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巴克中国资讯中心官方发布计划详情
一、合作背后的双向焦虑:各取所需的 “兴趣联姻”
这场 “兴趣友好” 合作,从一开始就带着明确的功利性 —— 双方都试图通过对方填补自身的短板,却未必真正理解 “兴趣社群” 的核心价值。
小红书的 “线下补课”:从虚拟社群到实体场景的急切跳转
自 2024 年底起,小红书就开始密集布局 “兴趣赛道”:从 “读书友好计划”“酒鬼友好计划” 的小规模试点,到 “宠物友好计划” 的城市巡游,再到 “滑雪友好”“二次元友好” 等垂直项目的轻量化推进,其对 “兴趣社群” 的渴求显而易见。2025 年 7 月,小红书更是将 slogan 更新为 “你的生活兴趣社区”,彻底明确了平台定位转型方向。
小红书slogan变迁,最新slogan是“你的生活兴趣社区”。
但问题在于,小红书的 “兴趣运营” 始终停留在 “线上话题 + 零星活动” 的层面:2025 年 8 月举办的 “二次元痛岛 REDLAND” 线下活动,虽尝试将虚拟社群转化为实体聚集,却因缺乏持续场景支撑,热度转瞬即逝。此次与星巴克合作,恰好为小红书提供了 “批量线下场景” 的解决方案 —— 无需一家家对接小规模门店,也无需频繁 “造节” 维持热度,1800 余家星巴克门店直接成为其兴趣社群的 “线下载体”,既省力又能快速强化 “兴趣社区” 的平台认知。
星巴克的 “回血挣扎”:从 “第三空间” 神话到 “次优选” 困境
与小红书的 “主动布局” 不同,星巴克的合作更像是一场被动的 “自救”。曾几何时,星巴克凭借 “第三空间” 概念改写中国消费者心智,将咖啡与 “高端”“商务”“身份认同” 绑定,进入中国的第一个十年,销售额就实现了 800% 的惊人增长,长期占据中高端咖啡市场主导地位。但本土咖啡品牌的崛起,彻底打破了这一神话。以瑞幸为代表的品牌,凭借高性价比与数字化运营,将咖啡从 “体验式消费” 推向 “高频刚需消费”,直接冲击星巴克的核心优势。公开数据显示,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已从 2017 年的 42% 暴跌至 2024 年的 14%。更致命的是,消费者对星巴克的认知正在转变:市场咨询公司 Daxue Consulting 的公共研究总监 Allison Malmsten 指出,“相比星巴克作为第三空间的‘可预测和可靠’,其他咖啡店正变得更‘有趣和独特’”—— 星巴克的标准化空间,已从 “首选” 沦为 “次优选”。
在此背景下,星巴克试图通过 “兴趣社区空间” 重回品牌原点,将 “社区” 从地理概念扩展到线上兴趣社群,希望用 “专属空间” 重新激活线下价值。但这场合作中,星巴克更像是被小红书 “牵着鼻子走”:小红书的兴趣圈层布局已久,而星巴克的转型显得仓促且被动,甚至在合作细节上暴露了对 “兴趣社群” 的理解偏差。
二、“兴趣友好” 的假象:挑人、设限与信息误导
若仔细拆解合作细节,会发现这场 “兴趣友好” 更像是一场包装精致的 “流量收割”—— 服务挑人、福利设限、信息模糊,所谓的 “社群关怀”,最终沦为 “吸引消费” 的工具。
服务 “挑人”:兴趣社群成 “筛选门槛”
星巴克将 1800 余家门店按 “四大兴趣” 划分,看似是 “精准对接需求”,实则是在主动 “筛选用户”:宠物爱好者只能前往 450 余家 “宠物友好空间”,骑行者需寻找配备打气筒的 50 余家门店,跑步者的 “免费升杯” 福利也仅限指定门店。这种 “分区服务”,本质上是将 “社区” 这一本该包容的概念,窄化为 “特定兴趣人群的专属场域”,与 “社区亲民、一视同仁” 的核心属性背道而驰。更矛盾的是,星巴克的 “宠物友好” 还存在明显的 “形式大于内容”。有网友反馈,所谓的 “宠物友好空间”,宠物根本不允许进店,只能在门口等待;宣传中重点提及的 “爪布奇诺”(宠物零食),不仅存在 “吃多是否健康” 的争议,更不是用户的核心需求 —— 该网友直言,“我更在意能否带宠物进店休息,而非一份零食”。更关键的是,全网宣传信息中,均未明确标注 “宠物不得进店” 的限定条件,导致不少消费者感觉 “被误导、被欺骗”。


星巴克app上的活动预约界面
福利 “设限”:免费权益成 “消费捆绑”
合作中提及的 “免费升杯”“免费补水” 等福利,也暗藏诸多限制。据网友爆料,“免费升杯” 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在门店柜台正价购买指定饮品,二是需出示已关注星巴克小红书账号的页面。这意味着,所谓的 “福利” 本质上是 “消费捆绑”—— 对于习惯了瑞幸、库迪等品牌折扣的消费者而言,“正价购买” 本身就缺乏吸引力,有网友直言 “正价买不起,不如点闪购”“这不是福利,是地推”。这种 “蝇头小利换流量” 的操作,让 “兴趣社群” 的温度荡然无存。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从 “兴趣社交” 变成 “能免费蹭到什么”,而当发现福利有诸多限制后,对品牌的好感度反而会下降。对比瑜伽品牌 Lululemon 的社群运营,差距更为明显:Lululemon 以 “热汗生活” 为核心,通过 YouTube 免费课程吸引垂直人群,线下门店定期组织跑步、普拉提等免费活动,甚至将上海静安寺街区改造为临时运动场 —— 它不设门槛、不搞筛选,而是以 “鼓励运动、倡导健康” 的姿态,让更多人感受到品牌温度,这种 “真诚投入” 才能真正建立用户归属感。

