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公开喊话孕妇远离泰诺

收录于 医疗 持续更新中
2025 年 9 月 22 日,美国白宫的一则声明将全球最常用的孕期止痛退烧药 —— 含对乙酰氨基酚的泰诺(Tylenol)推上风口浪尖。美国总统特朗普直言 “绝对不要服用
2025 年 9 月 22 日,美国白宫的一则声明将全球最常用的孕期止痛退烧药 —— 含对乙酰氨基酚的泰诺(Tylenol)推上风口浪尖。美国总统特朗普直言 “绝对不要服用它”,警告孕期使用会 “非常增加” 儿童自闭症风险;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 Robert F. Kennedy Jr. 随即宣布 FDA 将启动标签警示程序。这场由政府高层亲自下场掀起的风波,看似是公共卫生安全的预警,实则是科学结论被政治操弄的典型缩影。

FDA发布相关警告 | 图源:FDA


一、风波起点:从法庭证词到期刊论文的争议轨迹

对乙酰氨基酚的孕期安全争议并非始于 2025 年,其核心关联人物是学者 Andrea Baccarelli。这位曾任职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教授,早在 2023 年就以专家证人身份,参与了针对泰诺制造商强生公司的集体诉讼。他在证词中指控妊娠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导致儿童自闭症(ASD)和多动症(ADHD),并为此收受了至少 15 万美元报酬,按每小时 700 美元计算,累计工作超 200 小时。
然而,这一证词并未得到司法认可。2024 年,美国地区法院法官 Denise L.Cote 驳回了该诉讼,在判决书中明确批评 Baccarelli “挑选并曲解研究结果”,且刻意忽略遗传因素在神经发育障碍中的关键作用。彼时,科学界对这一争议的态度尚处于审慎观望阶段 —— 毕竟对乙酰氨基酚是全球近半数孕妇使用过的 “安全选项”,也是少数获批用于孕期的止痛退烧药。
转折出现在 2025 年 8 月。Baccarelli 与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等机构研究者在《Environmental Health》期刊发表综述,分析 46 项既往研究后提出 “妊娠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与 ASD、ADHD 发生率增加存在关联”,并建议进一步探索潜在因果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论文仅强调 “关联” 而非 “因果”,且明确呼吁更多研究验证。但谁也未曾料到,这篇尚存审慎空间的学术文章,会成为两个月后政治操作的 “理论依据”。


二、科学对决:关联与因果的本质分野

当特朗普政府将 “关联” 直接升级为 “因果” 时,全球科学界迅速提出反驳。这场争议的核心,直指科学研究中最关键的逻辑边界 —— 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
自闭症作为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其病因早已形成多因素共识:遗传因素发挥主导作用,环境暴露(如妊娠期感染、压力)可能作为触发条件,但尚无任何单一因素被证实为直接病因。而对乙酰氨基酚的相关研究,恰恰陷入了 “混杂因素陷阱”。服用该药的孕妇往往存在发烧、疼痛等症状,这些症状本身就是自闭症的潜在风险因素。正如普林斯顿大学神经科学教授 Samuel S.Wang 所言,未妥善控制这些变量的研究,很可能制造 “看似存在却实际不存在的关联”。
多项权威研究为这一逻辑提供了实证支撑。2024 年《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的瑞典研究,追踪 250 万名儿童并严格控制遗传与环境变量后发现,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与自闭症无因果关系。数据显示,用药组与未用药组的自闭症发生率仅相差 0.09%(1.42% vs 1.33%),且通过兄弟姐妹对比法(排除遗传与家庭环境干扰)仍未发现关联。2025 年日本一项覆盖 20 万名儿童的同类研究,也得出了完全一致的结论。
更具说服力的是监管机构的长期立场。FDA 自 2014 年起多次审查相关证据,2025 年 8 月仍明确声明 “未发现孕期适当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导致不良发育结果的明确证据”。世界卫生组织在风波发酵后亦表态,“过去十年的广泛研究未发现两者存在固定关联性”。
从临床实际出发,对乙酰氨基酚的不可替代性进一步凸显了争议的复杂性。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增加流产或胎儿缺陷风险的前提下,它是唯一获批用于孕期止痛退热的药物。而妊娠期未控制的高烧,本身就可能导致母体脱水、胎儿神经损伤,这些风险远高于药物的潜在不确定性。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因此警告,政府的声明 “危险地简化了病因”,不治疗发烧的风险可能更高。


