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告别 “糊涂账”:平台收费迎来 “红线式” 监管
对餐饮商家而言,“看不懂、算不清” 的平台收费,早已是经营路上的 “拦路虎”。技术服务费、配送费、推广费如同 “套娃”,规则复杂难辨,忙活一天下来,流水看似可观,扣完费用后利润却所剩无几。意见稿的出台,首次为平台收费划定清晰 “红线”,让隐性成本彻底失去藏身之地。
1. 收费类目 “限三类”,新增调整需 “提前公示”
意见稿明确规定,外卖平台面向商户的收费仅能包含三大类:技术服务费、配送服务费、推广服务费。这意味着,平台不得再 “巧立名目” 增设其他费用,从源头杜绝乱收费现象。若平台确需调整现有费率或新增收费项目,必须满足两大条件:一是在平台首页显著位置提前公示,公开征求商户意见,公示期不少于 7 天;二是若调整涉及商户重大利益,需设置合理过渡期,为餐饮商家留出经营调整的缓冲空间。
2. 账单 “逐项公开”,预存后付均有 “明细保障”
“算得清、看得懂”,是意见稿对平台账单的核心要求。一方面,平台需在首页长期公示所有收费规则与标准,并提供专门的解释渠道,避免 “黑箱操作”;另一方面,需向商户提供详尽的费用账单,明确列出每项费用的组成、费率比例及最终到账金额,确保数据真实、完整且实时更新。针对不同付费模式,意见稿还制定了针对性要求:采用预存款模式时,每一笔扣费都需有明细记录,商户可随时查询账户余额;采用后付费模式时,平台需提前告知扣款周期,并在每次扣款后 24 小时内,向商户推送账单详情。从此,商家再也不用为 “钱花在哪儿” 而困惑。

3. 推广费 “拆解得明”,效果数据 “免费开放”
推广服务费一直是商户的 “心病”—— 投放逻辑模糊,效果难以评估,很容易陷入 “盲目烧钱” 的困境。意见稿要求,平台必须将推广服务 “拆解开讲”:逐项公示所有推广工具(如竞价排名、首页推荐等)、广告类目及计费标准,并用通俗语言解释点击量、展示量、转化率等核心指标的计算逻辑,同时提供问询渠道,解答商户疑问。更关键的是,平台需免费向商户开放效果评估工具,涵盖点击量、成交订单数、投资回报率(ROI)等数据,让商户能科学判断投放效果,自主决定是否继续投入。这意味着,推广不再是 “玄学”,商家能真正做到 “心中有数”。
4. 隐性套路 “全面拉黑”,强制收费 “零空间”
意见稿还对平台的 “惯用猫腻” 逐一亮明禁止令,明确将以下行为列入 “红线”:同一订单重复收费、虚假订单(未真实完成)仍收取费用、收取推广费却不提供对应流量、强制商户参与促销活动、通过保证金或差别费率变相加价、以提高服务费作为惩罚手段等。这些隐性套路的全面禁止,让商户终于摆脱 “被动缴费” 的困境。
二、终结 “内卷战”:促销主动权回归商家手中
近年来,外卖平台为争夺流量,频繁发起补贴价格战,但背后的成本却往往转嫁给餐饮商家 —— 要么强制商户跟随促销,要么通过上调费用 “变相分摊”。头部品牌凭借体量优势能争取优惠条件,中小商家却被迫卷入价格战,利润被不断稀释。意见稿的出台,首次明确 “平台促销自掏腰包,商户促销自主决定”,为这场 “内卷战” 按下暂停键。
1. 平台补贴 “自己扛”,商户无需 “陪跑买单”
意见稿规定,平台发起的促销活动,成本必须由平台自行承担,不得要求商户或配送员分摊,也不能通过捆绑推广工具、临时上调服务费等方式变相转嫁。同时,平台需至少提前 5 日告知商户活动的范围、规则与期限,避免商户 “被动卷入”。在公平性上,意见稿要求所有促销活动对同类交易条件的商户一视同仁,不得附加 “必须同步促销”“强制购买推广服务”“限制在其他平台经营” 等不合理条件。面向消费者时,需杜绝 “大数据杀熟”,随机红包、优惠券等福利需保证所有用户机会均等。此外,促销优惠也有 “底线”—— 成交价不得为零或负数,平台不得向商户发出不合理的促销要约。

