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记炒货:深陷 “高价漩涡”,口碑与销量如何平衡?

收录于 社会文化 持续更新中
在消费降级的浪潮席卷各行各业时,曾凭借奶枣、酸奶柑橘片等网红单品风靡一时的薛记炒货,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从 “不花二三百出不来” 的 “薛记
在消费降级的浪潮席卷各行各业时,曾凭借奶枣、酸奶柑橘片等网红单品风靡一时的薛记炒货,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从 “不花二三百出不来” 的 “薛记珠宝店”,到业绩下滑、关闭直营店、开放高门槛加盟,这个一度被资本追捧的网红炒货品牌,正站在高端定位与性价比路线的十字路口,艰难寻找破局之道。


一、高价 “傲慢”:被消费者吐槽的 “切糕式” 消费

“本来只想买袋瓜子,结账时却花了 208 元”,这样的消费经历在薛记炒货的顾客中并非个例。80 后产品经理小夏的遭遇,揭开了薛记炒货高价策略的一角 ——76 元一袋的坚果、68 元的芒果干、64 元的草莓干,单颗 2 元的黑糖清梅,坚果类产品动辄上百元一斤,网红零食五六十元一斤更是常态。
这种高价背后,藏着品牌 “精心设计” 的销售逻辑。据薛记前售货员透露,部分品类设有销售提成,店员为了提高业绩,会主动多装产品,甚至默认 “不喊停就装满”。在这样的销售模式下,消费者常常陷入 “被背刺” 的尴尬:产品已称重打包,碍于情面只能买单。网友们无奈调侃,“薛记炒货的货能买下一栋楼”“这价格堪比切糕”。

为了规避高价陷阱,不少消费者摸索出应对之策 —— 明确告知购买金额,“要 20 块钱的这个、10 块钱的那个”,用精准预算控制消费成本。但这种被动的 “防御”,也折射出消费者对薛记高价策略的抵触。在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当越来越多人开始精打细算,薛记坚守的高价路线,逐渐与市场需求脱节。


二、资本退潮:从 6 亿融资宠儿到业绩下滑的 “寒流”

时间倒回 2022 年,薛记炒货还是资本市场的 “香饽饽”。当年 9 月,品牌完成 6 亿元 A 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启承资本和美团龙珠,这也是继 2021 年腾讯投资卫龙后,零食赛道最大规模的融资。彼时的薛记,凭借奶枣在抖音近 10 亿次的传播量、天猫旗舰店百万级销量,风光无两,还计划在 2022 年将门店拓展至 1000 家以上。
然而,资本的热情很快被现实浇灭。此后两年多,薛记再无新融资消息传出,门店扩张也远不及预期 ——2022 年底门店 736 家,2023 年底 920 家,直到 2024 年创始人薛兴柱才宣布门店突破 1000 家,与最初的规划差距明显。
薛记的境遇,是中国消费投资遇冷的缩影。启承资本合伙人万晓曾公开表示,2023 年消费行业一级市场融资仅 600 起,融资额 300 亿元,仅为 2022 年的一半。大量资金撤离消费市场,且更倾向于早期项目,成长期和中后期企业融资难度陡增。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依赖资本输血的薛记,陷入了 “没钱扩张、业绩下滑” 的恶性循环。2024 年 2 月,薛记首次公开承认业绩下滑,“谁也改变不了,只能面对挑战”,曾经排队买奶枣的盛况,彻底成为过去。


三、断臂求生:关店、加盟与定价转向的自救之路

面对业绩颓势,薛记炒货开启了 “断臂求生” 模式,一系列调整动作密集出台,试图挽救下滑的局面。
收缩直营战线是薛记的第一步。去年以来,薛氏(上海)、薛氏(山东)、薛氏(南京)等多家直营门店运营公司,以及品牌所有者山东薛记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在南京、济南、上海的子分公司大量注销。这种大规模注销行为,被业内解读为 “砍成本、缩规模” 的信号,也是薛记在资金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紧接着,薛记一改此前以直营为主的模式,大举开放加盟。2024 年 2 月,品牌公开招募合伙人,开放山东、安徽、江西、广东等多个此前未涉足的区域。但加盟门槛之高,让不少投资者望而却步:80 平方米标准门店,设备费 20 万元、装修费 18 万元、服务费 3 万元,再加上设计、培训、保证金等,启动资金近百万元;加盟商需提供不低于 1000 万元的资金证明,即便目标市场门店少于 5 家,也需 500 万元资金证明。更关键的是,门店运营后需按 GMV 缴纳 4%-12% 的管理费,叠加人工、房租、备货成本,盈利压力巨大。