三、政治操弄:当科学成为转移焦点的工具

这场风波的诡异之处,在于政府高层对科学证据的刻意曲解与选择性使用。FDA 局长 Marty A.Makary 宣称 “引用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的话,证实存在因果关系”,但哈佛学院明确否认有此表述;Baccarelli 本人也仅提及 “可能存在因果关系”,从未公开支持政府的绝对化结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 Catherine E.Lord 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不负责任的是那些将关联说成因果的人。”
梳理核心官员的背景,其行为逻辑愈发清晰。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 Kennedy 是反疫苗组织 “儿童健康防卫组织” 的创办者, decades 来持续宣扬 “疫苗导致自闭症” 的无证据言论。2024 年他被提名时,1.7 万名医生联名反对,警告其会 “破坏公共卫生信任”。上任后,他不仅解雇数千名联邦卫生公务员,更在 2025 年得州麻疹疫情(致 1 名未接种儿童死亡)中宣称 “疫情并不寻常”。FDA 局长 Makary 与 NIH 主任 Jay Bhattacharya 则均以新冠疫情期间的 “反主流言论” 著称。
这一组合的政治意图,很快被公众与媒体识破。《卫报》读者评论直指其为 “转移注意力的伎俩”:有人认为是为掩盖弹劾危机,有人指出是为淡化 “爱泼斯坦档案” 争议,北卡罗来纳州护士 Trish 更直言 “这是为了控制追随者”。更值得警惕的是,政府在炒作泰诺争议的同时,还将未经验证的叶酸类似物 “亚叶酸钙” 吹捧为 “自闭症特效药”,而专家随即揭穿其 “疗效不明、剂量不清、安全性数据缺失” 的真相。
这种操作并非首例。《卫报》尖锐指出,德国希特勒、意大利墨索里尼等曾系统性散播科学怀疑论,以推行政治目的。如今特朗普政府对医学共识的无视,本质上是同一逻辑的延续 —— 通过制造科学争议动摇公众信任,进而实现对舆论的操控。


四、最终代价:科学信任体系的崩塌风险

当政治凌驾于科学之上,受损的不仅是公众健康认知,更是整个社会的科学信任根基。泰诺风波中,科赴公司(原强生消费者健康部门)股价单日暴跌 7.47%,但更深层的影响在于孕妇群体的恐慌与困惑。尽管医学机构反复强调 “遵医嘱合理使用”,仍有不少孕妇因政府警告擅自停药,反而面临高烧失控的风险。
自闭症群体及其家庭则遭遇二次伤害。长期以来,他们已承受 “病因归咎于父母” 的偏见,而政府的草率声明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误解,忽视了自闭症 “多因素致病” 的科学共识。正如自闭症科学基金会所言,这种基于 “有限且矛盾证据” 的言论,是对患者群体的不负责任。
更严重的后果,是公共卫生决策机制的失效。当 FDA、NIH 等权威机构的结论被政治话语架空,当 1.7 万名医生的联名警告被无视,公众将逐渐失去对医疗体系的信任。2025 年得州麻疹疫情的悲剧已经警示,反科学政策终将付出生命代价。
这场泰诺风暴终将平息,但它留下的警示愈发清晰:科学结论或许存在争议,但绝不应该成为政治博弈的筹码。当 “宁可信其有” 的恐慌取代严谨的证据判断,当权力意志凌驾于专业共识之上,最终的受害者,只会是每一个依赖公共卫生体系保护的普通人。

推荐医疗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