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全球乐坛奇观:一个惠州 rapper 的 “来财” 风暴
当 “来财,来,来财,来” 的旋律从 YouTube 传到 Spotify,再炸遍抖音短视频,没人能想到,这个戴着 CK 鸭舌帽、穿宽大衬衫的广东青年,会成为华语乐坛的 “破圈之王”。
- 《八方来财》在 YouTube 狂揽超 3187 万播放量,成为海外网友循环的 “洗脑神单”;
- Spotify 月收听人数突破 500 万,直接超越周杰伦、LBI 利比,登顶华语歌手榜首;
- 《大展鸿图》更引发二创狂潮,从 “不齐舞团” 的改编舞曲,到《乘风 2025》的舞台,甚至走进纽约林肯中心,完成了一场从岭南街头到国际舞台的逆袭。
拆解 “揽式风格”:一半岭南烟火,一半孟菲斯节奏
揽佬的音乐从不是单一元素的堆砌,而是一场精准的 “文化混搭实验”,每一个细节都藏着他独有的创作逻辑。
1. 歌词里的 “岭南生活图鉴”
他不写空泛的 “中国风”,只唱最鲜活的广式日常:啫啫煲的香气、关公玉牌的信仰、“虎头奔” 轿车的怀旧、蓝带啤酒与茶具的闲适,甚至连 “粤 L 车牌”“海陆丰血统” 都成了歌词里的身份符号。这些带着市井气的意象,像一幅动态的岭南风情画,让大湾区听众瞬间共情,也让全球华人看到了熟悉的文化底色。
2. 采样里的 “新旧碰撞术”
他擅长从经典里挖 “新料”,让老旋律焕发新生:
- 《大展鸿图》前奏用粤剧《帝女花》,把传统戏曲的婉转和嘻哈节奏嫁接;
- 《因果》开篇用 1986 版《西游记》的《天府乐》,瞬间勾起集体回忆;
- 《天顶揽粒星》采样汕头民谣,让方言韵律融入说唱 flow。这种 “老曲新唱” 的玩法,既保留了 “得闲饮茶” 的东方哲学,又跳出了国内嘻哈依赖外国采样的套路,形成了独树一帜的 “中式嘻哈”。

3. 节奏里的 “孟菲斯基因”
2023 年的专辑《顺风顺水顺财神》,是揽佬的关键转型 —— 他一头扎进了孟菲斯说唱(Memphis Rap)的世界。这种源自美国的硬核风格,以慢节奏、粗粝鼓点、直接 flow 为特点,恰好契合了他想表达的 “生猛感”。但揽佬没有照搬,而是做了 “本土化改造”:把街头感的孟菲斯节奏,和广普的顿挫、岭南的烟火气结合,形成了 “揽式孟菲斯”。更特别的是,他坚持 “低保真制作”—— 用几百元的设备、普通电脑编曲,混音只花半小时,刻意保留粗糙感:“被包装过的东西太工业、太廉价,最本真的才最好。”
爆火背后:不止 “来财”,更是时代情绪的共振
揽佬的走红,从不是 “意外走红”,而是踩中了文化、社会、传播三个维度的 “时代节点”。
1. 文化逻辑:岭南说唱的 “自觉时刻”
揽佬的成功,是广东嘻哈多年积累的 “必然结果”。早在 2017 年,AR 刘夫阳就提出 “广东 Stand Up”,扛起广式说唱大旗;2023 年,揽佬作为 “广东 Stand Up 企划 2.0” 成员,用《北上》宣告 “生意要在纸上谈,说唱要在晚上玩”。这种 “岭南自觉”,源于广东嘻哈的独特路径:从早期受港台影响,到被北方说唱、川渝浪潮冲击,最终找到 “本土化表达”。而揽佬的个人经历,恰好复刻了这条路径 —— 生于惠州(岭南文化交会地),在成都(川渝说唱重镇)求学,最后回归大湾区,把川渝的泼辣、岭南的市井、国际的视野融于一身,成了 “岭南说唱” 的最佳代言人。
2. 社会情绪:经济下行期的 “集体渴望”
“经济不好,肯定大家都想要钱,刚好碰上(这首歌)。” 揽佬的直白,点破了歌曲爆火的核心 —— 他唱的 “来财”“顺风顺水”,不是张扬的炫富,而是市井百姓的朴素愿望。对比过往说唱里的 “法拉利”“银行卡”,揽佬的 “别墅唱 K”“银龙鱼” 更接地气,在经济下行期,这种 “直白的财富渴望” 精准击中了年轻人的心理:不是追求奢侈,而是期盼 “安稳变好”。这种集体情绪,让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都能共情 ——“地球人都差不多,我们都是人类,有共性”。
3. 传播革命:短视频时代的 “裂变密码”
没有唱片公司、没有专业团队,揽佬的破圈全靠 “短视频二创”。《大展鸿图》被上百万人用作 BGM,衍生出舞蹈、搞笑、生活记录等多个版本,形成裂变式传播。这背后是传播平台的迭代:从早期打口碟的实体传播,到《中国有嘻哈》的综艺传播,再到如今短视频的 “人人可创作”,揽佬精准抓住了时代脉搏。他直言:“想多点曝光,只能借助身边任何手段,不会也得学,不喜欢也得用。” 这种 “务实的传播思维”,让他跳过了传统音乐圈的门槛,直接触达听众。
真实揽佬:不是艺术家,只是 “没放弃的打工人”
舞台上的揽佬唱着 “大展鸿图”,生活里的他却透着一股 “反 rapper” 的朴素。
- 他不戴大金链子(过敏),玉牌因为太火被收在家里,平时穿的也不是潮牌;
- 他拒绝 “艺术家” 标签:“我就是个打工的,不是什么艺术家”;
- 面对争议,他坦然接受真心批评:“任何人都可以被批评,真心的批评是好事”,但也怼恶意攻击:“问候家人的人,可能需要多读点书”;
- 他的创作观很简单:“梦到啥写啥,听众怎么理解跟我无关,我过好我的生活”。

成名给了他自由 —— 推掉不符合初心的商业歌,“不想把不好、没意义的东西变成一首歌”;但也改变了他 —— 没时间健身,“健康是第一位,但钱也不能不赚,趁现在多赚点”。当被问 “赚多少钱算有钱”,他的回答带着孩子气的浪漫:“赚到人类可以去火星了。”
结语:一场 “土潮美学” 的胜利
揽佬的爆火,本质是一场 “土潮美学” 的胜利 —— 他把 “土”(岭南市井、低保真制作)和 “潮”(孟菲斯节奏、短视频传播)融合,打破了 “土 = 落后”“洋 = 高级” 的偏见。正如他所说:“没有所谓‘土’和‘洋’,只是地域文化差异,是人类审美定义的,不是本身就有的。”从惠州街头到全球乐坛榜首,揽佬用音乐证明:最本土的,也可以是最世界的;最朴素的渴望,也能引发最广泛的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