与此同时,薛记终于放下 “高端” 身段,调整定价策略。薛兴柱明确表示,品牌产品定位从 “高品质” 转向 “有品质、性价比高”,扩张策略从 “大规模开店” 转为 “建立防火墙”。这意味着,薛记彻底告别了依赖高价的盈利模式,开始向性价比路线靠拢。此外,为开辟新增长点,薛记还组建电商事业部,由薛兴柱亲自负责,在德州临邑搭建万余平方米电商仓库,日均发货几万单,试图通过线上渠道弥补线下损失。
但这些调整并未解决根本问题:门店过度密集导致内部竞争加剧,济南某路段 2 公里内就有多家薛记门店;消费者对高价的固有印象难以扭转;行业竞争白热化下,“现炒新鲜” 的优势被琦王花生、熊猫沫沫等品牌稀释。薛记的自救,更像是 “缓兵之计”,而非 “破局之策”。


四、行业洗牌:零食市场的 “大行业,小企业” 困局

薛记炒货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整个零食行业结构性变革的缩影。在消费降级、渠道多元、竞争加剧的多重压力下,零食行业正经历一场残酷的 “大洗牌”。
从市场格局来看,零食行业呈现 “大行业,小企业” 的特征:2024 年市场规模接近 1.4 万亿元,2030 年有望突破 1.8 万亿元,但行业进入门槛低、企业数量多、细分品类杂,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占据绝对领先地位。这种格局下,竞争格外激烈,而消费降级的到来,更是加速了行业的分化。
对薛记而言,竞争来自三个维度:一是传统零食巨头的降维打击,洽洽食品与头部零食量贩店合作,2024 年 1 月销售额近 5000 万元,凭借规模优势和成本控制,以低价策略抢占市场;二是同类品牌的模仿抄袭,市场上大量炒货店复制薛记的网红产品和门店模式,以更低价格销售奶枣、芒果奶块等,分流客源;三是内部门店的恶性竞争,密集开店导致单店客流量和客单价双降,部分门店日均订单仅 50 单,客单价约 50 元,远低于巅峰时期。
更关键的是,消费者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薛记的核心客群是 30-40 岁宝妈,购买动机掺杂 “给孩子、家人吃” 的情感诉求,品牌依靠 “情绪价值” 赚取溢价。但在消费降级下,这种情感溢价逐渐失效,消费者更关注 “性价比”,而非品牌故事或包装。过去 “靠高价、靠概念就能赚钱” 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五、未来抉择:放下傲慢,才能找到可持续之路

2025 年,将是零食行业的 “调整元年”,行业整体向 “性价比与质价比兼具” 的方向发展。对于薛记炒货而言,当下最艰难的选择是:继续坚守高端定位,还是彻底拥抱性价比?
从薛兴柱的表态来看,品牌已倾向后者,但这条路并不好走。首先,成本结构限制降价空间,启承资本曾透露,薛记定价高但利润低,门店租金、人工、营销等固定成本短期内难以压缩,即便想降价,也缺乏足够的利润缓冲;其次,品牌形象转型难度大,“薛记珠宝店” 的标签深入人心,消费者对其 “性价比” 定位缺乏信任,需要长期投入才能扭转认知;最后,差异化优势缺失,“现炒新鲜” 不再独特,薛记需要重新找到核心竞争力,否则即便降价,也难以吸引消费者。
行业分析师指出,薛记的核心问题不是 “价格贵不贵”,而是 “如何找到真正的护城河”。现制炒货赛道本身存在规模化天花板:门店太少难以形成品牌效应,门店太多又会引发内部竞争。薛记需要在规模化与盈利能力之间找到平衡,更需要重新审视商业模式 —— 是继续依赖线下门店,还是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是聚焦炒货品类,还是拓展更多细分赛道?
回望薛记的发展历程,从济南英雄山市场的小摊,到千家门店的连锁品牌,薛兴柱创造了商业奇迹。但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奇迹能否延续,取决于薛记能否真正放下 “傲慢”,直面现实:消费者不再为高价买单,资本不再为概念输血,只有脚踏实地做产品、控成本、提性价比,才能在行业洗牌中存活。
商场如战场,没有永远的王者。薛记炒货的故事,是中国消费品牌 “高端化尝试” 与 “市场现实” 碰撞的缩影。未来,只有那些真正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品牌,才能在变革中胜出;而依赖溢价、脱离需求的品牌,终将被市场淘汰。薛记的下一章如何书写,答案或许就在 “放下傲慢,拥抱性价比” 的选择里。

推荐社会文化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