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隐形冠军” 的崩塌:从日供 50 万份到瞒报丑闻
在 “臭虾事件” 曝光前,上海绿捷在上海校园配餐市场堪称 “隐形冠军”。这家成立于 2014 年的企业,扩张速度惊人:2017 年已服务 331 所中小学、日供 36 万份餐食;2024 年覆盖学校及幼儿园超 500 所,日供餐量突破 50 万份,占据上海近三成校园配餐份额;2025 年 8 月单月更是中标 27 个项目,将上海市第二中学、华东师大附属外国语实验学校等名校纳入服务范围,中标公告中 “方案详实、预案齐全” 的评价,看似为其镀上了可靠的光环。然而,这份光鲜的业绩背后,是家长们常年无处宣泄的不满。“孩子饭盒里的素鸡发黏、豆腐发酸”“饭菜天天一个味,油炸食品占比超六成,新鲜蔬菜没几口”“全是冻货,难吃又没营养”,类似的吐槽在家长群中从未间断。多次向学校和企业反馈,却始终石沉大海。直到预制菜论战引发广泛关注,家长们才终于找到集中发声的契机,齐声呐喊:“我们反对的不是预制菜,是用劣质预制食材糊弄孩子!”
2025 年 9 月 15 日,上海静安区某小学的绿捷驻校经理在备餐时,发现 3 箱解冻焯水后的虾仁中,有一盆约 18 公斤的虾仁存在虫类异物。问题上报至实际控制人张某某后,其虽指令对供应全市 211 所学校的相关菜品紧急下架销毁,但因通知延迟,已有 50 所学校完成供餐,多名学生食用后出现不适甚至呕吐。
更令人愤怒的是企业的后续操作:虾仁炒蛋被撤下后,学校次日给学生补发的面包,配料表中添加剂多达十几种;

补发面包的配料表


二、资本 “大佬天团” 浮现:离岸架构下的利益迷局
上海绿捷能在上海校园配餐市场占据半壁江山,并非依靠餐品品质,而是背后强大的资本支撑。梳理其发展历程,可清晰看到资本介入的轨迹,分为两个关键阶段:
(一)初创期:“裁判与选手” 并存的家族式运作(2018 年 9 月前)
这一阶段,上海绿捷由创始人张国华掌控。张国华不仅是上海绿捷的核心人物,还是上海海星集团(上海闵行供销社旗下企业,成立于 1993 年)的董事,同时全资拥有上海饮料食品厂(曾与上海市供销社合作销售矿泉水,后关停)。值得注意的是,2014 年上海绿捷成立的同一年,品测(上海)检测科技有限公司(简称 “品测检测”)也正式成立,最初由张国华的妹妹张美华全资持有,直到 2022 年后张美华持股比例才降至 20%。


(二)资本入局期:国际资本与家族势力的深度绑定(2018 年 9 月后)
2018 年 9 月,澳大利亚 KGF 集团以 1.7 亿美元分三步收购上海绿捷全部股权,自此,上海绿捷的股权结构变得复杂且隐蔽。



更值得警惕的是供应链中的 “家族联动”。上海绿捷监事葛均锋同时参股多家食品企业,其中威海味岛主营速冻炸物,而上海绿捷供应的学生午餐中,炸鱼排、炸虾饼等速冻炸物恰好占比极高。这种 “左手供料、右手配餐” 的操作,难免让人怀疑是在通过校园配餐 “消化产能”,为关联企业输送利益。
三、资本逐利下的民生代价:18 元餐标的 “缩水” 与上市野心
对于资本而言,上海绿捷并非单纯的配餐企业,而是不折不扣的 “现金奶牛”。从 KGF 集团此前披露的招股书可见,2017 年上海绿捷营收就达 5.6 亿元,净利润率高达 15.7%,远超多数餐饮企业(一般餐饮企业净利润率多在 5%-8%)。更具吸引力的是校园餐的预付费模式:50 万学生的餐费常年沉淀,能为企业带来约 2 亿元的流动资金,上海绿捷甚至可将这笔资金用于购买银行理财获取额外收益。收购上海绿捷后,KGF 集团的业绩迎来爆发式增长:2017-2018 年,总收入从 8.497 亿美元增至 10.715 亿美元,净利润从 0.52 亿美元飙升至 1.16 亿美元;2023-2024 年,总收入进一步从 18.707 亿美元增至 21.95 亿美元,净利润从 3470 万美元增至 6040 万美元,增幅高达 74.1%。
业绩的持续增长,让 KGF 集团萌生了上市野心,试图成为刘永好家族旗下的第七家上市公司,其上市路径也从港股转向美股。为了冲刺上市,上海绿捷的扩张速度愈发激进:天眼查信息显示,2025 年 1 月以来,该公司中标记录超 80 条,超过过往年份总和,如此迅猛的扩张,也引发了公众对招投标过程公正性的质疑。
然而,资本的高收益,是以牺牲学生餐品质为代价的。据上海绿捷某项目合同显示,学生每餐餐标为 18 元,但企业实际成本仅 6-8 元,且需覆盖冷链运输、人工等所有环节。


参考资料:
《争议中的上海绿捷,“校园团餐背后的资本巨兽”》阿尔法工厂研究院
《“学校饭菜有异味”,上海家长急了》南风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