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前的 “悲惨戏”:老人直播卖苦,是真情还是生意?

收录于 社会文化 持续更新中
当城市沉入梦乡,直播平台的角落里正上演着另一种“热闹”。镜头前,佝偻的老人抹着眼泪诉说着子女不孝的凄凉、农产品滞销的焦虑、重病缠身的绝望;镜头后,“帮帮

当城市沉入梦乡,直播平台的角落里正上演着另一种“热闹”。镜头前,佝偻的老人抹着眼泪诉说着子女不孝的凄凉、农产品滞销的焦虑、重病缠身的绝望;镜头后,“帮帮爷爷”的弹幕刷屏,订单与虚拟礼物如潮水般涌来。这场看似温情的“爱心接力”,实则是MCN机构精心设计的商业陷阱——将“苦难”包装成流量商品,把公众同情心转化为牟取暴利的工具。


一、悲情流水线:MCN机构的流量收割术

深夜“卖苦”从不是老人的自发行为,而是一套标准化的商业运作体系。MCN机构如同幕后导演,掌控着从人设打造到流量变现的全链条,将“苦难”拆解为可复制、可量产的内容模块。
精准的受众定位是这套体系的起点。蝉妈妈数据显示,此类账号73%的粉丝为18-30岁女性,她们共情能力强,深夜独处时情感更易触动,往往将“下单”等同于“行善”。针对这一群体,机构设计出“低门槛+高情怀”的货盘策略:商品以几元到几十元的日用品为主,降低消费决策成本;同时捆绑“助农”“非遗”概念抬高溢价。曾被曝光的凉山案例中,团队低价采购非本地农副产品,贴上“大凉山原生态”标签,通过悲情直播实现超3000万元销售额,非法获利逾千万元。
时间差与情绪操控则是变现的关键。机构刻意选择22点至凌晨2点开播,既避开日间流量竞争,又利用深夜用户注意力集中、情感脆弱的特点。直播间内,水军刷屏“已下单助力”“奶奶早点休息”引导氛围,对质疑“为何深夜直播”的网友直接禁言,构建起封闭的情感诱导空间。

来源:小红书
 
而利益分配的天平严重失衡,B站UP主“康哟喂”暗访发现,老人仅能获得10%的分成,大部分收入流入机构口袋。更隐蔽的是风险转移——以老人个人名义注册账号,一旦因虚假宣传被封,机构只需更换“演员”即可重启,法律风险完全由老年人承担。

来源:B站UP主康哟喂


二、乱象蔓延:银发经济里的信任危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达2.93亿,农村网络零售增长2.5%,农产品网络零售增长11.2%。互联网下沉为银发直播经济带来机遇,但“卖苦”乱象却正在侵蚀这片土壤。
司法实践早已明确其违法本质。江西省南城县人民法院曾审理主播焦某某案,其虚构“继母虐待”“孙子重病”情节带货,最终以欺诈被判“退一赔三”。深夜“卖苦”直播与之并无二致,却因“悲情”外衣更具迷惑性。
比法律违规更严重的是对社会信任体系的破坏。当消费者发现“眼泪是剧本、苦难是表演”,被欺骗的感受会从对单个主播的反感,扩散为对所有求助行为的警惕。“狼来了”的效应下,质疑取代同情,观望取代帮助,真正面临困境的老人将陷入求助无门的绝境。而治理层面的双重困境更让乱象难以遏制:真假交织的剧情使监管标准难以界定,平台无义务核实老人真实情况,技术筛查也无法区分真实困境与剧本演绎;同时,违法成本远低于收益——单个账号月盈利数十万元,封禁损失仅数千元,“封了再开”的恶性循环由此形成。


三、破局之路:让银发直播回归“真实”本质

面对愈演愈烈的乱象,监管、平台与行业正合力探索转型路径,试图将银发直播经济拉回健康轨道。
监管政策持续加码。2024年国家网信办“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明确将“编造苦情故事骗取关注牟利”列为重点整治对象。早在2021年施行的《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就规定,直播营销不得发布虚假信息欺骗用户;中国广告协会的《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也要求主播保证信息真实合法。
平台自律措施同步升级。抖音已出台新规,明确公益类直播不得进行打赏、电商销售等营利行为,严禁以公益名义获利,且不得交由第三方代运营,从源头切断“悲情变现”的渠道。
更具价值的探索来自老年人自身。他们正在摆脱“悲情人设”,用真实才艺与生活经验打造内容。山东东营的“银发妯娌”组合,以幽默接地气的语言分享农村生活,带货的238元老粗布床单成为爆款,更带动当地滞销苹果一年内通过直播卖出1万多斤。这种“真实供给+正向情感”的模式,才是银发直播经济的可持续之道。


结语:别让眼泪透支商业初心

深夜直播间里的老年人,本应是银发经济中最具温度的参与者。他们的人生阅历、地域特色、手工技艺,都是独一无二的内容宝藏。但“卖苦”直播将苦难异化为商业筹码,既透支了社会善意,也让老年人沦为流量工具,最终损害的是整个银发经济的长期价值。
流量经济或许需要短期爆款,但真正的商业价值永远建立在真实与信任之上。未来,唯有强化MCN机构主体责任、完善平台审核机制、提高违法成本,同时为真实困难群体开辟合规增收渠道,才能让银发直播摆脱“眼泪收割”的泥潭。毕竟,消费者愿意为真实的生活买单,为真诚的分享点赞,却不该为精心编织的剧本支付善意。

 

参考资料

1. 锌财经,《深夜直播间里“卖苦”的老年人:熬夜赚下100块,90块给了MCN》,2023年11月

2. 消费日报官方微博,《老人深夜直播“卖惨”带货 谁在消费善意?》,2025年9月

3. 法治日报,《深夜,一些直播间变成“悲惨世界” 记者调查“卖惨式”直播套路》,2023年11月

4. 潮新闻,《央视曝光卖惨主播骗人流水线 抖音更新相关治理《新规》》,2025年2月

5. 东北新闻网,《记者调查卖惨直播产业链 谁在制造“苦情营销”》,2025年9月

6. 南方周末,《深夜老人直播卖惨:不止是流量闹剧,应彻查有无灰黑产业链丨快评》,2023年12月

7. 大众新闻,《“银发妯娌”直播出圈,让乡村好货走出大山》,2025年9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长青研究社

推荐社会文化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