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餐具到膳单:一场跨越二十四年的追问
1976 年,刚从南开大学毕业的苑洪琪踏入故宫博物院,宫廷文物的整理工作成为她研究的起点。在布满尘埃的库房里,数千件精美餐具让她陷入沉思:“皇帝用这么好的餐具吃什么?” 那些可拆解的多层火锅、刻有 “古稀天子” 印记的珐琅碗、缀着链子的巨型背壶,都在无声诉说着背后的饮食故事。带着这份好奇,她的研究从器物延伸至历史深处。彼时故宫档案尚未完全整理,苑洪琪便以手抄方式记录史料,从 1978 年到 2002 年,二十四年未曾间断。《御茶膳房》《内务府遗产》成为她最常翻阅的典籍,而其中《膳底档》尤为关键 —— 这份详细记录皇帝每日膳单、用料、餐具乃至摆设的文献,为她搭建起宫廷饮食研究的基石。文物专家朱家溍先生的指点更让她茅塞顿开,逐渐形成 “见器物、查史料、理脉络” 的独特研究方法。
这些积累最终凝结为《故宫宴》的原稿。2021 年该书出版时,苑洪琪特意提及书名的考量:“故宫的叫法始于 1925 年,彼时宫廷宴席早已消散,但大众对‘故宫’的接受度让这个名字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 透过这本书,紫禁城的饮食图景终于走出深宫。

二、明清餐桌变迁:从南北融合到满汉共生
紫禁城的饮食史,本质是一部文化融合史。苑洪琪的研究清晰勾勒出这条演变轨迹,而明清两代的差异尤为鲜明。明代帝王的餐桌带着鲜明的江南烙印。永乐元年(1403 年)明成祖朱棣的晚膳膳单中,椒醋鹅等水乡菜肴赫然在列。这源于明朝最初定都南京的历史根基,即便朱棣迁都北京,随迁的江南官员及家眷仍延续着故土饮食习惯,使得北方的花卷、馒头逐渐与南方菜式交融,形成南北合璧的饮食风貌。
清军入关后,东北游牧民族的饮食传统为宫廷餐桌带来了全新变革。满族一年八个月的寒冷气候,造就了帝王 “一日两餐” 的独特制度 —— 早膳始于六七时,晚膳止于午后两时,两餐之间以小吃补充,晚间则饮酒暖身。初期的御膳以高油脂野味为主,却因北京气候引发健康问题,在中医建议下不得不转向清淡,这种饮食调整成为满汉融合的最初推力。
但此时的融合尚属被动。宫廷大宴上,满族官员无论品级高低,座次皆在汉族官员之前,彰显着鲜明的民族等级。直到乾隆朝,这种局面才发生根本转变。入关近百年的民族心理沉淀,加之康熙、乾隆六下江南的文化浸润,让宫廷饮食迎来主动融合的黄金期。大宴之上,满席与汉席并置,满汉官员同席而食;玉米、红薯等新食材随着交流增多进入宫廷,更让餐桌日趋丰富。
三、帝王饮食图鉴:节俭、养生与隐秘喜好
在苑洪琪的解读中,帝王的餐桌远非民间传说中 “每日百菜、山珍海味” 的模样,反而藏着各异的性格与追求。康熙的饮食哲学以 “节俭” 为核心。《庭训格言》中 “慎起居,节饮食” 的记载,恰是他治国理念在餐桌的投射。深知国家初定不易,他日常膳食极为简单,晚年更趋清淡且戒绝夜食。对子女的教诲尤为恳切:“酒是粮食的精华,百姓尚缺食,岂能酿酒浪费?” 这种自律甚至延伸到外来饮食 —— 因皇储问题饱受精神困扰时,他采纳传教士建议饮用葡萄酒助眠,却始终保持节制,既喝西洋酒,也饮长白山野葡萄酒。

乾隆朝的饮食则展现出兼容并蓄的气度。这位帝王既遵循 “荐新” 礼制 —— 每月将当季最佳食材先荐太庙,待祖先 “享用” 后方可进食,从正月鲤鱼到十二月蓼芽,十二次荐新从未间断;又对民间美食充满好奇,曾特意请来民间师傅入宫制作北京百姓钟爱的豆汁。而宫廷祭祖时,大臣们偷偷用浸盐棉纸蘸食白肉,皇帝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的态度,更暗合了此时饮食礼制的松动与生活的改善。
四、礼制与传播:宫廷饮食的内外回响
在苑洪琪看来,紫禁城饮食的皇家气派,并非源于食材的珍稀,而在于其背后繁复的礼仪体系。清代宫廷饮食由内务府与光禄寺严密管理,御膳房下设各级官职,300 多名厨师 “一人专做一道菜”,从备膳到传膳皆有定规,连皇帝的饮水都需从西郊玉泉山专程运送。这种礼制渗透到饮食的每一个细节:大宴时,不仅餐具要按 “位份” 区分质地与纹饰,连地毯都要用平时不舍得铺的珍品;“传膳” 前需由内务府大臣开单备案,注明菜肴烹制者,侍膳太监必先 “尝膳” 确保安全;即便是茶叶,也需皇帝 “试茗” 之后,全国方可买卖,故宫曾留存的百余种茶叶,每种都达上千斤。这些不计工本的讲究,构成了宫廷饮食独有的仪式感。
而墙内的饮食文化终究会向外流淌。宫廷的膳单名称、宴席礼仪逐渐传入民间,成为市井饮食文化的养分;与此同时,民间的风味也悄然进入宫廷,这种双向交流深刻影响了北京菜的形成。但苑洪琪也指出一个遗憾:“具体的宫廷食品并未真正留存,从膳单与笔记中,很难界定哪些是真正的传统宫廷菜。” 原材料与制作方法的变迁,让 “复原老味道” 几乎成为不可能。
五、当下之思:历史传承的真与伪
近年来 “故宫热” 催生了诸多打着 “宫廷饮食”“复原御膳” 旗号的商家,对此苑洪琪保持着审慎态度。在她看来,许多产品过于花哨,既不符合宫廷菜精致的传统摆盘,又难以保证卫生,更有甚者在命名与营销中违背史实,甚至丑化历史人物。她为这类文旅产品定下三个基本标准:“第一,菜要精致;第二,摆盘要符合传统;第三,要保证干净卫生。” 这看似简单的要求,实则指向对历史的敬畏 —— 宫廷饮食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味觉的复刻,而在于其承载的文化内涵。那些试图以 “宫廷” 为噱头的商业操作,恰恰忽略了最本质的历史真实。
从库房里的一件餐具到泛黄的膳单,从明代的江南风味到清代的满汉全席,苑洪琪的研究让紫禁城的餐桌 “活” 了过来。在她眼中,帝王的饮食从来不是孤立的生活片段,而是折射历史的镜子 —— 从这里,我们能看见民族的融合、礼制的演变,更能看见文明传承的温度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