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雄达茶城的秋意,比往年更浓。这座云南最大的普洱茶批发市场里,27岁的茶商金阳守着自家经营十几年的铺面,看着冷清的过道发呆——今年销售额几近腰斩,国庆中秋旺季连企业定制的订单都寥寥无几,甚至出现过连续一两周零订单的窘境。茶城铺面关了近百家,商户们扛不住高昂房租纷纷撤离,就连茶山收购价也一降再降。
然而,以雄达茶城为圆心,半径两公里内却是另一番热闹景象:63家新茶饮店密集排布,喜茶、霸王茶姬、蜜雪冰城等品牌扎堆入驻,多家门店仅美团月销就超5000单。一边是传统茶商的寒冬,一边是新茶饮的狂欢,中国茶叶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割裂与变革。
作为全球第一大产茶国,2025年中国茶叶总产值约3300亿元,全产业链规模超万亿元。但这片承载着千年文化的叶子,如今正站在工业化效率与农耕情怀的十字路口,面临着标准化缺失、品牌化艰难、渠道迭代的多重考验。当一位茶商二代发出“茶的未来究竟会去哪里”的疑问时,整个行业的迷茫与探索已然浮出水面。

冰火对立:传统茶企的挣扎与新茶饮的狂奔
解读茶叶产业的命运,头部企业的轨迹最具代表性。2025年10月,福建品牌八马茶业通过港股上市聆讯,给沉寂已久的传统茶企带来一丝曙光。但这份曙光背后,是十二年五度冲击资本市场的坎坷:2013年冲刺深交所中小板未果,2015年挂牌新三板后摘牌,三次闯关A股失利,期间历经25次股权变更才终于叩开港股大门。八马的曲折并非个例。A股市场至今尚无一家传统茶企成功上市,港股也仅有天福茗茶等寥寥数家实现IPO。澜沧古茶转战港股后业绩迅速变脸,2024年亏损超3亿元;天福茗茶2025上半年多项业绩指标收缩;即便刚过聆讯的八马茶业,今年上半年营收也同比下降4.2%,净利润下滑17.8%。回溯到2017年茶企融资高峰期,新三板茶叶类挂牌公司接近30家,如今多数已终止挂牌,“资本不爱茶”成了行业共识。
与传统茶企的举步维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茶饮的高歌猛进。2021年奈雪的茶成为“新茶饮第一股”,2024年茶百道上市,2025年更是迎来古茗、蜜雪冰城、霸王茶姬、沪上阿姨集中上市的小高潮。今年上半年,新茶饮“六小龙”营收总计超300亿元,归母净利润突破50亿元,其中蜜雪冰城单店半年营收破百亿元,门店数量达53014家,是传统茶企头部品牌门店数的15倍。
“新茶饮是传统茶叶的大救星。”来自白茶世家的温思望直言。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茶园总面积突破5150万亩,总产量达335万吨,但产销库存剩余量高达49.5万吨,创历史峰值。普洱茶行业更是囤积了“够消费者喝一辈子”的老茶,产能过剩与库存高企成了悬在传统茶企头顶的利剑。而新茶饮每年20万吨的原叶茶采购量(占国内茶叶销量10%),恰好成为上游企业的“泄洪口”,带动茶产业增值超100亿元。
深层矛盾:非标属性与品牌化的双重枷锁
茶叶产业的分裂,根源在于其独特的属性带来的商业模式困境。“提到酒,人们想到饮用或送礼;但提到茶,是原叶茶、奶茶还是茶饮料?”温思望的疑问,点出了茶的非标本质——它难以像工业品那样用统一标准衡量品质与价值,品质评判复杂、价格体系模糊、生产依赖经验、消费认知主观,导致消费决策门槛极高。这种非标性还延伸到消费体验中:水质、水温、茶具甚至品饮心境,都会影响最终口感。而新茶饮与即饮茶的成功,正在于将茶叶原料、生产工艺和口感指标高度标准化,实现约90%的标准化水平,彻底降低了消费者的选择门槛。“资本喜欢稳定清楚的产品,奶茶和瓶装茶定位清晰、标准化可控,这就是资本偏爱新茶饮的原因。”一位茶商如此分析。
更让传统茶企头疼的是“有品类,无品牌”的行业现状。十几年前“万家茶企不敌一个立顿”的说法,至今仍未过时。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显示,全国19个产茶省共有462个区域公用品牌,西湖龙井、信阳毛尖、云南普洱茶等16个知名品牌覆盖六大茶类,但真正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却屈指可数。
“产地属性能带来更多附加值,所以商家更愿意推崇区域品牌而非企业品牌。”温思望解释道。目前国内知名茶企如品品香、澜沧古茶等,多为单一品类品牌,高度依赖原产地背书;八马茶业、小罐茶等综合品牌的探索,则充满争议。小罐茶早期通过“高端商务礼品”定位和“饱和式投放”快速打响名气,但“大师作”的营销话术引发质疑,后续推出瓶装茶等大众产品又被认为“自降身价”,品牌定位陷入摇摆。
未来破局:渠道迭代与文化平衡的新路径
传统茶企的困境,还伴随着渠道的剧烈变革。过去,不少茶商依赖线下大客户,茶室、会所、茶空间的生意全靠人脉圈层支撑,甚至有地产老板批量加盟八马茶业。但近年来,这些线下客户业务量大幅萎缩,要么倒闭要么转向低价供应链。“大环境不好,谁有闲心坐下来静静喝茶?”昆明茶室老板阿雅的感叹,道出了传统消费场景的式微。与此同时,Z世代消费主力正在重塑茶的需求:便捷性、口感多元化、时尚化成为关键词。一批新锐原叶茶品牌抓住机遇,李陌茶依托福建茶叶资源,通过直播渠道2024年前10个月抖音销售额超7.3亿元;上山喝茶、tea'stone等品牌则靠“高颜值”门店和社交媒体传播吸引年轻消费者。
线上渠道的繁荣也滋生了乱象。“茶农源头砍价”的直播间里,中间商将10-20元/公斤的茶叶压成茶饼,9.9元引流、28.8元售卖已成常态,更有甚者换个“冰岛”“老班章”的包装,就将普通茶饼以99元冒充“9999元限量款”。“茶和翡翠很像,溢价率能达20倍。”茶农老羊直言,暴利诱惑让不少人铤而走险,以次充好、货不对板的问题频发。
面对这一切,茶叶的未来似乎需要在矛盾中寻找平衡。中国茶既承载着“生态自然”“文化传承”的农耕情怀,又需要拥抱工业化的标准化与效率;既要有区域品牌的文化背书,也要打造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既要留住传统品饮的仪式感,也要满足年轻消费者的便捷需求。正如温思望所说,当传统茶企“活不下去的时候自然会投诚”新茶饮的供应链,而新茶饮的崛起也在为原叶茶培育潜在消费者。这片千年的叶子,正在新旧碰撞中寻找新的生长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