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 “污染” 的词语:当 “读书” 成了所有人的遮羞布
互联网正在用 “上位词” 制造集体认知混乱 —— 所有人都在说 “读书好”,但没人说清楚自己口中的 “读书” 究竟是什么。宋真宗一句 “书中自有黄金屋” 被传了千年,可原话的底色根本不是 “读书”,而是 “科举做官” 的利益诱饵。它指向的是 “通过特定书籍考取功名、进入体制”,而非抱着《小王子》幻想财富,更不是啃着《思考致富》期待人生逆袭。
但现实是,太多人把这种功利性期待,套在了所有 “读书” 行为上:
- 读哲学书的人,误以为能靠思辨解决房租问题;
- 啃《资治通鉴》的普通人,没意识到这本书本是给皇帝定制的治国手册,自己既无皇权也无疆域,读得再熟也难落地;
- 甚至有人把 “陶冶情操” 当读书的核心价值,却忘了连生计都没站稳时,“情操” 不过是悬浮的空中楼阁。
二、1000 本书的教训:90% 的书都在浪费你的时间
我前后读了 1000 多本书,最后只得出一个结论:绝大多数书籍,都是 “核心概念 + 废话填充” 的劣质产物。它们的套路高度雷同:先抛出 1-2 个看似新鲜的概念,再用 “我朋友”“我同事” 的故事凑字数,最后把概念拆成几个子话题简单解释,一本 “畅销书” 就成了。更致命的是,这些书要么缺关键信息,要么信息严重滞后。
你想知道怎么在菜市场买打折菜、怎么货比三家省房租?这些最实用的生活情报,书上从来没有,必须自己去跑、去问、去调研;你想了解新媒体怎么做、当下就业行情如何?去年我刷遍了该领域的书,发现案例全停留在 2018-2020 年,提到的网站、孵化的大 V 早没了踪影 —— 总不能像《九品芝麻官》里说的,“用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 吧?
其实读书根本不该是 “广撒网”,真正值得读的书只有三类:
- 底层原理类:比如《信息论》能帮你看懂信息传播的本质,《资治通鉴》虽不适合普通人,但能窥见权力运行的逻辑,这类书是帮你搭建认知框架的 “地基”;
- 具体技能类:怎么炒回锅肉、如何开店选址、怎样骑自行车,这类书直接对应 “解决问题”,学了就能用;
- 领域专著类:像林梅村的《西域文明:考古、民族、语言和宗教新论》,豆瓣只有 23 个评价,却把西域历史的细节挖得极深,是某个领域里无可替代的 “硬通货”。

三、读书的真正价值:不是 “多读书”,而是 “读对书”+“找对人”
我现在不再迷信 “读书越多越好”,反而觉得读书的核心价值,是帮你掌握世界的 “道” 与 “分形”—— 看穿不同事物背后共通的逻辑。比如《博弈学》不是让你背理论,而是让你发现:玩《英雄联盟》时和对手的走位博弈、找工作时和 HR 的薪资谈判、谈恋爱时的情感拉扯、合伙做事时的利益分配,本质上都是同一套逻辑;再比如 “爱情”,几千年前的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今天大学图书馆里男女的四目相对,内核从未变过;就连室友拌嘴、夫妻吵架、公司竞争、国际交锋,底层也是同一套 “冲突与平衡” 的逻辑。
但只靠闷头读书,永远也抓不住这些 “道”。搞关系、混圈子反而更重要 —— 不是说要投机取巧,而是因为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只在小范围流通:比如某个行业的潜规则、某个岗位的真实薪资、某个项目的隐藏风险,这些 “专属情报” 你在书上永远找不到,只能从不同人的口中拼凑出来。
古人说 “读书好”,本质是说 “科举做官收益高”;WTO 之后劝你 “读书学英语”,本质是说 “进外企搞国际化收益高”。这些都是 “读对书”+“找对方向” 的结果,和 “广义的读书” 没多大关系。
就像做生意,根本不需要懂 SWOT 矩阵、杜邦分析法。清朝的小饭馆和今天的路边摊,商业模式没本质区别:选个好位置、做好产品、控制成本,就够了。真正关键的是调研情报、拿到启动资金、把简单的模式落地 —— 这些都得靠实践,靠和人打交道,不是靠读书。
四、未来的隐忧:当互联网 “广场” 太吵,我们该去哪找真信息?
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 “没书读”,而是 “信息渠道被污染”。大家挤在短视频、朋友圈、评论区这些公共 “广场” 里,看到的全是软广、营销、套路化内容。想找一点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比大海捞针还难。更可怕的是,如果你痴迷于从书籍里获取信息,会下意识关闭其他感官:不再去逛菜市场、不再和陌生人聊天、不再关注身边的小圈子,最后反而失去了对社会的真实体感。
我总觉得,未来互联网会越来越 “部落化”:不再有统一的信息广场,而是分成一个个小圈子,每个圈子里流通着专属的、高质量的信息。而 “特定议题” 会成为连接这些 “孤岛” 的单向阀 —— 比如喜欢养多肉的人聚在一个圈子,做跨境电商的人聚在另一个圈子,只有聊对了议题,才能进入对应的圈子,拿到有价值的情报。
只是不知道,下一波浪潮里,谁能先看透这种趋势,成为新的 “信息枢纽”;而我们普通人,又该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 “小圈子”,避开那些嘈杂的噪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