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男孩,最让父母头疼的莫过于如何把握 “呵护” 与 “独立” 的边界 —— 既要给予足够的关爱,又要警惕过度庇护催生 “事事依赖妈妈” 的妈宝特质。作为一名在伦敦独自带娃的中国妈妈,图图的成长历程,让我真切见识到中西方养育文化的巨大差异,也让我对 “如何养出有担当的男孩” 有了更深的思考。
图图出生在伦敦,一岁前的吃喝拉撒睡,就已经让我感受到国内外养护方式的天壤之别。国内的育儿精细化程度,简直做到了极致:短视频里充斥着各种耸人听闻的 “育儿警告”,哭一会儿怕留情感阴影,坐久了担心伤脊椎,吃口辅食怕呛咳,冬天露脚踝就认定会感冒,甚至摸下脸蛋都怕引发皮肤炎症。这些言论让热衷刷短视频的祖父母深信不疑,也常常让我们与老一辈因为带娃细节争执不休。
印象深刻的是图图 10 个月时,我们带他回国拍全家福。在影棚等候区,老公双手牵着娃的小手玩举高高,一瞬间,在场的工作人员和其他家长集体惊呼 “哎呀!”,还像水花炸开似的纷纷后退 —— 他们大概觉得,这一下足以伤到孩子的脊椎。可在我老公这位东欧人的认知里,这种程度的互动再正常不过。他们的养育理念向来偏 “硬核”,尤其对男孩,更推崇普京式的坚韧品格,七十多岁仍能泡冰水养生就是他们的榜样。老公三岁起就被要求承担家务,即便家里有佣人,自己的房间也必须亲自打扫,还得参与大量体育运动和田间农活,以此锤炼体格与意志。

受这种理念影响,图图冬天也不会穿得里三层外三层,老公偶尔还会用东欧传统的冷水澡方式帮他提升免疫力。一岁前的寒冬,我独自带他去上游泳课,从泳池出来没人搭手,匆匆洗擦干裹上大衣就回家,根本没法做到国内那种 “精细化照料”。对比之下,国内对男孩的过度呵护,总让我忍不住联想:是不是这种 “温室养法”,才让妈宝男越来越多?毕竟,温室里长不出能抵御风雨的大树,就像大熊猫,越被当成珍稀物种精心圈养,越难在自然中独立生存。而人生的风雨终要自己面对,没有父母能庇护孩子一辈子。
当然,英国也并非没有妈宝男。我曾有个伦敦的老乡合作伙伴,顶着光鲜的金融男标签,实则事事依赖母亲:大事找妈拿主意,小事靠老婆打理。更离谱的是,有一次他妈妈竟然代替三十多岁的他来跟我谈合作分账,甚至规划他的人生轨迹。这场面让我震惊不已,当即终止了合作。但总体而言,在英国待了五年,无论是上学还是工作,我直观感受到英式教育养出妈宝男的概率更低 —— 西方文化中,尤其是对男性而言,频繁依赖母亲会被视为一件丢脸的事。就像图图干妈说的,在伦敦街头,常能看到老外家庭 “一带五” 的场景,而中国家庭往往是 “五带一”,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
最近为图图考察学校,更让我看到了英式教育的核心逻辑。从幼儿园开始,学校就强调让孩子多接触户外与大自然;小学阶段,“独立性” 和 “独立思考能力” 的培养被提到重要位置,除了基础课程,还有丰富的体育运动和社团活动。这对从小当 “做题家” 的我来说,格外新鲜 —— 我接受的中式教育更偏重知识灌输,很少鼓励走出课堂,也常常忽视 “玩” 的教育意义。
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麦克法兰的研究,恰好解释了这种差异。他在著作中提到,英式教育认为团队运动比数学更重要,因为团体运动能 “教会你人生的核心技能”。在英国,人们不会盲目崇拜数学成绩好的人,反而更愿意追随足球队队长这样的领导者。因为在团队运动中担任队长,需要极强的沟通能力和平衡智慧 —— 比如足球比赛中,孩子要学会把握自己的控球时间,懂得适时传球给队友。这种能力,正是解决人生各类难题的关键。麦克法兰认为,这种教育设计源于亚当・斯密的思想,旨在培养人平衡 “自爱” 与 “社会爱” 的能力。
追溯根源,这种教育传统与英国殖民时代的需求密切相关。当时英国需要通过公学(寄宿学校)系统,培养能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外交和政治工作的人才,核心就是让孩子在远离家庭的环境中学会独立解决问题。也正因此,这个小小的岛国才能孕育出影响全球的领导力。麦克法兰自己作为外交官后代,童年时在学校就是和同学们一起玩各种室内外游戏与团体运动。 Netflix 剧集《王冠》第一季中,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小时候在苏格兰公学的经历也印证了这一点 —— 即便拥有王室身份,他仍要在森林泥地里摸爬滚打,接受严苛的磨砺。他十分感激这段经历,曾试图送儿子查尔斯去同一所学校,可惜查尔斯从小养尊处优,难以承受这种艰苦,最终只能转去更舒适的现代化学校。
值得强调的是,英国学校并非不重视学业,阅读、写作和数学能力在国家课程中依然是核心内容,但绝不会只聚焦书本知识或应试技巧。麦克法兰在研究英国工业革命历史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工业革命前,日本的识字率远超英国,但这场颠覆性的创新却诞生在英国。他认为,关键在于英式教育更遵从人性与自然,对个体的干预较少 ——“一味的知识灌输,只会扼杀人性的活力与创造力”。

作为一名曾经的 “做题家”,如今的男孩妈妈,这段跨文化的养育经历让我感慨万千。避开 “妈宝男” 的育儿之路,道阻且长。我之所以坚持这样的探索,不仅是希望图图能拥有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更明白一个道理:如果孩子长大后依然摆脱不了对母亲的依赖,那不仅是他人生的遗憾,更是会拖累母亲一辈子的负担。
这条路,与所有为人父母者共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糖总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