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大堂新访客:当职业选书人带书香而来

收录于 社会文化 持续更新中
当杨素秋在《世界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中,以区级公共图书馆策划人与 “选书人” 的身份,细腻记录图书馆从无到有的建设历程,以及选书时对读者需求、内容质量、馆藏结
当杨素秋在《世界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中,以区级公共图书馆策划人与 “选书人” 的身份,细腻记录图书馆从无到有的建设历程,以及选书时对读者需求、内容质量、馆藏结构与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多重考量时,她或许未曾想到,这种对书籍精心甄选与陈列的专业精神,会在多年后悄然走进一个意想不到的场所 —— 酒店大堂。
曾经,酒店大堂作为酒店的 “脸面”,一束鲜插花、一杯迎宾茶饮,便能为其增添几分生气。但如今,越来越多追求品质的酒店开始思考:如何让这片空间不止于 “过渡”,更能传递温度与个性?而 “选书人” 的到来,正是这场空间升级的关键转折。


 

 

 


日本Trunk Hotel,酒店前台化身为酒吧


酒店书架上的 “真假之争”:从道具思维到人文觉醒

走进不少酒店,你或许会被书架上整齐排列、门类齐全的书籍吸引 —— 从大师作品集到进口原版书,看似满溢着文化气息。可当你伸手取下,却会发现它们大多是无法翻阅的 “空壳装饰书”。这种 “以假乱真” 的道具,不仅出现在普通酒店,就连一线城市核心地段的高端酒店也未能免俗。
回溯十几年前,“假书” 作为面子工程的符号,常见于商业空间与家居装饰。但在当下,当消费者愈发看重真实体验与情感连接时,“道具思维” 的延续便显得格格不入。支持使用假书的声音,往往聚焦于现实难题:真书易丢失、阅读率低、采购与管理成本高,且开本、颜色、新旧不一,难以保证视觉 “美观”。
可正是这些争议,让行业重新审视书籍在酒店中的角色 —— 它不该是冰冷的软装材料,而应是有温度的沟通媒介。书籍的价值,从不只是填充书架的视觉元素,更在于它能搭建起人与空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桥梁。此时,“选书需要专业的人来做” 这一认知逐渐清晰,“选书人” 也由此悄悄走进酒店大堂。


从东京到中国:选书师的跨界突围

“选书师” 作为明确的职业概念,最早源于日本。不同于普通书籍采购员与传统图书馆管理员,日本选书师更像 “文本策展人”—— 他们的工作范围远超书店,延伸至各类商业与公共空间,通过书籍的挑选与陈列,精准传递空间的个性与魅力。
幅允孝(Yoshikazu Haba)、岛田润一郎等,便是日本选书师中的代表人物。2016 年,旅日作家吉井忍的《东京本屋》出版,书中详细介绍了这些选书师的工作日常,让 “选书师” 这一概念在中国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
近年来,中国也涌现出专业的选书师与选书团队。储海飞创办的 “本册选书” 便是其中之一,他们为酒店、品牌、地产项目等提供定制化选书服务,将选书的专业逻辑与空间的文化需求深度结合。这些选书人秉持着与图书馆选书相似的理念:基于对空间气质、读者群体与文化目标的深刻理解,从海量书籍中筛选出最能传递场所精神、激发情感共鸣的文本,让每一本书都成为空间叙事的一部分。


酒店 + 阅读:一场公区内容革命的实践样本

当 “选书人” 与酒店碰撞,便催生了一场关于空间内容的革命。越来越多酒店不再将书籍视为点缀,而是将其纳入品牌文化表达的核心,打造出各具特色的 “阅读空间”。

小红书网友kiki表达了对阿那亚社区空间选书水准的认可
 

可以从Kiki的分享中获悉,不少都是适合悠闲时阅读的杂志书。它们也传递着与空间相同的审美和价值观。Kiki总结道:这些都是与日式、自然、陶艺、美食、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相关、适合茶余饭后咖啡闲暇之时拿来翻阅一下、颇怡情悦性的书籍……

