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挂号不再 “一号难求”?外地就诊人群减少成关键变量

收录于 医疗 持续更新中
2025 年 9 月下旬,来自东北的脑血管支架术后患者李方(化名),带着对跨省就医的固有认知赴京复查。此前多次往返东北与北京的经历,让他对 “抢号”“等床”

2025 年 9 月下旬,来自东北的脑血管支架术后患者李方(化名),带着对跨省就医的固有认知赴京复查。此前多次往返东北与北京的经历,让他对 “抢号”“等床” 的流程早已习以为常。然而这一次,当他查询天坛医院、宣武医院等神经外科强院,以及综合排名顶尖的北京协和医院时,却发现了截然不同的景象 —— 除少数指定专家外,几乎每日均有余号,甚至当天到院也能顺利就诊。“第一次不用抢号,还能随便选医院”,这份意外,成为北京医疗格局悄然变化的缩影。


一、异地就医降温:从 “涌向北京” 到 “留在本地”

曾几何时,北京三甲医院的外地患者占比居高不下,成为 “全国看病中心” 的直观写照。北京市卫生健康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的论文显示,2013-2022 年期间,北京住院患者中外地患者占比在 2019 年达到 28.9% 的峰值;以神经外科闻名的天坛医院,2019 年新院区试运行时,外地患者占比更是一度飙升至 62%。但如今,这一趋势正在逆转。


(一)区域医疗中心:把 “国家队” 资源送到家门口

“大病不出省” 的政策落地,是改变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建成 125 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重点覆盖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中西部地区,通过 “派驻专家、共建科室” 的模式,让地方患者无需跨省就能享受优质医疗。以北京儿童医院为例,截至 2025 年,其已建成 12 家紧密型儿科医联体覆盖北京 10 个区,并在新疆、河南、河北、黑龙江布局 4 家区域中心,直接推动外地患者占比从 70% 降至 40% 左右。
针对赴京患者占比最高的河北省(2014 年曾占全部外地进京患者的 11.6%),北京还推出了 “一对一” 精准帮扶机制:36 家北京医院与河北 152 家县级医院结对,宣武医院更是与河北医大一院在石家庄共建院区,2021 年底落地后派驻专家超 60 人。数据显示,2022 年北京宣武医院门急诊中,河北患者数量较 2021 年同比减少 36.85%,“家门口看北京专家” 成为现实。


(二)地方医院的 “留客” 策略:从服务升级到资源对接

地方医疗机构的主动作为,进一步减少了患者跨省就医的需求。上述卫生专业学者透露,部分地方医院会通过 “主动对接北京专家” 的方式留住患者 —— 若患者明确表达赴京意向,医院会提出协助邀请北京专家到本地出诊,甚至可指定具体专家;对肿瘤等慢性病患者,医院会开展定期回访,尤其在病情高发期主动联系,降低其外出就医概率;即便患者最终仍赴京治疗,医院也会跟进后续康复阶段,承接回本地后的诊疗服务。
对患者而言,“留在本地” 也意味着更高的性价比。李方在咨询北京治疗方案后,最终选择回东北老家手术:“北京等床位要几个月,医保报销比例低,家人陪护也不方便,老家不仅不用等床,还能找到全国排名不错的医院和医生。” 这种选择背后,是地方医疗水平提升带来的信心,也是患者消费更趋理性的体现。


(三)仍在跨省的群体:重症与疑难杂症患者为主

尽管异地就医整体降温,但重症、疑难杂症患者赴京的需求依然坚挺。北京某三甲医院肿瘤科医生表示:“目前科室患者数量和外地患者占比没什么变化”,肿瘤患者仍是跨省就医的主要群体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公开数据印证了这一点 ——2021 年 12 月至 2023 年 5 月,该院异地门诊慢特病医保直接月结算人次从 12 人次激增至 12117 人次,一年多总结算人次超 6 万,占北京市同类结算量的一半以上。这既体现了北京在重症诊疗领域的不可替代性,也反映出医保跨省报销政策为患者带来的便利。


二、供给端十年扩张:从 “床位紧张” 到 “余量充足”

李方能轻松挂号的背后,还有另一重关键因素 —— 北京医疗资源供给的十年扩容。从 2015 年到 2024 年,北京新增医院 73 家,床位数量增加 3.3 万张,目前每千人口床位数已达 7.09 张,不仅超过奥地利、法国等欧洲国家,更远超美国 2022 年 2.75 张的水平,为 “挂号易、等床短” 提供了硬件支撑。

(一)分院区疏解:缓解核心区诊疗压力

过去,北京优质医疗资源高度集中在核心区,患者扎堆导致 “一床难求”。2019 年,北京三级医院编制床位使用率攀升至 87.74% 的峰值,医师人均每日诊疗 9.88 人次,较 2018 年仍有上升,医生负荷持续加重。为改变这一现状,北京近年来推动知名医院向四环外布局分院区,通过 “疏解床位、分流患者” 实现资源再分配:
  • 2021 年,北京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投用,新增 800 张床位,重点科室专家号预约周期从数月缩短至 1-2 周;
  • 2023 年 12 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大兴院区启用,年接诊能力提升 105 万人次;
  • 2024 年 10 月,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开诊,单日最高门诊量突破 2200 人次,外地患者占比近半。
截至目前,北京已完成 13 个市属、央属医院疏解项目,累计疏解床位 3000 余张。分院区的运营,不仅让患者就医更便捷,也缓解了核心医院的压力 ——2023 年北京三级医院床位使用率降至 81.58%,2024 年进一步下降至 81.21%,“病床紧张” 的局面明显改善。


(二)资源扩容的 “新挑战”:供需平衡与竞争加剧

医疗供给的扩张,也带来了新的行业变化。以通州区为例,近年新增 4 家医院共 4200 张床位,其中安贞医院通州院区与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距离不足三公里。一位北京友谊医院工作人员坦言:“优势学科不担心,但像安贞擅长的心血管科室,肯定会分走部分患者。”
这种竞争不仅存在于北京内部,也反映在全国医疗格局中。2024 年 1-11 月,全国医院病床使用率为 79.2%,同比减少 1.0 个百分点,显示整体供给已逐步跟上需求。但即便如此,三级医院的扩张仍在持续:北京儿童医院亦庄新院区规划床位 1200 张,预计 2028 年投用;北京中医医院朝阳新院区规划床位 1000 张,计划 2029 年底竣工。
不过,扩张的边界已开始受到关注。上述卫生专业学者表示,当前各级政府在筹划 “十五五” 规划时,“医院扩张是否需要适度” 成为讨论焦点 —— 如何在满足患者需求与避免资源浪费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未来医疗规划的核心课题。


三、就医格局之变:理性与均衡的新起点

从 “挂号靠抢、床位靠等” 到 “余号充足、选择更多”,北京就医体验的变化,本质上是医疗资源 “供需平衡” 与 “区域均衡” 的双重成果。一方面,地方医疗能力提升与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让患者 “不必赴京”;另一方面,北京医疗供给扩张与资源疏解,让患者 “容易赴京”。
这种变化对患者而言,意味着更多选择与更高性价比;对医疗机构而言,则是从 “拼资源集中” 到 “拼服务质量” 的转型;对全国医疗体系而言,更是向 “大病不出省、小病不出县” 目标迈进的重要一步。未来,随着医疗资源进一步下沉、医保政策持续优化,跨省就医或许将不再是 “常态”,而是真正聚焦于 “疑难重症” 的精准需求 —— 这,正是医疗体系走向成熟的标志。

推荐医疗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