的暧昧与肢体接触或许平淡无奇,但放到背德语境下,情感张力与性张力会被放大数倍。人物内心的挣扎、社会层面的审视、关系本身的秘密性,共同构成了强大的叙事驱动力,能轻易牵引观众情绪,成为 "非纯爱" 现偶吸引注意力的核心技法。

第二重灰度:性叙事的突破与束缚

相较于背德人设,对 "性" 的重新书写更具突破性,也更易触碰禁忌。这一维度涵盖男女主 "双洁" 与否、吻戏频率与尺度、床戏有无与细节、是否涉及出轨等内容,既关联复杂的性观念,也受限于审查机制,因此在国产现偶中极少被深入呈现。
长期以来,国产现偶几乎形成了 "双洁默认" 的潜规则:男女主必须是情感上 "未被污染" 的个体,吻戏点到即止,床戏要么回避要么拉远景,人物的身体经验被刻意消音。即便设定是 30 + 的霸总,也往往被塑造成 "经年忙于事业,遇到女主才拥有初恋" 的形象,后续更是 "从一而终、至死不渝"。
仅有少数偏熟龄的现偶尝试突破这一限制:《春色寄情人》通过亲热戏让陈麦冬读懂庄洁的内在需求,推动两人关系进阶;年初的横屏短剧《鹅绒雪》则用更细腻的肢体暧昧,展现情欲戏的更多可能。但更多时候,国产现偶仍在用 "强制爱"" 已婚状态 ""纯甜吻戏" 等方式,对 "性" 进行替换性表达。
《许我耀眼》中男主沈浩明的 "已育" 状态,便是对这一潜规则的挑战 —— 这一设定让他对婚恋的态度更具功利性,为剧集蒙上一层现实灰色,实现了人设突破,但也引发部分观众对男主 "非处" 的反感,影响了纯爱受众 "磕 CP" 的心理顺滑度,足见性叙事突破的艰难。

第三重灰度:婚恋交易颠覆爱情主体

这是 "非纯爱" 表达的最高层级,彻底脱离 "爱情至上" 的价值观,用婚恋交易取代爱情,成为叙事核心。这种模式在《傲骨贤妻》《我的天才女友》等海外剧中十分常见,但在国产现偶中仍是 "爱情禁地",因为它完全解构了现偶赖以生存的浪漫幻想,转向更残酷的现实派表达。
这类叙事的起点,往往是自利性的欺骗。《许我耀眼》中许妍编造家世嫁入豪门,就被部分观众定性为 "骗婚";更极端的案例则如《我的天才女友》中的莱农,通过嫁给高知家庭出身的佩特罗,实现阶层跃迁,婚恋彻底成为工具。尽管这种模式更贴近现实中的婚恋择偶标准,但在以提供浪漫幻想为主的国产现偶中,始终处于边缘位置。
事实上,纯爱与非纯爱的核心区别,不在于是否有感情线,而在于创作出发点:是继续编织爱情幻想,还是尝试解构它。非纯爱现偶也会谈恋爱,但它会让另一条叙事线(如利益、复仇、阶层)与爱情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时刻碾碎爱情。随着灰度层次的加深,对完美爱情的冲击会层层叠加,也能引发观众更强烈的情绪震荡。


二、纯爱为何仍是现偶 "惯性"?类型基因与社会心理的双重绑定

尽管 "非纯爱" 现偶近两年有所冒头,但从数量与市场占比来看,它仍是绝对的少数派。2025 年被冠以 "现偶大年" 的称号,核心原因是多部纯爱系 IP 改编剧集中上线 ——"晋江名著"《难哄》、同名小说改编的《嘘,国王在冬眠》、玖月晞的《白色橄榄树》、有《左耳》"遗风" 的《焕羽》等作品的密集推出,清晰展现了平台对纯爱的倾斜。
纯爱能长期统治现偶市场,既是类型基因决定的 "叙事惯性",也是社会心理催生的 "情感惯性"。

从社会心理看:纯爱是现实压力下的 "情感出口"

