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面对评价:别让他人的声音,定义你的价值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是否收到过负面评价?比如有人直白地说 “你很胖”“你做不好这件事”。如果有,不妨鼓鼓掌 —— 因为这是每个人成长中都逃不开的经历。听到这类评价时,我们第一反应往往是难过、自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但情绪过后,更重要的是学会 “暂停”:别忙着认同或否定,先问问自己 —— 这句话,到底是事实,还是观点?
这是批判性思维最基础,也最实用的第一步。事实是什么?是有明确标准、可验证的陈述。比如 “这个房间里有 200 人”,我们可以通过计数验证真假;但 “你很胖” 不一样 —— 胖瘦没有统一答案,有人觉得 BMI 超过 24 算胖,有人觉得健康匀称更重要,甚至在唐代,丰腴还是美的象征。
再举几个例子帮大家区分:“梵高是伟大的画家”,是观点 —— 有人欣赏他的笔触,也有人无法理解他的风格;“研究发现猫比狗更聪明”,也是观点 ——“聪明” 的定义(是记忆力还是互动性?)、研究的样本量,都会影响结论,除非你明确说出 “某团队在 2023 年做了某实验,结果是 XX”,那才接近事实;“故宫是北京最美丽的建筑”,同样是观点 —— 有人偏爱故宫的恢弘,也有人喜欢胡同里的烟火气。

比如有人会说 “胖的人更懒、更笨、不健康”,支撑这个观点的 “证据”,可能是 “我见过胖人不爱运动”“医生说肥胖有风险”。但被忽略的事实呢?—— 有些胖人每天坚持运动,饮食比普通人更健康;有些天生易胖体质的人,运动能力并不差,甚至是优秀的舞者或运动员;2013 年一项覆盖近 300 万人的研究更发现,BMI 在 25-35 之间(所谓 “超重或轻微肥胖”)的人,死亡风险反而比 BMI 低于 25 的人略低。
我们课上有个三年级的孩子说:“我们班的学霸就是微胖,他数学每次都考 100 分,一点都不笨。” 你看,孩子都能发现的 “被忽略的事实”,恰恰是打破偏见的关键。
所以,面对评价的核心逻辑是:先分事实与观点,再审观点的证据,最后找被忽略的事实。别让他人的主观判断,成为你自我否定的理由 —— 你是谁,从来不是别人一句话就能定义的。

二、面对选择:每一次取舍,都是对 “自我价值观” 的叩问
除了评价,我们每天还会面临无数选择:想先玩再写作业,还是先写作业再玩?想报数学补习班,还是坚持自己喜欢的绘画课?甚至经典的 “如果我是孙悟空,被唐僧赶走三次,要不要放弃取经回花果山?”很多人做选择时,习惯走 “极端”:要么只看好处(“养狗很可爱,我就要养”),要么只看坏处(“我不喜欢语文老师,所以不学语文”)。但真正理性的选择,从来不是 “选对或选错”,而是 “想清楚自己要什么、能放弃什么”。

第一步:全面列出 “回唐僧身边” 的利弊
- 好处:能保护师傅、不负恩情;最终能修成 “斗战胜佛”,获得认可;在取经路上,能不断修炼自己的性格(比如从急躁变得沉稳)。
- 坏处:要放下尊严,主动认错;要接受紧箍咒的束缚,不仅是身体的痛苦,更是精神的规训;要牺牲一部分 “自由”,不能像在花果山那样随心所欲。
第二步:追问 “利弊背后的价值观”
为什么有人选 “回唐僧身边”?可能是他更看重 “责任”(对师傅的恩情)、“成长”(修成正果);为什么有人选 “回花果山”?可能是他更在意 “自由”(不被束缚)、“尊严”(不低声下气)。但更关键的问题是:这些价值观是你自己的,还是别人强加的?比如 “修成正果”,是孙悟空自己想要的,还是观音菩萨、唐僧告诉他 “你应该这样”?我们课上有个学员说:“如果孙悟空最后变成了‘听话的佛’,那他就不是孙悟空了 —— 他的‘叛逆’和‘正义’,才是最该保留的。”
第三步:寻找 “替代方案”—— 有没有 “既…… 又……” 的可能?
选择不是非黑即白的。孙悟空能不能既回到取经队伍,又保留自己的 “个性”?比如跟唐僧沟通 “我会保护你,但你也要相信我看妖的眼光”;比如在 “紧箍咒” 之外,找到更平等的相处方式。这就是 “权衡利弊” 的完整逻辑:先全面列利弊,再叩问自己的价值观,最后找更优的替代方案。
再回到现实中的 “补习班选择”—— 很多家长报班,是因为 “学霸报了”“博主推荐了”,但很少问:“我的目标是什么?”
报补习班的 “目标”,不能只看短期的 “提高成绩”,还要看长期的 “是否能培养学习兴趣”“是否影响身心健康”。而补习班只是 “手段”,不是 “目的”—— 这个手段有效吗?(学霸不报班可能也能考好,适合他的不一定适合你);有负面作用吗?(会不会让孩子厌倦学习、睡眠不足?);可行吗?(有没有时间、金钱?);有必要吗?(有没有比补习班更好的方式,比如自学、跟同学组队学习?)

