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 12.83% 持股押注,先为达生物冲刺港股 IPO

收录于 医疗 持续更新中
当国家卫健委主任在两会直言 “体重管理需专业帮助”,当超半数中国成人陷入超重困境,一条万亿级黄金赛道正加速成型。2025 年,杭州先为达生物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试
当国家卫健委主任在两会直言 “体重管理需专业帮助”,当超半数中国成人陷入超重困境,一条万亿级黄金赛道正加速成型。2025 年,杭州先为达生物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试图抢滩港股 “体重管理第一股”,这并非孤例 —— 银诺医药 5341 倍认购、派格生物 300% 涨幅,中国减肥药企业正集体迎来 IPO 爆发期。


国家战略背书:50% 肥胖率催生的医疗刚需

“体重管理已不是个人选择,而是国家公共卫生议题。”2024 年,国家卫健委联合 16 部门启动 “体重管理年” 三年行动,将科学减重正式纳入国家战略。这份行动背后,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我国 18 岁及以上居民超重和肥胖率已突破 50%,6-17 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接近 20%,6 岁以下儿童肥胖率也达 10%。
肥胖带来的不仅是体态焦虑,更滋生出庞大的医疗需求。肥胖人群中,2 型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给医疗体系带来沉重负担。在此背景下,体重管理药物从 “美容消费品” 转向 “刚需治疗药”,全球市场规模预计从 2024 年的 1128 亿美元飙升至 2029 年的 1659 亿美元,中国市场更是以年均超 20% 的增速领跑。
政策与需求的双重驱动,让资本嗅到了机遇。从腾讯、IDG 到美团、社保基金,一众巨头纷纷押注减重赛道,而先为达生物正是这场资本盛宴的最新主角。



学霸创业者的八年突围:从安进科学家到 IPO 掌舵人

先为达生物的崛起,离不开创始人潘海的科研积淀。这位 51 岁的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校友,1996 年本科毕业后赴美深造,2002 年获化学博士学位,随后在《柳叶刀 - 糖尿病与内分泌学》等顶级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在美国安进公司十年间,他以首席科学家身份参与多个重磅药物的中后期开发,深谙创新药研发的 “生死线”。
2011 年归国后,潘海在凯因科技深耕研发六年,直到 2017 年正式创业。“生物医药的核心是资金、人才、项目,而政府的支持是破局关键。” 回忆初创岁月,潘海感慨万千 —— 落户杭州钱塘区之初,公司便获得 1000 万元政府资金,顺利度过 “死亡谷”。
依托自主研发的 SciwindCore™技术平台,先为达生物构建了覆盖 8 种候选药物的管线矩阵,形成 “注射 + 口服”“GLP-1+Amylin” 的差异化布局。其中,口服多肽药物可与注射剂形成互补,Amylin 多肽类似物则为 GLP-1 不耐受患者提供新选择,甚至可组成复方制剂提升疗效。


明星产品叫板 “药王”:15.1% 减重率背后的技术突破

支撑先为达生物 IPO 野心的,是其核心产品埃诺格鲁肽注射液(XW003)的临床数据。这款全球首个进入上市申请阶段的 cAMP 偏向型 GLP-1 受体激动剂,已在中国提交超重 / 肥胖与 2 型糖尿病适应症的新药申请,预计 2026 年上半年获批。
在纳入 664 例中国患者的 Ⅲ 期临床试验(SLIMMER)中,埃诺格鲁肽展现出碾压式优势:48 周时安慰剂校正后减重效果达 15.1%,女性平均减重更是高达 17.6%,远超司美格鲁肽的 8.5%;更以 2.4mg 的低剂量,达到了替尔泊肽 15mg 剂量的疗效。92.8% 的受试者实现≥5% 的临床意义体重下降,这一比例是安慰剂组的 7 倍,且 1.8mg 与 2.4mg 剂量组均未出现体重下降平台期,暗示延长治疗可能效果更佳。
除减重外,该药物还能显著改善腰围、血压、血脂等心血管代谢指标,甚至使肝脏脂肪含量平均降低 53.1%,为肥胖相关并发症治疗提供新路径。安全性方面,其最常见的仅为轻度胃肠道反应,未出现胰腺炎、甲状腺髓样癌等严重不良事件,安全性与已获批 GLP-1 药物相当。《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特邀评论指出,这款药物 “为提升全球肥胖治疗可及性带来希望”。


