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 “真实种草”?竟是 10 万人流水线的精准投喂

收录于 社会文化 持续更新中
“弟弟夸我的车上好香啊!00后男友香腌入味”“给未来婆婆送礼以为要上千元,实际只花了200多元”——当这些带着生活气息又暗藏钩子的标题配上

“弟弟夸我的车上好香啊!00后男友香腌入味”“给未来婆婆送礼以为要上千元,实际只花了200多元”——当这些带着生活气息又暗藏钩子的标题配上精修封面图,无数北上广白领的“摸鱼时间”被精准捕获。点进笔记,没有00后帅哥的脸,只有一款陌生车载香薰的种草文案;滑到评论区,“好特别”“那不得直接拿下”的互动早已铺就。当你忍不住敲出“姐妹,哪里买?”时,一场精心设计的流量游戏已完成闭环。
这场游戏的操盘手,是一群坐标河南郑州的互联网从业者——业内称他们为“郑州帮”。10万人的团队,每人每天产出五六篇笔记,在评论区批量互动,将白牌商品包装成“网红爆款”,从小红书的算法池里攫取“免费流量”。当媒体揭开其面纱,消费者才惊觉那些“不知不觉的下单”,全是“木马笔记”的功劳。而争议声中,郑州的万牛会等公司却成了北上广老板追逐的香饽饽,河南年轻毕业生更是在小红书追问:“哪里能应聘这份工作?”



银行行长的疑问:20万日流水与49元干发帽的奇迹

去年上半年,郑州老板赵照的办公室迎来一位特殊访客——开户银行的行长。对方拿着流水单质问:“你们是不是在搞诈骗?一天进账20万,每笔都只有几十元?”赵照哭笑不得,这正是她的新媒体公司在小红书创造的业绩:为景区卖文创产品,49元的博物馆干发帽一个月出货4900多单。“客户预算有限,至今没搞懂产品为何卖爆。”
答案藏在小红书的搜索结果里。只要输入该博物馆关键词,上千条“安排好”的笔记便会涌现:大学生在宿舍举着干发帽配文“我是学校最特别的崽”;素颜美女对镜自拍写道“可爱实用的文创,卷起来”。这些笔记并非自发创作,而是一套精密流水线的产物:信息员抓热榜关键词,编辑批量改写做图,账号发布员将“裸稿”分发给河南几千名素人兼职者,最终形成铺天盖地的种草矩阵。
赵照的公司里,成熟运营能独当一面完成全流程。这位从传统媒体转型的创业者,早已摸透了小红书的流量逻辑。在她看来,“郑州帮”的核心不是投机取巧,而是把“行活”做到极致——用河南人口大省的人才红利,将普通内容打造成算法喜欢的模样。


爆款笔记生产线:从培训课件到“数据女工”

“郑州帮”的秘密武器,是一本随平台政策实时升级的培训课件。上面写满了流量密码:标题要遵循“黄金三秒”原则,用“我”的体验直击痛点,比如“和我一样头发油油的人在哪里”;内容要嵌入“5W+1H”要素,即时效(秋季)、场景(户外)、主体(打工人)、品类(防晒霜)、功效(防晒)、行为(厚涂),哪怕只占两三个,也能提升“新闻价值”;图片则要求“好看、高清、像人拍的”,拒绝过度修图的虚假感。
靠着这套方法论,年轻单身小伙能写出上百篇母婴备孕笔记,中年男团队能精准拿捏一线城市高知女性的喜好。而支撑这条生产线的,是郑州庞大的“数据女工”群体。当地招聘要求宽泛,流传最广的形容是“线上富士康,电子流水线,保证几百人写的笔记都能过60分”。
刚毕业三个月的琪月就是其中一员。学哲学和网络新闻学的她,负责穿戴甲产品运营,上午写策划案,下午将笔记与“秋天、美拉德色系、新中式”等关键词绑定,搭配摄影师拍的真实场景图。赵照会叮嘱她:“‘美到窒息’的‘窒息’是限流词,要查词库替换;发笔记时关IP,用流量模式避免被平台识别。”尽管琪月自己不化妆不做美甲,但作为00后,她对小红书的生活美学和网络热梗了如指掌,丝毫不觉得创作与生活割裂。
新媒体主管Sally则代表了“老编辑”的毒辣眼光。10年前她是门户网站编辑,如今把“算KPI”换成“算ROI”。去年她操盘黑咖啡项目,给30个大学生的推广需求只有“便宜、大学生、不用运动、减肥”,结果69.3元三盒送冰川杯的产品爆卖。她有个小号专门物色素人资源,选人标准“俗一点说就是身材要好”,核心是“笔记对看到的人有用”。


算法角力场:平台、资本与人的博弈

“破坏社区生态”的争议始终围绕着“郑州帮”。当各大平台建立“报备—审核—投流”的商业机制,“郑州帮”的白牌推广模式显得格格不入。但赵照觉得委屈:“我们合作的都是手续齐全的商家,很多河南小老板靠这个解决了货物积压问题。平台的商业化是用钱堆出来的,白牌根本烧不起投流费。”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茜从算法研究的角度解读:“这本质是‘怎样让算法为我所用’的普遍现象。从对抗机票算法杀熟到粉丝刷偶像话题,网络社区早已成了算法黑箱前的角力场。‘郑州帮’的笔记能营造‘大家都在用’的意见气候,情绪化的‘避雷’‘闭眼入’像短剧一样容易传播,这都是群众智慧的体现。”
这种智慧也渗透到了学术圈。王茜自己找不到文献时,发篇小红书就能收到网友分享的资源;同事们把“打卡顶刊”挂在嘴边;就连她的孩子也习惯了用电子媒介分享生活,长时间阅读成了奢侈。她发现,学生的职业梦想变了,“晒生活、当博主、获流量”成了新追求。
但流量泡沫背后,是琪月们的现实生活。试用期的她拿3500元底薪,每月花1000元租房,每天骑车上班。父母希望她考公考研,朋友劝她认清现实,她自己则告诫:“不能陷入互联网的虚幻泡泡。”这个在笔记里描绘“养猫、布置小房子”生活的女孩,还在流量博弈战中寻找着自己的位置。
这场围绕人、资本、平台和算法的游戏没有终局。当“郑州帮”的打法被更多人效仿,当平台治理持续升级,流量的密码或许会变,但人们对“有用内容”的需求不会消失。而那些在流水线上敲击键盘的“数据女工”,终将在虚幻与现实的碰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琪月和Sally均为化名)

推荐社会文化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