参考纯爱影视文学大国日本的经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腾飞带来金钱主义盛行,恋爱逐渐变得功利,而《凝视着爱与死》《污泥里的爱情》等作品掀起的 "纯爱热",本质上是一种 "情感反动"—— 用单纯浪漫对抗现实功利,为观众提供情绪慰藉。
同时,纯爱还承担着 "类型调和" 的功能。同一时期,日本社会派电影与黑帮片充斥着对社会阴暗面、金钱至上与暴力血腥的直面,纯爱题材则像一剂 "缓冲剂",将观众从压抑、撕裂的情绪中拉回温情浪漫的氛围,成为现实社会的情感出口与心理调和机制。
国产现偶的纯爱叙事,也有着相似的社会心理底座。它与年轻人经历的高考压力、青春期撕裂感、地域分离等生命经验深度绑定,用记忆与浪漫构筑起一层 "幻想保护壳",成为对抗命运突变的情感反作用力。在纯爱剧中,高考后的离别、阶级差异的鸿沟都能被轻易克服,这种 "超越现实" 的特质,让纯爱拥有了稳固的吸引力。

从类型基因看:纯爱叙事的三种变体与 "感官评估逻辑"

回溯国产现偶的发展,可梳理出三条典型的叙事路径,而这三条路径本质上都是纯爱叙事的不同变体:
一是以《最好的我们》《你好,旧时光》《树下有片红房子》为代表的清新派校园剧。这类作品是 "原教旨主义纯爱",聚焦青春期的懵懂与纯粹,几乎不掺杂现实杂质,用细腻的情感细节打动观众。
二是八到十年前流行的《千山暮雪》《何以笙箫默》《夏至未至》等狗血虐恋剧。它们看似融入了 "社会派" 元素 —— 家族世仇、高考压力、抄袭指控等,但这些冲突的最终目的,是强化 "爱的不计条件与至高无上",最终完成的仍是对爱情幻想的加固,而非解构。
三是以《亲爱的,热爱的》《你是我的荣耀》为代表的都市甜宠剧。这类作品将 "发糖" 作为核心目标,俊男靓女的一见钟情、密集的甜蜜场景取代了复杂剧情,成为观众评判作品好坏的关键。

《最好的我们》《何以笙箫默》《亲爱的,热爱的》海报(图源:豆瓣)

这三种变体共同塑造了观众对现偶的 "感官评估逻辑":评判一部现偶,只需看 "甜" 与 "虐" 两个维度。好评多是 "甜虐交织"" 纯甜无酸 ",差评则集中在" 为虐而虐 ""工业糖精",这种单一的评估标准,恰恰反映出 "非纯爱" 题材尚未获得真正的生长空间,也未建立起成熟的创作范式。

"非纯爱" 生长的双重困境:受众心智与叙事承载

"非纯爱" 现偶难以突破,一方面源于受众心智的固化 —— 长期受纯爱叙事熏陶,观众对 "不完美爱情" 的接受度有限;另一方面则在于其自身极为有限的叙事承载空间。
"非纯爱" 现偶的类型位置十分尴尬,介于纯爱偶像剧与现实都市剧之间:既需要融入社会议题、展现人性复杂,又要兼顾爱情线的可信度,还要把握道德审判的尺度,创作难度远高于纯爱现偶。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观众的抵触情绪。
2024 年播出的《半熟男女》就是典型案例:剧中主角的出轨、换乘恋爱等情节,本是对 "非纯爱" 的大胆尝试,剧方甚至提前打出 "向纯爱战士道歉" 的口号预热,但最终仍因何知南的 "恋爱脑"、瞿一芃的精于算计,被观众指责 "三观不正",未能达到预期的播出效果。
对于创作方与平台而言,压缩复杂关系、社会结构与人性冲突的纯爱叙事,无疑是更安全、更易成功的选择。因此,多数 "非纯爱" 尝试都停留在人设层面的浅层创新,即便迈出关键一步,也往往在后续剧情中 "退缩"——《许我耀眼》就是如此:男主的 "已育" 是恶毒女配设计的结果,女主虽伪造家世却对男主 "真心相爱",谎言揭穿后还选择 "净身出户",最终以 "追妻火葬场" 的撒糖桥段收尾。
财阀家世、利益纠葛最终被爱情消解,人性的复杂被冲刷成纯粹完美,故事又回到了熟悉的 "粉红泡泡" 中。这种 "先突破后回归" 的选择,不全是创作者的退缩,更是对类型规律、观众接受度的权衡 —— 爱情至上,仍是国产现偶不可触碰的叙事底线。


