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间到餐桌的无缝衔接,中国 “菜篮子” 为何成独有的民生标杆?

收录于 商业消费 持续更新中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饮食不仅是生存的根基,更是生活的艺术、家庭的纽带和文化的基因。一篮篮、一筐筐的蔬菜瓜果,维系着生命的鲜活,慰藉着劳作的疲惫,承载着千家万户的烟火幸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饮食不仅是生存的根基,更是生活的艺术、家庭的纽带和文化的基因。一篮篮、一筐筐的蔬菜瓜果,维系着生命的鲜活,慰藉着劳作的疲惫,承载着千家万户的烟火幸福。

  丰饶的餐饮条件,是小康社会的质朴根基。然而,时空变迁,地域有别,我们习以为常的食物,在不同的时空维度里,可能是他乡客眼中的奢侈之物。

  从时间尺度看,曾几何时,中国人的餐桌,尤其是北方的冬季,被单调与匮乏笼罩。寒风呼啸,北方的冬储菜,展现了人类在自然严酷面前的渺小与求生的艰辛。胡同深处堆积如山的大白菜,家家户户挖地窖,成吨的萝卜、土豆被埋入地窖,数百斤大白菜在院子里层层码放,再用草帘苫盖,这些场景是与严冬的漫长对峙。地窖里,腐烂的气味与有限的选择相伴整个冬季,餐桌上只有白菜炖粉条、酸菜烩白肉、土豆丝循环往复,绿叶蔬菜成为奢望,维生素匮乏在身体里留下印记。同样,川菜的鱼香系列反映了内陆地区获取水产品的艰难,四川人家里常备的泡菜罐子,背后是与北方冬储菜同样的辛酸,这是不同地区中国人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

  从空间尺度看,在德国,超市里的蔬菜品种稀少,想买香菜还得去土耳其超市。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挪威奥斯陆的都市超市里,冬季蔬菜的 “主角” 是土豆、胡萝卜、洋葱,被戏称为 “北欧三白”。北美的超市虽然规模更大、货品更丰富,但蔬菜品种与欧洲半斤八两,且大量罐头蔬菜充斥货架。日韩的蔬菜价格高昂,与中国的蔬菜供应能力天差地别。


韩国的天价白菜,折合人民币75元一颗
 

  截至 2025 年,我国蔬菜年产量为 8 亿吨,全球占比超过50%,蔬菜种类的丰富程度和新鲜程度冠绝全球。中国在蔬菜供应上遥遥领先,主要得益于 “菜篮子工程”。

  “菜篮子工程” 是蔬菜自由背后的隐形守护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买菜难” 困扰着中国快速扩张的城镇,副食品供应短缺、价格波动剧烈、流通渠道梗阻。1988 年,国家启动 “菜篮子工程”,意在构建一个融合生产、流通、储备、监管、科技等多维度的综合治理体系。

  “菜篮子工程” 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88 - 1994 年):筑基拓渠,打通城乡 “血脉”。改革开放后,城镇人口激增,消费需求爆发,原有计划调拨体系难以应对,“买菜难、吃肉难” 矛盾尖锐。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解决城市副食品供应短缺,标志性政策是 “米袋子” 省长负责制、“菜篮子” 市长负责制。各市在近郊划拨土地,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的蔬菜基地等,政府还投资兴建和改造国营菜市场,扶持集贸市场,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到 1993 年底,全国共建成 2080 个大中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8 万多个城乡集贸市场涌现。

  第二阶段(1994 - 1999 年):设施农业革命,重塑生产边界。在自然条件的约束下,蔬菜生产受季节与地域限制,设施农业的成熟与大范围推广解决了这一问题。大棚种植的成熟,特别是北方地区的日光温室技术,让黄瓜、番茄、辣椒等喜温果菜成功实现冬季生产。截至 2025 年,我国设施农业面积超过 4200 万亩,占全球总面积 80% 以上。同时,全国物流的进步,尤其是冷链物流的完善,让蔬菜能够反季节、跨区域快速流通。


最基础最常见的设施农业——蔬菜温室大棚
 

  第三阶段(1999 - 2009 年):质量升级,从 “吃饱” 到 “吃好”。设施农业为菜篮子工程打下产能保障,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方面,引入优质的新特蔬菜品种,如樱桃番茄、水果黄瓜等;另一方面,建立质量管理系统,2001 年国家启动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体系”,推行产地准出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制度。此外,政府还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稳定 “菜价”。

  第四阶段(2010 年至今):体系完善,打造韧性 “菜篮子”。这一阶段是对框架内容的不断优化升级,设施农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新技术大量应用,公益性批发市场强化,零售业态多元化。冷链物流跨越发展,冷库库容、冷藏车数量爆发式增长。在监管层面,进一步细化和强化市长负责制,修订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建立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各地还建立并完善重要 “菜篮子” 产品的地方储备制度。在 2020 - 2022 年的新冠疫情中,这套应急体系经受住了考验。


冷链运输概图
 

  中国 “菜篮子工程” 之所以能取得成功,而欧美国家的蔬菜供应产品单一、价格昂贵,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维度。

  一是目标差异:中国将 “菜篮子” 定义为公共产品,通过市长负责制将民生保障纳入官员政绩考核,以国家力量配套公益性批发市场,防止大资本垄断,包容高损耗的蔬菜品种,促成了菜市场的多样化。而欧美蔬菜供应链被零售巨头垄断,资本优先选择耐储运、标准化的品种,淘汰 “不经济” 的特色蔬菜。

  二是权力结构差异:中国可以通过中央政府进行长期规划,用专项转移支付定向投入,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而欧美政治结构散装,农业政策受农业游说集团绑架,联邦制下跨州协调低效。

  三是市场设计差异: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下,有为政府调控市场,避免其走向极化,在生产端补贴设施农业,在流通端建立公益性农贸市场,在销售端引入生鲜电商竞争并给予一定限制。而欧美放任资本寡头垄断,将农产品供给交由资本主导的市场化体系。

  “菜篮子工程” 是一场静默却浩荡的革命,它以 “以人民为中心” 为核心,历经三十余载,演变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解放了中国人的餐桌选择权,赋予了人们 “蔬菜自由”,改写着中国人关于食物与生活的哲学,引领人们从 “吃得饱” 迈向 “吃得好”“吃得随心所欲” 的美好生活新境界。

推荐商业消费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