资本输血 22 亿:腾讯美团押注的商业化前景

创新药研发向来是 “烧钱游戏”,先为达生物的八年发展始终伴随着资本的身影。招股书显示,公司累计完成七轮融资,总额达 22 亿元,投资方涵盖腾讯、IDG、美团等 10 余家知名机构。从 2017 年 pre-A 轮投后估值 2 亿元,到 2024 年最后一轮融资估值 49 亿元,八年估值暴涨 24 倍。
IPO 前股权结构中,潘海持股 28.28%,为第一大股东;腾讯以 12.83% 持股成为最大机构投资方,IDG、美团分别持股 9.81%、9.6%,社保基金长三角投资等国家队也在列。资本的狂热,源于对商业化前景的期待。
尽管 2023 年、2024 年营收均为 0,2025 年上半年才凭借授权合作获得 9107 万元收入,且两年半累计亏损超 12 亿元,但先为达生物已规划清晰的商业化路径:超重 / 肥胖症产品采用 “院内 + 线上” 全渠道模式,糖尿病产品聚焦医院渠道。出海布局同样提速 ——2024 年授权韩国权益,2025 年与英国 Verdiva Bio 达成超 24 亿美元的全球授权协议,首付款近 7000 万美元。
本次 IPO 募资将主要投向埃诺格鲁肽的研发及商业化、管线推进和产能升级。若上市顺利,公司有望借助资本力量加速商业化落地,抢占中国减重药物市场先机。


赛道狂欢与隐忧:巨头褪色与安全警钟

先为达生物的 IPO 冲刺,是中国减重药赛道爆发的缩影。2025 年 8 月,银诺医药登陆港交所,首日大涨 206.48%,公开发售获 5341.66 倍认购,刷新年度纪录;5 月上市的派格生物虽首日破发,后续仍斩获超 300% 涨幅;歌礼制药凭借小分子 GLP-1 药物股价较低谷涨近 10 倍,A 股减肥药板块年内涨幅超 40%。
这股热潮与全球巨头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曾凭司美格鲁肽市值冲破 5500 亿美元的诺和诺德,因竞争加剧股价年内蒸发超 3500 亿美元。国际巨头的退守,为中国药企提供了窗口期,但挑战同样严峻。
行业层面,GLP-1 赛道拥挤加剧,礼来、罗氏等国际药企的偏向型 GLP-1 药物已进入中后期临床,国内企业需加速赛跑;商业化层面,先为达生物缺乏生产和销售经验,如何快速搭建渠道、控制成本仍是未知数。更值得警惕的是安全风险 —— 司美格鲁肽引发的胃肠道副作用屡见不鲜,甚至出现非适应症人群违规用药导致酮症的案例,给行业敲响了合规警钟。
“减肥药不是‘瘦身神药’,而是处方药。” 正如业内专家所言,体重管理的核心仍是生活方式干预,药物仅为医疗辅助手段。当资本盛宴遇上公共卫生需求,唯有平衡疗效、安全与合规的企业,才能在万亿赛道中走得长远。
先为达生物的 IPO 之路,既是中国创新药突围的见证,也是减重赛道理性发展的试金石。这场刚刚拉开帷幕的盛宴,最终将诞生真正的领航者,还是沦为资本炒作的泡沫?答案或许就在 2026 年埃诺格鲁肽的商业化答卷中。

推荐医疗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