2. 促销 “自主选择”,“最低价协议” 成历史
商户的促销权终于回归自身:意见稿强调,商户是否参与促销、如何设置优惠,完全由商户自主决定,平台不得通过流量倾斜、优先配送、强制同步活动等手段 “变相施压”,更不能要求商户签署 “最低价协议”(即限制商户在其他平台设置更低价格),侵蚀商户的定价权。同时,平台需为商户提供必要的技术与运营支持,比如搭建促销活动管理工具;还需建立价格与订单异常监测机制,当发现商户因过度让利导致价格异常或订单激增时,及时提醒商户,避免扰乱市场秩序。
3. 促销展示 “守底线”,极端口号 “明令禁止”
在促销信息展示上,意见稿划出清晰边界:若平台设置促销专区、竞价排名或付费置顶,必须依法显著标注 “广告”,不得在自然搜索排序中对参与促销的商户 “额外优待”,确保公平竞争。促销信息的呈现需真实、适度 —— 不得通过隐藏费用、使用夸张标签(如 “全网最低”)、频繁弹窗推送等方式诱导消费;需清晰区分 “平台补贴” 与 “商户让利”,避免消费者混淆。在宣传口号上,“零元购”“整单免费”“全额减免” 等极端表述被明令禁止,防止扰乱市场价格认知。
三、斩断 “幽灵链”:严准入 + 强抽查,净化外卖市场
“有门店、有证照、守规范,却要和‘幽灵外卖’抢生意”—— 这是不少合规商家的痛点。“幽灵外卖” 往往通过假证、套证、借证上线,线上页面干净整洁,线下却是脏乱差的小作坊,凭借低成本冲击市场,挤压合规商家的生存空间。意见稿通过 “严准入 + 强抽查” 的双重机制,彻底斩断 “幽灵外卖” 的生存链条。
1. 平台担起 “食品安全责”,不得 “甩锅商户”
意见稿首次明确,平台需对食品安全承担主体责任,不能通过协议将责任完全推给商户。具体要求包括:建立健全商户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与人员;设置独立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依法配备食品安全总监与安全员;建立 “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 的风险防控机制,对高风险商户(如冷食、生食类商家)采取重点管理,制定应急预案。2. 入驻需 “真实实体”,“一镜到底” 视频成硬性要求
商户入驻门槛大幅提高:必须拥有真实的实体门店,并提交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等有效证照,确保线上店铺与线下实体 “一一对应”。平台需审核商户提供的门脸、堂食区、后厨等场景的完整照片,且明确禁止使用美颜、滤镜、AI 合成图或网络图片 “凑数”。更严格的是,“一镜到底” 的定位视频成为入驻硬性要求 —— 视频需清晰涵盖门脸、堂食区(如有)、后厨等场景,且带有实时定位信息,用于比对证照地址与实际经营地址是否一致。意见稿还对视频内容提出细节要求:例如后厨视频需展现整体环境,不能仅拍摄案板、灶台等局部,建议从厨房一角拍摄,确保画面覆盖约 3/4 的空间;外带门店需清晰展示餐品制作工作台。
3. 每月 “抽查 5%”,高风险商户 “每 3 月核验”
合规不是 “一劳永逸”,而是 “长期监控”。意见稿要求,平台需配备专门审核团队,结合 AI 技术与人工复核,每月至少抽查 5% 的已入驻商户,重点核验门脸、后厨环境与 “一镜到底” 视频的一致性。对被认定为高风险的商户(如曾因食品安全被投诉、证照临近过期的商户),需至少每 3 个月更新一次场所信息,确保经营状态合规。若平台发现商户存在证照过期、后厨卫生不达标、取餐点与登记地址不符等问题,或收到消费者相关举报,需立即启动复核程序;接到监管部门的核查指令时,需第一时间响应,及时处理违规商户。

四、补位 “生态链”:爆单预警 + 申诉通道,兼顾商家与骑手权益
意见稿不仅聚焦 “收费” 与 “准入”,还针对外卖运营中的实际痛点,完善了生态保障机制,既为商家 “减负”,也为骑手 “维权”。
1. “爆单预警” 上线,商家不再 “两头受气”
高峰期订单积压,是商家的常见困境 —— 一边要应对骑手催单,一边要处理消费者投诉,往往 “两头受气”。意见稿要求,平台需利用算法动态监测商户的出餐能力,当发现订单量超出商户承载范围时,主动在消费者端提示 “商户繁忙”,帮助商户合理控单,保障餐品品质;同时也让消费者提前知晓情况,减少矛盾。2. 违规申诉 “有通道”,平台处罚 “不任性”
以往,平台对商户的处罚往往 “单方面说了算”,商户缺乏申诉渠道。意见稿明确,平台需建立商户违规申诉机制,当商户对处罚结果有异议时,可提交申诉申请;平台收到申诉后,需在商户要求的 3 小时内给出响应,及时核查并反馈结果,避免 “任性处罚”。3. 骑手权益 “有保障”,推动行业 “稳健发展”
外卖生态的稳定,离不开骑手群体的保障。意见稿要求,平台需合理匹配骑手的劳动强度,确保骑手获得符合规定的劳动报酬,保障其休息时间;同时,推动骑手纳入社会保险体系,关注骑手的职业发展需求。这一要求,旨在让外卖行业从 “舍命狂奔” 的速度优先,转向 “兼顾效率与公平” 的稳健发展。
五、结语:外卖下半场,合规与透明成核心竞争力
此次意见稿的出台,标志着外卖行业正式进入 “强监管” 的分水岭。对餐饮商家而言,这既是一次 “制度性减负”—— 收费透明、促销自主、竞争公平,让经营主动权回到手中;也是一场 “合规性考验”—— 准入门槛提高、长期监控加强,灰色套利空间被压缩,“钻空子” 的时代彻底结束。未来,外卖下半场的竞争,将不再是 “低价内卷” 或 “套路博弈”,而是 “合规经营” 与 “透明信任” 的较量。对本分经营的餐饮商家而言,新规将筑起一道 “护城河”:谁能在透明中赢得消费者信任,在规范中提升运营效率,谁就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