三、现偶的进化方向:不止 "非纯爱" 一条路

尽管 "非纯爱" 叙事尚未形成气候,但它的冒头,也折射出国产现偶类型迭代的信号。尤其是短剧的崛起,为现偶的进化提供了新的外部推力,而长剧现偶也在探索多元方向,逐渐摆脱 "纯爱垄断" 的单一生态。

短剧:现偶类型迭代的 "加速器"

短剧对现偶的推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题材迭代速度快。在走过古偶、家庭伦理的爽文时代后,短剧迅速切入青春、都市的现偶核心地带,《念念有词》《盛夏芬德拉》等播放量破 30 亿的头部短剧,均属于现偶范畴,为长剧现偶提供了题材参考。
二是尺度与节奏的突破。由于篇幅受限,短剧必须在开篇就明确情感动机、设置高浓度冲突,因此常从极端情境切入 —— 婚姻复仇、财产争夺、虐恋救赎、双重背叛等成为常规起手式。"女主为复仇嫁入豪门"" 男主利用婚姻打击仇敌 "这类" 非纯爱 " 叙事,在短剧中已是常态。
这种 "开场即高潮" 的叙事方式,不仅快速建立了人物灰度,也提前训练了观众对复杂关系和极端情绪的接受度。当观众对高浓度冲突的耐受阈值被拉高,长剧现偶若仍停留在单线程纯爱叙事,就会显得平淡过时。从这个角度看,短剧扮演了 "观众心理预热" 的角色,成为现偶类型成熟的加速器。


长剧现偶的多元突围:在纯爱与现实间找平衡

短剧的冲击,并不意味着长剧现偶要完全照搬短剧逻辑。相反,长剧凭借更充足的篇幅,正在探索三条更具深度的进化路径:

路径一:纯爱质感的 "精细化升级"

部分长剧选择在纯爱范畴内做加法,通过打磨细节、强化氛围,提升纯爱的质感。比如《爱你》以极致的慢节奏打造 "治愈系" 现偶,《嘘,国王在冬眠》则聚焦冬季恋爱的独特氛围感,它们不追求题材突破,而是在浪漫想象的细腻度和情绪体验上做文章,既满足了纯爱受众的需求,也抬高了现偶长剧的制作门槛。

路径二:现偶与社会议题的 "深度融合"

另一批作品跳出 "纯爱与否" 的二元分类,将爱情包裹进多元社会议题中,比如《春色寄情人》关注熟龄女性的人生选择,《她的生存之道》探讨女性与母亲的羁绊与依恋关系。这类剧作不再将感情作为唯一卖点,而是把它放进更大的社会语境里审视,让现偶不仅有浪漫,还有现实温度。

路径三:奇幻元素与现偶的 "创新碰撞"

《想见你》《一闪一闪亮星星》的成功,让奇幻叙事成为现偶的稳定分支。上半年播出的《滤镜》引入 "变身手环" 设定,不久前收官的《十二封信》以 "时空穿越" 为核心,它们既保留了纯爱故事的情绪浓度,又借助奇幻语法打开了类型外延,让现偶的情感表达拥有了更灵活的叙事空间。
这些探索或许仍有不足 —— 部分作品存在爱情线与支线 "顾此失彼" 的问题,但它们的意义在于,打破了 "现偶只能走纯爱路" 的刻板认知,证明现偶可以有更多可能性:既可以回归原教旨主义,把纯爱的质感打磨到极致;也可以将爱情放进更宽广的社会叙事中;还能与奇幻等元素结合,创造新的叙事语法。
类型的成熟,从来不是某一种形式的胜出,而是叙事边界被逐步拓宽、观众情绪口味被不断分层的过程。《许我耀眼》或许没有建立起 "非纯爱" 现偶的新语法,但它撕开的那条裂缝,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国产现偶的更多可能 —— 从纯爱的 "青少年期" 走向多元的 "成熟期",现偶的进化,才刚刚开始。

推荐游戏娱乐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