北京无印良品酒店自 2018 年开业起,便邀请储海飞参与书籍遴选与陈列。它摒弃厚重精装与外版书 “充场” 的思路,聚焦与品牌气质契合的读物 —— 日式生活美学、工艺设计、城市文化随笔等,这些书籍安静地分布在客房、大堂与休息区,不张扬却可触、可读、可感,完美呼应了无印良品简约、实用的生活哲学。
成都木棉花酒店作为城市度假酒店,在选书时更注重书籍与空间设计的视觉共鸣。选书人深入解读酒店的建筑语言与设计脉络,最终选定的书籍均采用极简风格封面,规避花哨与艳俗。如安藤忠雄画册《Tadao Ando: Endeavours》的铅灰封面,与室内色调悄然呼应;纯灰白的《Karl Lagerfeld: A Line of Beauty》,不仅以素净视觉贴合大堂低调深邃的格调,书中强调的 “线条之美”,更与酒店大堂流畅灵动的动线设计形成巧妙对话。
在国际市场,东京 Richmond Hotel Premier Schole 的实践同样值得关注。它与茑屋选书团队合作,以 “Club 'Culture'” 为核心概念,为 “Book、影像、Game、Japan” 等不同主题的客房配置专属书籍。选书团队充分考虑国内外旅客及年轻群体的需求,通过书籍与艺术选品的组合,在走廊与房间中营造出连贯且新鲜的艺术氛围,让住客在住宿中邂逅文化惊喜。
国内酒店品牌中,亚朵的 “竹居” 堪称标杆。它邀请多家出版机构的专业团队联合打造书单,针对新中产及商务人士需求,覆盖品质阅读、亲子主题等领域。通过 “阅读 +” 计划,亚朵将图书、有声内容与文创产品结合,构建 24 小时流动图书馆,提供借阅、异地归还、新书发布、作者签售等服务,让酒店空间兼具社区属性与文化服务功能。
南京圣和府邸豪华精选酒店则走出了另一条路径 —— 由内部团队负责选书,打造 “行者书屋”。其设计灵感源自孙中山先生的书房,藏书超万册,涵盖南京历史、中外文学等门类。复古沙发、木质书架与水晶吊灯的搭配,让这里成为静心阅读、社交品茗的绝佳场所,也传递出酒店对文化传承与优雅生活方式的追求。


从空间运营到内容运营:酒店业的专业升级之路

“选书人” 走进酒店大堂,看似只是一个微小的跨界举动,却折射出酒店业的深层变革 —— 酒店公区正从 “过渡空间” 转向 “内容空间”。它们不再只是等人、约谈的功能性场所,而是通过书籍、艺术、音乐等元素,承载更多元的体验,激发住客的停留与互动。
这种变革,与灯光设计、香氛系统、背景音乐逐渐获得专门关注一脉相承,标志着酒店业的成熟:当硬件设施与服务流程日趋精细化,行业开始将目光投向精神层面的 “用户体验”,而内容运营正是这片待垦的 “蓝海”。
在文旅融合与消费升级的背景下,“酒店 +” 模式不断拓展边界 —— 从 “酒店 + 阅读” 到 “酒店 + 艺术展览”“酒店 + 非遗工坊”“酒店 + 音乐现场”,内容维度愈发丰富。北京隆福寺诺岸酒店将京味文化、艺术策展与可持续理念融入设计,开业时推出《中轴新像》展览,联合国家艺术基金、三影堂 lab 及央美教授团队,用鼓楼、白塔等影像作品打造动态光影叙事;北京瑜舍酒店则将大堂变为艺术展览馆,定期与当代艺术家合作,让住客在办理入住时便能沉浸于艺术氛围中。
但 “酒店 +” 模式的成熟,离不开 “专业” 二字。消费者对内容的需求已从 “新鲜” 转向 “深度”,浅尝辄止的搭配难以满足期待。无论是选书、策划艺术展览,还是引入非遗体验,都需要建立在策展思维与叙事逻辑之上,基于酒店的品牌定位与文化基因,构建具有辨识度的内容体系。
这意味着酒店业正从 “空间运营” 走向 “内容运营” 的专业升级。唯有将内容视为与服务、设施同等重要的产品组成部分,酒店才能突破物理空间的边界,打造出具有持续吸引力的体验场景。而这场以 “专业” 为核心的内容革命,或许正是未来高端酒店在激烈竞争中实现差异化突围的关键。
从图书馆到酒店大堂,“选书人” 的脚步不仅带来了书籍的温度,更推动着酒店业重新思考 “真实” 与 “意义” 的价值。当酒店不再只提供睡眠,更成为传递文化、连接情感的载体时,每一个精心挑选的书架,都将成为住客与城市、与生活对话的窗口。

推荐社会文化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