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城市扎根,却把父母的晚年 “搬” 进心里

收录于 社会文化 持续更新中
鄂南农村的田园时光七岁前,我住在鄂南农村老家,家门前有一汪池塘,池边挺立着一棵枣树 ,勾勒出我童年生活的轮廓。那时,四代人同堂而居,家庭氛围温馨和睦。小叔和堂哥们正值年少,活

鄂南农村的田园时光

七岁前,我住在鄂南农村老家,家门前有一汪池塘,池边挺立着一棵枣树 ,勾勒出我童年生活的轮廓。那时,四代人同堂而居,家庭氛围温馨和睦。小叔和堂哥们正值年少,活力满满,充满了探索世界的热情。
夏日,小叔将圆木盆当作小船,双手作桨,迅速划到水中央采摘菱角。他那有力的双臂,每一次划动都打破水面的平静,泛起层层涟漪。而堂哥们有的上树摘果,灵活得像小猴子,有的则下水捉鱼,溅起串串欢快的水花 ,欢声笑语回荡在村庄上空。
青灰色的瓦片上,小小的方形烟囱中升起袅袅青白炊烟,给宁静的村庄增添了几分烟火气息 。这样的田园生活,惬意又美好,生活成本也很低,粮食、蔬果、鸡鸭鱼肉都能自给自足。在我的记忆里,家族中鲜少有人谈论养老问题,尽管父辈中年龄最大的已过 60 岁。 他们从黄土地里走出,成为木匠、泥瓦匠、油漆工,像候鸟一样前往沿海发达地区打拼 ,用勤劳的双手撑起家庭的希望,湖北作为劳务输出大省,背后是无数像我父辈这样辛勤奋斗的身影。


父辈的务工与养老意识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我的父辈们告别了宁静的乡村,踏上前往沿海发达地区的务工之路,成为了湖北劳务输出大军中的一员 。他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改变家庭命运的决心,像候鸟一样,年复一年地往返于家乡与城市之间 。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父辈们经历了生活的重重磨砺,养成了节俭朴素的习惯,对未来充满了担忧与不安 。在他们看来,养老似乎并不是一件需要早早规划的事情。他们觉得,农村里有许多每月仅靠一两百块退休金生活的老人,也都能安然度日,自己也不会例外 。在他们的认知里,养老或许只是简单地活着,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就足够了,至于活得好、活得有尊严,这些概念还远未进入他们的视野 。在他们心中,财物只有紧紧攥在手心才觉得踏实,对未来的信任远远不及对当下的依赖 。



关注父母养老的开端

我开始关注父母的养老问题,是在上大学的前两年。那时,父母因为早婚早育,年龄还不到四十五岁 。如果他们能及时缴纳灵活就业社保,到六十岁时就能缴满十五年 ,为晚年生活提供一份稳定的经济保障 。
然而,现实却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母亲在县城餐馆端盘子,每月收入仅有一千八百元,工作十分辛苦 。父亲则远在广东一家建筑工厂卖苦力,年收入大概六七万元 ,他用自己的脊梁扛起家庭的重担 。而我每年的求学费用高达三万元,这笔支出让家庭的经济状况愈发紧张 。在这样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让父母每年拿出一两万元缴纳他们毫无概念的社保,实在是难如登天 。
2018 年左右,父亲换了工作,新老板和我们是同县老乡 。老板给父亲提供了两种薪资方案:一是全额领取现金,到手的钱实实在在 ;二是以 5000 元 / 月的基薪缴纳社保,剩余部分以现金形式发放 。我深知社保对父母未来的重要性,极力劝说父亲选择后者 。父亲起初听从了我的建议,每月按照 5000 元的基薪缴纳最低系数的五险 。但没过多久,他发现拿到手的钱变少了,心里有些难以接受 。在对当下利益的考量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下,父亲最终还是换回了全额领现金的结薪方式 。


农村养老政策与现实

随着年龄增长,我越发意识到父母养老问题的紧迫性,于是开始深入研究农村养老政策。在我们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主要的养老保障方式 ,每年村里都会挨家挨户上门收取保费 。据母亲回忆,最开始每人每年只需缴纳 100 元,后来涨到 200 元,现在已经提高到 300 元了 ,这便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最低档次的逐年提额过程 。在实际缴纳过程中,几乎所有人都选择按照最低档来缴费 。这种现象背后,反映出制度与百姓认知之间存在着不小的鸿沟 。
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缴纳方式对退休后养老金的影响,我向身边的同辈朋友取经 。一位本地的同龄朋友,他的父母从很早以前就开始缴纳灵活就业保险 ,每年每人需要缴纳一万多元 。按照目前的测算,他们退休后每人每月可以领取 2000 元左右 ,这份稳定的养老金能够保障他们较为舒适的晚年生活 。另一位成都的朋友,为父母缴纳的养老保险金额则是逐年提升的 ,每年大概增加 1000 元左右 。到退休时,他父母两人合计每月可以领取三千多元 ,生活也能过得较为宽裕 。
而我的堂哥,他的父母,也就是我的舅舅、舅妈 ,两人一直都是按当年最低档缴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如今,他们均已年满 60 岁 ,但两人每月的养老金加起来还不足 500 元 。舅舅年过六旬,为了贴补家用,仍然在工地做一些零活 ,舅妈则在家帮忙带孙子,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他们的生活相对比较拮据,每一笔开支都要精打细算 。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月领取标准由个人账户余额除以 139、基础养老金、年限养老金三部分组成 。其中,基础养老金主要取决于当地政策 ,年限养老金的影响相对较小 ,而个人账户余额则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身边这些例子,再结合咨询本地社保局得到的信息 ,我心中渐渐有了结论 :要想让父母在退休后能有相对稳定的生活,必须说服他们接下来每年按最高档 8000 元来缴费 。然而,父亲却对此很抵触 ,他更倾向于只交最低档 ,觉得这样压力小 ,钱拿在自己手里更踏实 。相比之下,母亲更容易沟通一些 。经过一番努力,最终在 2024 年,母亲缴纳了 5000 元 ,我帮父亲缴纳了 3000 元 ,算是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