Lululemon油管界面
三、城市空间的 “效率绑架”:当漫步哲学让位于攻略思维
星巴克与小红书的合作,还暴露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流量与算法主导的时代,商业效率正在吞噬城市公共空间的浪漫与随机性,让 “漫步” 这一传统城市生活哲学逐渐消失。本雅明笔下的 “漫游者”,曾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灵魂 —— 他们没有明确目的地,在街道的褶皱中闲逛,通过偶然的相遇、意外的发现理解生活。这种 “不可预测的随机性”,是城市公共空间的 “氧气”,它允许试错、包容意外,让每一次出行都充满可能性。
但小红书的崛起,恰恰建立在对 “效率” 的极致追求之上。它本质上是一部 “全民城市生活指南”:出发前,人们通过他人的笔记预判目的地的全貌;消费时,按照 “攻略” 打卡网红点位;结束后,发布标准化的 “打卡笔记”—— 整个过程被算法精准把控,没有意外,也没有惊喜。而星巴克与小红书的合作,更是将这种 “效率逻辑” 推向极致:通过 “兴趣标签” 匹配用户与门店,让每一次到店都成为 “精准规划的结果”,彻底剥夺了 “随机探索” 的乐趣。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 “效率至上” 的思维正在蔓延到更多品牌营销中。2025 年 8 月,阿迪达斯在上海举办的 “三叶草女孩庆典”,宣称要汇聚 “100 位寻找风格的普通女孩”,实际筛选标准却仍是 “大美女”;始祖鸟 “炸山秀”、桃李面包 “毒打论” 等事件,也暴露了 “品牌主张与实际行动脱节” 的问题。这些案例背后,是品牌对 “流量” 的过度追求 —— 他们不再愿意俯身倾听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而是沉迷于 “操控流量、快速转化”,却忘了商业的本质是 “与人的联结”。
四、价值回归:品牌该如何重拾 “真诚”?
消费者并非抗拒商业合作,也不排斥营销行为,但他们反感 “营销大于内容、流量淹没真诚” 的操作。对于星巴克、小红书这样的大品牌与大平台而言,真正的 “兴趣社群运营”,不该是 “精准圈地”,而应是 “价值共建”。
从 “流量思维” 转向 “用户思维”
小红书不应将 “兴趣” 视为 “流量标签”,而应深耕社群的 “深度沉淀”。鼓励用户分享,不该是为了 “打卡笔记” 的数量,而是为了促进兴趣交流 —— 比如,为骑行用户提供路线分享平台,为手工爱好者搭建作品交流社群,让 “兴趣” 真正成为连接人的纽带,而非吸引流量的工具。星巴克则需要重新理解 “第三空间” 的内涵。它不该是 “兴趣人群的专属场域”,而应是 “包容所有需求的公共空间”。与其将门店按 “兴趣” 分割,不如默默增设普适性服务:在门口放置宠物饮水碗,为骑行者提供免费打气筒,给跑步者准备补水站 —— 这些 “不设门槛的善意”,远比 “有条件的福利” 更能打动人心,也更符合 “社区” 的本质。
从 “效率竞赛” 转向 “价值坚守”
品牌营销不该陷入 “永无止境的效率竞赛”—— 今天投入流量、明天就要转化的 “功利路径”,无法建立可持续的用户联结。真正的品牌价值,在于对 “真实个体” 的理解,对 “公共生活” 的贡献。比如 Lululemon,不追求短期流量爆发,而是通过长期的社群活动,将 “热汗生活” 的理念植入用户心智;再比如无印良品的 “MUJIcom” 门店,深入社区提供便民服务,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这些案例证明,品牌的长久生命力,不在于 “多精妙的算法”,而在于 “多真诚的善意”。当品牌愿意从流量的高台上走下来,走进街巷的褶皱,倾听没有滤镜的声音,拥抱未被 “精选” 的需求,才能在时代中留下真正值得铭记的印记。
结语
星巴克与小红书的 “兴趣合作”,是当下商业环境的一个缩影 —— 品牌与平台都在焦虑中寻找突围路径,却往往在 “流量逻辑” 中迷失了方向。这场合作看似热闹,却暴露了双方对 “兴趣社群”“城市公共空间” 的理解偏差:将 “兴趣” 当筛选工具,将 “福利” 当流量诱饵,将 “效率” 凌驾于浪漫之上。但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能分辨出 “真诚” 与 “功利” 的区别。未来的商业竞争,不再是 “流量的竞赛”,而是 “价值的比拼”。只有那些真正尊重用户、关怀社区、坚守公共价值的品牌,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站稳脚跟。毕竟,真正的共鸣从来不是数据抓取的结果,而是心灵与心灵的共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