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旅客在飞行途中不幸离世

收录于 医疗 持续更新中
9 月 21 日,亚航 AK122 航班的起飞计划被意外打破。这架原定从吉隆坡飞往深圳的航班,因一名登机旅客突发呼吸困难陷入紧急状态,最终医疗团队全力抢救无果,旅客不幸离世。次日,亚
9 月 21 日,亚航 AK122 航班的起飞计划被意外打破。这架原定从吉隆坡飞往深圳的航班,因一名登机旅客突发呼吸困难陷入紧急状态,最终医疗团队全力抢救无果,旅客不幸离世。次日,亚航发布声明表达哀悼并调整后续航班,这起罕见事件再次将民航业的特殊考验推至公众视野 —— 对于客舱乘务员而言,应对机上生死危机,从来不是 “偶然预案”,而是刻进职业基因里的 “必修课程”。
十几年前的一幕,至今仍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里。当时同事执飞的航班上,一名旅客登机后突然身体不适,乘务长第一时间通知机长联系机场急救,待急救人员将旅客抬下飞机,航班才得以正常起飞。可当飞机落地,乘务长迫不及待拨通公司电话询问旅客情况时,“遗憾离世” 四个字让她瞬间崩溃大哭。我们总在模拟演练中重复 “旅客突发疾病” 的处置流程,在培训手册里反复学习报告撰写规范,但当死亡真的出现在万米高空的密闭客舱中,身体的本能反应永远不是情绪,而是刻在肌肉记忆里的操作 —— 这不是冷漠,是职业赋予的责任底线。



从急救到决策:一套刻进手册的 “生死应对流程”

在民航业,每一家航司都有一套经过无数次验证的《客舱乘务员手册》,仅 “医疗急救” 章节中的 “特殊情况” 部分,就对旅客死亡应对做出了详尽且严格的规定。以东航的操作标准为例,整个流程环环相扣,容不得半点差错。

第一步:守住医学与法律的红线 —— 不擅自宣告死亡,只拼尽全力急救

手册中明确写着:“乘务员不得宣告旅客死亡。” 哪怕眼前的旅客已停止呼吸、面色青紫、毫无生命体征,乘务员的第一反应也必须是启动急救 —— 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CPR),迅速取来 AED 设备持续操作,直到专业医护人员接手。这不仅是对生命的最后敬畏,更是不可逾越的医学准则与法律边界。我们能做的,是用每一次按压、每一次除颤,为生命争取最后一丝可能,直到地面医疗人员或机上专业医生给出最终判断。

第二步:紧急调度资源 —— 广播寻医,联动专业力量

在实施急救的同时,乘务长会立刻通过客舱广播寻找具备执业资质的医生或医护人员。此时,其他乘务员会同步携带 AED 设备赶到现场,协助医生展开救治。若医生最终认定旅客已死亡,需填写《医务人员评估记录单》,这份文件将作为后续处置的关键依据,由乘务长妥善存档,确保整个过程的专业性与可追溯性。

第三步:上报决策 —— 交由机长统筹全局

医生的评估结果出来后,乘务长必须第一时间向机长汇报。此时,机长需要综合考量多重因素:剩余航程距离、目的地医疗条件、旅客实际状况、对航班整体运行的影响…… 最终决定是返航、备降,还是原地处理后继续飞行。此次亚航事件因发生在登机阶段,选择在地面完成全部处置,正是基于场景判断的最优解。


万米高空的 “守护者”:乘务员的急救技能库

机上急救,是乘务员从入职第一天起就必须攻克的难关,并且会伴随整个职业生涯持续更新培训内容。飞机不同于陆地交通工具,万米高空的封闭环境里,地面医疗支援无法即时抵达,乘务员就是旅客健康与安全的 “第一道防线”,也是唯一的 “即时守护者”。
机上急救的核心目标很明确:在专业医务人员赶到前,提供必要且规范的紧急救治,维持旅客生命体征、防止病情恶化、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客舱里可能遇到的突发病情五花八门,每一种都对应着特定的处置方案 ——
  • 突发急症:呼吸道异物阻塞需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快速疏通;癫痫发作要防止旅客咬伤舌头、避免二次碰撞;休克、晕厥时需调整体位、监测生命体征;酒精中毒需警惕呕吐窒息,及时清理呼吸道。
  • 极端情况:中暑要迅速降温补水,烫伤需用冷水冲洗后妥善保护创面,冻伤则需科学复温避免组织损伤。
  • 内科重症:遇到心绞痛、心肌梗塞旅客,需协助服用急救药物、保持安静环境;糖尿病发作时,要根据低血糖或高血糖症状,提供含糖饮品或协助监测血糖。
而心肺复苏(CPR),更是所有乘务员的 “必修课”。在狭窄的客舱过道里,要在颠簸的飞行状态下完成标准按压与人工呼吸,不仅需要熟练的技巧,更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每一次操作都在与时间赛跑。


最后的尊严:遗体安置背后的人文考量

当所有急救努力都宣告无效,如何妥善 “安置遗体”,成为对乘务员心理素质的终极考验。这一步不仅关乎操作规范,更承载着对逝者的尊重。
根据民航急救规范,若旅客在飞行中不幸离世,乘务员会先查看客舱空余座位情况,优先将遗体转移至最隐蔽的空座区域。必要时,会用毛毯遮盖遗体全身,仅露出面部 —— 这一细节既是为了避免其他旅客产生不适,更是为了守护逝者最后的尊严。若旅客体重较大难以移动,或客舱内无空余座位,遗体将在原座位就地安置,乘务员会用屏风、毛毯等物品尽可能与其他旅客隔离,减少对他人的影响。
与此同时,另一名乘务员会同步记录详细信息:事件发生的精确时间、旅客的座位号、基本身份信息、整个急救过程的关键节点、医生的评估意见…… 这些记录将在航班落地后,完整移交地面接管人员,确保后续善后工作有序推进。


冷静的重量:不止是服务员,更是 “生命调度者”

在很多人眼中,客舱乘务员的工作似乎只是端茶送水、播报广播的 “服务员”。但只有真正经历过突发事件的人知道,当危机来临,我们必须比任何人都更清醒、更坚强、更准确 —— 因为每一个动作都关乎旅客的安危,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生命的走向,甚至承载着逝者最后的尊严。
死亡从来不是我们愿意面对的话题,但在高空封闭的客舱里,乘务员是离旅客最近的 “第一响应人”,是危机中的 “临时调度者”。我们的冷静,不是对生命的麻木,而是对职业责任的敬畏;我们的专业,不是刻意的表演,而是无数次培训与演练沉淀的底气。
这份职业赋予我们的,从来不止是 “空中服务者” 的标签,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 在万米高空的生死考场里,用专业与冷静,为每一位旅客的平安保驾护航,这便是民航乘务员最安静也最坚定的使命。

推荐医疗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