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短剧的崛起,彻底重构了追剧市场的格局。曾经的 “三分天下” 被打破,观众群体简化为两大阵营:习惯长线叙事的长剧观众,与追求高效沉浸的短剧观众。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两大阵营间逐渐形成了微妙的对立情绪 —— 长剧观众吐槽短剧 “套路化、无深度”,短剧观众则反感长剧 “节奏慢、注水多”,互相瞧不上的氛围,成为行业新的标签。
一、《盛夏芬得拉》的破圈:“正常” 为何成了稀缺品?
在短剧普遍被贴上 “套路”“狗血” 标签的当下,《盛夏芬得拉》的走红堪称意外。截至 10 月 7 日,该剧在红果平台的播放量突破 30 亿,更罕见地实现了 “破圈”—— 吸引了大量此前拒绝观看短剧的长剧观众,成为连接两大阵营的桥梁。

- 短剧观众的评价高度统一,几乎都是 “好看,已经几刷了”,认可其在短剧品类中的优质水准;
- 长剧观众的态度则更具参考价值,一类认为 “这部短剧还挺正常的”,另一类则给出 “这部短剧还真有点东西” 的更高评价。
1. 跳出短剧套路:拒绝 “狗血” 才能靠近 “正常”
逆袭、扇巴掌、下跪、穿越重生 —— 这些为了快速抓住观众的短剧 “标配”,在《盛夏芬得拉》中被完全舍弃。正是这种 “去套路化”,让排斥短剧的观众放下了偏见,认可其 “正常” 的叙事逻辑。而 “正常” 的稀缺性,不仅体现在短剧领域,就连长剧也未必能做到。同期热度颇高的长剧《许我耀眼》,就因 “不正常” 的人设与剧情,陷入了口碑争议。
2. 长剧的 “失序”:对比下的短剧优势
《许我耀眼》开播前以 “恶女” 女主人设为卖点,宣发与前期剧情都铺垫了 “不被爱情、亲情、规则牵绊” 的独立人设,吸引了大批期待 “女性成长” 的观众。但剧情进入中后期,人设彻底 “脱缰”:嫁入豪门的女主,从清醒独立的 “恶女”,变成了顺从听话、反复试探丈夫爱意的 “娇妻”;前期 “黑莲花” 上位的爽剧节奏,也沦为 “霸总后悔追妻”“为爱发疯” 的俗套偶像剧情节。
观众的吐槽一针见血:“前半段和后半段像两部剧”。人物割裂、剧情断层,让长剧的 “正常” 成了奢望,也反衬出《盛夏芬得拉》在叙事与人设上的难得。
3. 《盛夏芬得拉》的 “正常” 密码:人设连贯,情感落地
该剧的 “正常”,首先体现在女主角白清玫的人设连贯性上。她的 “清醒” 并非空洞的标签,而是源于 “将爱情与婚姻完全剥离” 的核心信念 —— 正因如此,当婚姻中意外出现爱情时,她才会选择退缩与逃避。这条核心逻辑贯穿全剧,既是她与男主 “极致拉扯” 的明线,也是塑造人物底色的暗线。再加上演员郭欣宇的细腻演绎,一个有血有肉的 “白小姐” 跃然屏幕,摆脱了短剧角色常见的 “工具人” 属性。
其次是男主人设的 “适度理想化”。虽然仍是 “霸总” 设定,但他的核心特质是 “尊重女主、有求必应、情绪稳定”,贴合了女性观众对亲密关系的理想期待。这种 “理想化” 并非脱离现实,而是精准把握了 “情感代餐” 的尺度 —— 就像当年看台偶的观众不会真的把江直树当理想型,甚至后来还会在社交平台讨论 “# 江直树很恐怖”,观众始终能分清 “虚构” 与 “现实” 的边界。
正是这种 “正常” 的角色与叙事,让《盛夏芬得拉》既成了短剧观众反复回味的 “细糠”,也成了长剧观众对短剧的最高褒奖。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该剧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清一色的好评推动了口碑发酵,男女主演员刘潇旭、郭宇欣也借此跻身短剧顶流。
二、营销失序:一场直播毁掉的破圈成果
《盛夏芬得拉》的成功,本可成为短剧行业突破圈层的标志性事件,但红果平台后续策划的一场直播,却让这一切蒙上了阴影。这场直播暴露的,是行业对 “边界感” 的漠视 —— 既模糊了短剧与长剧的行业边界,也越过了对主创团队的尊重边界。

1. 混淆赛道:用长剧营销逻辑套牢短剧
短剧与长剧本就不是一个赛道,二者的差异体现在全链路:- 观众端:观看场景(短剧多为碎片化时间,长剧多为整块时间)、观看习惯(短剧追求快节奏,长剧接受慢铺垫)、期待值(短剧重情绪共鸣,长剧重叙事深度)完全不同;
- 行业端:演员演绎方式(短剧需快速传递情绪,长剧需细腻铺陈层次)、制作流程(短剧周期短、节奏快,长剧周期长、打磨细)、宣发逻辑(短剧靠内容爆点,长剧靠人设与剧情埋线)存在本质区别。
2. 越界的 “角色扮演”:让演员陷入两难
直播的核心问题,在于模糊了 “演员” 与 “角色” 的边界。红果对外宣称是 “主创团队分享”,实际却要求两位主演刘潇旭、郭宇欣继续扮演剧中角色,营造 “剧内 CP 延续” 的假象。这种设定让演员陷入了两难,也让观众观感极差:
- 男演员刘潇旭的表现尤为明显。当主持人问 “晟安对白小姐有心动吗” 时,他先是迟疑,回复 “心动还不至于”—— 显然是以演员身份思考;但一旁的郭宇欣(仍处于 “白小姐” 的扮演状态)立刻提醒,他才反应过来需要 “入戏”,最后只能用 “我从未见过如此热烈的一个人” 模糊作答。
- 要知道,刘潇旭现实中已有女友,让他在 “自我” 与 “角色” 间反复切换,不仅违背了演员的职业边界,更让观众感到尴尬。
3. 行业倒退:短剧早已过了 “CP 捆绑” 的阶段
更值得反思的是,红果的营销逻辑已经落后于行业发展。如今的短剧行业,早已过了靠 “CP 捆绑” 吸引流量的阶段 —— 就连听花岛这样的头部厂牌,都不再反复捆绑自家真情侣演员拍戏,转而注重内容本身。作为短剧领域的 “第一平台”,红果却用一场无边界感的直播,消费了《盛夏芬得拉》的口碑与演员的职业尊严。这场本该是 “行业破圈” 的里程碑事件,最终沦为了一场 “消费爆款” 的闹剧。
三、短剧的未来:破圈之后更需守界
《盛夏芬得拉》的案例,为短剧行业提供了双重启示:一方面,“去套路化” 的 “正常” 内容,是打破圈层壁垒的关键;另一方面,尊重行业差异与创作边界的营销,才是延续爆款生命周期的核心。红果的这场直播,虽然以 “翻车” 告终,但也为行业敲响了警钟 —— 短剧的破圈,不能只靠内容,更要靠适配的营销逻辑。未来的短剧行业,需要更多像《盛夏芬得拉》这样 “正常” 的作品,更需要摒弃 “无边界感” 的营销思维,才能真正实现从 “流量爆款” 到 “行业升级” 的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