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双11”的硝烟弥漫至消费领域各个角落时,潮玩圈的焦点却意外投向了一张张薄薄的“纸片”。10月20日晚8点,TOPPS与泡泡玛特旗下THE MONSTERS/LABUBU联名的收藏卡套装开启预售,469元的定价、60天预售期、每人限购五套的“高门槛”设定,丝毫未能阻挡消费者的热情——开售即告售罄的盛况,迅速传导至二手市场,该套装溢价幅度已达30%,部分卖家报价突破600元。这一幕,正是当前中国卡牌市场升温的生动注脚。

千亿赛道崛起:全球巨头与本土势力的混战
LABUBU卡牌的火爆并非孤例。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卡牌市场之一,2024年市场规模达263亿元,远超美国的219亿元和日本的147亿元。但从人均支出看,中国消费者仅为日本的六分之一、美国的三分之一,巨大的增长空间吸引着各路资本入局。全球头部玩家早已嗅到商机。宝可梦自2022年推出简体中文版卡牌后,三年间产品屡屡“秒空”,北上广深等地的品牌场馆成为卡牌爱好者的朝圣地。华创证券数据显示,2022年后宝可梦全球营收与卡牌销量显著提速,“销售数量提高了一个量级”。而科乐美、Panini、Topps等国际厂商也纷纷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试图分食这块蛋糕。
本土势力同样不甘示弱。占据国内市场超七成份额的卡游,曾凭借奥特曼卡牌风靡校园;闪回、集卡社等厂商则在渠道与赛事端激烈厮杀。更值得关注的是文娱巨头的跨界突袭:爱奇艺自营影视卡牌业务2025年上半年GMV突破亿元,阅文集团则将旗下文学IP转化为卡牌产品,姚记科技也借助游戏IP布局卡牌赛道,“影游联动”成为行业新趋势。

泡泡玛特的纠结:潮玩巨头的卡牌试探
在这场“纸片经济”盛宴中,潮玩龙头泡泡玛特的动向格外引人关注。其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整体收益同比增长245%~250%,中国市场增长185%~190%,海外市场更是飙升365%~370%。尽管业绩亮眼,但泡泡玛特在卡牌领域的布局却显得谨慎——此次LABUBU卡牌采用与TOPPS合作的模式,而非自研。“泡泡玛特自己做卡牌一定会火一阵,但能火多久很难说。”卡牌市场分析师杨躺躺直言。在他看来,泡泡玛特面临着多重顾虑:一方面,卡牌业务可能分流资金与热度,冲击核心盲盒业务;另一方面,公司当前战略更侧重化妆品、饰品等“有用”的IP延伸,纯收藏卡牌的布局动力不足。更关键的是,长久运营的卡牌需要强大的玩法支撑,“让LABUBU这样的IP构建一套有生命力的对战玩法,挑战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潮玩与卡牌用户的高度重合性为泡泡玛特提供了天然优势。杨躺躺指出:“外界普遍认为卡牌用户是学生,泡泡玛特用户是成年人,其实两者重叠度很高。很多玩卡牌的学生也会购买泡泡玛特产品,只是品牌营销更侧重成年用户形象。”这种用户基础,或许是泡泡玛特未来深耕卡牌领域的重要筹码。
狂欢背后的隐忧:内卷与转型的十字路口
尽管市场一片火热,但隐忧已然显现。杨躺躺观察到,当前市场主体仍是传统的无玩法IP授权卡牌,“主流IP基本被授权过一轮,竞争者只能在价格和产量上内卷,这种模式只会把市场做乱,而非做大”。国内卡牌生命周期普遍较短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今年上半年《哪吒之魔童闹海》卡牌热潮仅持续数月,曾风靡一时的奥特曼卡牌如今也回归冷静,卡游2023年前9个月销量同比下滑明显。稀缺性是卡牌价值的核心逻辑,但如何平衡供需成为行业难题。华创证券分析师赵海楠强调:“控制发行量、限定比例、打击黄牛是关键。若大量复刻经典高价值卡、稀释稀缺性,市场将面临‘供给过剩、需求透支’的风险。”卡游相关人士也表示,企业不会通过限量参与二级市场炒作,“基因还是偏产品属性,更想把品质做好”。
下半场命题:从“玩具”到“兴趣资产”的跨越
对于中国卡牌市场的未来,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转型迫在眉睫。当前市场仍以“爱好”为主,用户年龄偏小,投资属性较弱。若要实现从“玩具经济”向“兴趣资产”的跨越,还需补上多重短板。赵海楠指出,市场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具备公信力的评级机构、统一的品控标准、成熟的二级交易平台与法律监管,这些都是实现‘爱好’到‘投资’过渡的关键。”而在杨躺躺看来,玩法创新才是破局之道:“从2025年开始,行业要靠TCG(集换式卡牌)玩法拉动用户、靠赛事维系热度。收藏卡市场正在萎缩,但对战卡牌的生命周期更长、复购率更高。”
随着15岁至35岁的成年玩家成为主力,女性用户比例稳步上升,中国卡牌市场正从野蛮生长走向成熟多元。正如杨躺躺所言:“卡牌是一种可视化的文化资产——能拆、能玩、能藏,还能升值。”当热潮褪去,唯有那些真正构建起玩法生态、把控好供需平衡的企业,才能在“纸片经济”的下半场笑到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