三、面对问题:别只怪自己 “没自制力”,先找问题的 “内外因”
最后,我们来聊聊 “问题”—— 比如 “为什么总想吃糖”“为什么刷短视频停不下来”。很多人遇到这类问题,第一反应是自责:“我自制力太差了”“我太没用了”。但批判性思维告诉我们:问题的原因,从来不是 “单一的个人因素”,而是 “内在因素” 和 “外在因素” 的结合。先以 “爱吃糖” 为例:
内在因素(个人层面)
- 生理上:儿童的前额叶发育不完善,控制冲动的能力比成年人弱;
- 进化上:人类天生偏爱甜食 —— 远古时期,甜食意味着 “高能量”,能帮我们存活,这种本能延续到了现在;
- 需求上:儿童发育需要大量能量,吃糖能快速补充,且甜食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带来快乐。
外在因素(环境层面)
- 家庭教育:很多家长把糖当 “奖励”——“考 100 分就带你吃冰淇淋”“写完作业就给你糖”,这会让孩子把 “糖” 和 “快乐” 深度绑定;有些家庭要么完全不限制(零食堆成山),要么过度限制(越禁越想吃);
- 商业陷阱:食品公司会专门研究儿童的 “极乐点”—— 比如在糖果里加更多糖,让孩子吃了还想吃;包装设计得五颜六色,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 社会文化:生日派对要吃蛋糕、节日要送糖果,甜食成了 “仪式感” 的一部分,无形中增加了吃糖的机会。

认知层面(你知道短视频的影响吗?)
- 短期影响:浪费时间、伤眼睛;
- 长期影响:短视频的 “强刺激” 会提高大脑的 “快乐阈值”—— 以前刷 1 条就开心,现在要刷 10 条;还会破坏注意力,让你很难静下心来阅读、学习;碎片化信息也难以形成长期记忆,刷 3 小时可能什么都记不住。
能力层面(你有能力控制吗?)
- 个人能力:儿童对时间的感知弱(刷 2 小时像过了 20 分钟),情绪调节能力差(不开心时更想刷);
- 设计陷阱:短视频的 “无限滚动”“自动播放”“算法推荐”,会让你不知不觉一直刷;“开盲盒式” 的内容(不知道下一条是什么),会不断刺激你的好奇心。
愿望层面(你愿意控制吗?)
- 为什么不想停?可能是 “爸妈管得太严,我就要对着干”;可能是 “学习压力大,刷视频能放松”;可能是 “同学都在聊短视频里的梗,我不刷就融入不了”。
- 认知上:主动了解短视频的危害(不是爸妈说教,而是自己查资料);
- 能力上:设定闹钟(每 30 分钟停一次),卸载短视频 APP(减少诱惑);
- 愿望上:跟爸妈商量 “每天刷 15 分钟”(达成共识比强行禁止有效),培养其他爱好(比如画画、打球,替代刷视频的快乐)。
结语:批判性思维,不是 “抬杠”,而是 “清醒地活”
最后,我想澄清一个对批判性思维的误解:它不是让你变成 “杠精”,不是让你对一切都否定,更不是让你变得冷漠不合群。真正的批判性思维,是 “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 当你听到一个观点时,别忙着信;当你做一个选择时,别忙着选;当你遇到一个问题时,别忙着怪自己。它要求你审慎、公允、重视证据,既不盲从他人,也不固执己见。
质疑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 质疑 “你很胖”,是为了找到更客观的自我认知;质疑 “必须报补习班”,是为了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质疑 “我自制力差”,是为了更温柔地对待自己,更理性地解决问题。
就像我一直很喜欢的一句话:“慎思破迷障,对话筑共识。”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你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打破生活中的困惑,找到属于自己的清晰与坚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席少年,演讲嘉宾:郭兆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