说服父母的艰难历程

随着对农村养老政策研究的深入,我越发清楚地认识到,提高父母养老保险的缴纳档次,是改善他们晚年生活的关键一步 。我开始仔细研究身边朋友父母的养老案例,又向本地社保局咨询,了解各种政策细节 ,心中逐渐有了明确的目标 —— 说服父母每年按最高档 8000 元缴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
然而,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父亲时,却遭到了他强烈的抵触 。在父亲的观念里,钱放在自己手里才最踏实 。他觉得每年拿出 8000 元去缴纳养老保险,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而且未来能领多少钱还是未知数 ,远不如把钱攥在手里来得实在 。他还提到村里很多老人都按最低档缴费 ,大家也都这么过来了 ,觉得自己也没必要多花钱 。面对父亲的坚持,我感到十分无奈,但我也理解他的顾虑 ,毕竟他这一代人经历过物资匮乏的时期 ,对金钱有着更深的依赖和谨慎 。
相比之下,母亲更容易沟通一些 。她虽然也对高额的保费有些担忧,但在我耐心的解释下,逐渐明白了养老保险的重要性 。我向她详细计算了不同缴费档次退休后能领取的养老金金额 ,让她看到按高档缴费的长远好处 。母亲听后,虽然没有立刻答应,但态度明显有所松动 。经过多次沟通,2024 年,母亲最终缴纳了 5000 元 ,而我帮父亲缴纳了 3000 元 ,尽管离我的期望还有差距,但这已经是一个艰难的突破 。


政策转机与办理波折

2025 年,转机出现。我偶然刷到养老保险可以退费再补缴的消息,当下便拨打本地社保局电话咨询 。确认可以先办理 2019 - 2024 年的退费,再按最高档补缴这 5 年费用后,我既兴奋又紧张 ,兴奋的是父母的养老保障有了提升的可能,紧张的是不知道该如何说服父亲 。

图:测算父母退休后的月领取标准

为了让父母清楚了解补缴的好处,我先查阅他们往年的缴费信息 ,详细测算退休后能领取的金额 。为了让测算结果更直观,我用 Excel 表格列出不同缴费档次对应的养老金数额 ,还用 Word 文档撰写分析文章,将复杂的政策和数据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 。为了方便父母阅读,我把上千字的文章拆解成小段 ,发送到家庭小群里 ,让他们能慢慢理解 。
母亲很快表示支持,父亲却一直没有回应 。我心里七上八下,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直到晚上,父亲终于在群里回复:“就按你说的办 。” 那一刻,我如释重负 ,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 。
办理手续的过程却并不顺利 。父亲的手机号是我的副卡,绑定的是我的名字 。去银行办卡时,工作人员告知必须本人持身份证办理,这一要求直接让办卡受阻 。我又急忙去营业厅咨询,得到的答复是需要我和父亲同时持身份证到本地营业厅办理更名手续 。
这一系列的阻碍让我忧心忡忡,生怕父亲打退堂鼓 。我小心翼翼地问父亲能不能来武汉一趟,办完更名和银行卡后再回广东 ,后续手续由母亲在县城政务服务中心代办 。出乎我意料的是,父亲这次很爽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他就坐车来到武汉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更名、办卡都顺利完成 。之后,父亲还主动回老家,和母亲一起办理了退费手续 ,并缴纳了 2025 年的最高档 8000 元以及子女资助的 8000 元 ,这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也让我看到了父亲对养老问题态度的转变 。


农村独生女的责任与担当

在这场养老破局之战中,无数像我一样的农村独生女,正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就像信息的枢纽,凭借着对新知识、新政策的敏锐感知,积极收集各类养老政策信息 。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农村独生女通过子女随迁,把父母户口迁到基础养老金更高的城市 ;还有人给父母购置商业保险,为他们的晚年增添一份保障 。我们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在社交平台分享,彼此鼓励,共同寻找出路 。
在父母养老这件事上,我们不仅是政策的解读者,更是父母与政策之间的翻译官 。父辈们受限于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对现代养老制度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就像我的父亲,他更愿意相信眼前实实在在的现金,对未来的养老保障心存疑虑 。我们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政策和长远的利益向他们解释清楚 ,帮助他们理解养老规划的重要性 。为了说服父亲提高养老保险缴费档次,我查阅资料、计算收益,将政策细节转化为具体的数字和生活场景 ,让他明白这是为了他的晚年生活着想 。
如今,我们这一代农村独生女,面临着育儿和养老的双重重担 。孩子尚小,需要我们悉心照料和培养 ;父母渐老,养老问题迫在眉睫 。我们既要努力工作,为小家庭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又要时刻关注父母的需求,为他们的晚年生活做打算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常常感到疲惫和压力,但从未想过放弃 。因为我们深知,自己是连接农村与城市的桥梁 ,肩负着改变家庭命运的责任 。我们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城市中站稳脚跟,也希望能让父母享受到更好的生活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参与着这场深刻的社会变迁 ,为父母的晚年生活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 。

推荐社会文化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