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宗庆后留下的商业帝国在 2024 年的春天失去掌舵人,宗馥莉接过的不仅是百亿营收的盘子,更是一场早已暗流涌动的权力风暴。从香港高院的 18 亿资产冻结令,到 "娃小宗" 品牌遭遇的经销商集体抵制,再到家族内部新对手的悄然浮现,这位 "娃哈哈公主" 正面临着比外界想象中更猛烈的冲击,每一步抉择都在悬崖边缘游走。

一、遗产诉讼:18 亿资产冻结背后的家族暗战
2025 年的香港高等法院,一纸裁定将宗馥莉推向舆论风口 —— 法院驳回其全部五项上诉,维持对建浩公司 18 亿美元资产的冻结令,同时要求她披露相关账户信息,直至杭州的遗产诉讼尘埃落定。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诉讼,背后牵扯着更为复杂的家族纠葛:原告宗继昌等人自称是宗馥莉 "同父异母" 的亲属,向香港法院主张 21 亿美元信托权的分割。这并非宗馥莉首次面对家族财产争议。自 2024 年 2 月宗庆后离世后,围绕娃哈哈集团股权与信托资产的争夺便从未停歇。宗馥莉在娃哈哈集团仅持有 29.4% 股份,位列第二大股东,这一股权结构让她在遗产分配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而此次香港诉讼的失利,不仅冻结了关键资产,更暴露了其在家族关系中的薄弱环节 —— 当 "同父异母" 的亲属以继承人身份发难,她苦心构建的权力防线正出现第一道裂痕。
更棘手的是,这场诉讼与娃哈哈的资产转移计划形成直接冲突。宗庆后去世后,宗馥莉迅速推动 "娃哈哈系" 资产向自己 100% 控股的 "宏胜系" 转移,大规模更换管理层,将关键岗位全部替换为宏胜系人马。这一 "集权" 操作本就引发内部不满,2024 年 7 月的匿名举报信、9 月大量员工起诉集团指控 "资源转移",都已显现出内部矛盾的激化。如今香港法院的裁定,无疑给这场资产转移按下了暂停键,也让宗馥莉陷入 "腹背受敌" 的境地。
二、品牌突围:"娃小宗" 的曲线求生与现实困境
在遗产诉讼陷入僵局的同时,宗馥莉试图通过新品牌 "娃小宗" 打开突破口。2025 年 2 月,宏胜系企业密集注册 "娃小宗"" 宗小哈 ""娃小哈" 等商标,覆盖啤酒饮料、食品等多个品类;5 月,娃哈哈官方放出 "不排除推出全新自有品牌" 的信号;4 个月后,"启用娃小宗" 的内部文件流出,外界普遍将其解读为 "替代娃哈哈" 的战略布局。

失去商标控制权的宗馥莉,只能寄希望于 "娃小宗",但现实远比想象残酷。首先是经销商的集体反对 —— 多位经销商公开表示,推广新品牌需要重新投入市场教育成本,而娃哈哈 2025 年销量已下滑至去年同期的 80%,毛利润仅 10%,净利润更是低至 2%-3%,"再推新品牌就是雪上加霜"。更关键的是,宗馥莉此前的渠道改革已引发经销商不满:清退年销售额低于 300 万元的经销商、要求部分地区销售额增长 50%-200%、给 "宏胜系" 额外返利,一系列操作让经销商阵营分化,甚至有合作 20 年的经销商断言 "99% 的经销商不会做娃小宗"。
其次是商标侵权风险。业内人士指出,"娃小宗" 与 "娃哈哈" 在品牌名称、定位上高度相似,极易被其他股东以 "攀附娃哈哈商誉" 为由提起诉讼。而娃哈哈集团规定 "商标使用需全体股东同意",这意味着若其他股东反对,"娃小宗" 连借力老品牌资源的机会都没有。更致命的是消费者认知偏差 —— 社媒上 62% 的用户认为 "娃小宗像山寨版",甚至直言 "不如买东方树叶",缺乏历史沉淀与情感共鸣的新品牌,在饱和的饮料市场中难以站稳脚跟。

三、内部博弈:"沪小娃" 登场与家族势力的重新洗牌
就在 "娃小宗" 举步维艰之际,娃哈哈上海工厂推出的 "沪小娃" 桶装水,给宗馥莉带来了新的挑战。这款产品的宣传海报上,"至真至纯,同宗同源" 的文案耐人寻味,被解读为针对 "娃小宗" 的战略防御;更引人关注的是传闻 —— 上海工厂的幕后老板是宗庆后的堂弟宗伟,这意味着宗馥莉的家族对手名单中,又新增了一位重量级人物。这并非娃哈哈首次出现家族内部的权力博弈。宗庆后在世时,凭借个人权威维持着家族与职业经理人团队的平衡,但他的离世让这种平衡彻底打破。宗馥莉推动的 "宏胜系集权",本质上是对原有家族势力与老员工利益的重新分配:大量娃哈哈子公司股权变更中出现的 "影子夫人" 杜建英(被曝与宗庆后有三个海外子女),以及此次传闻中的 "堂弟宗伟",都反映出家族内部不同派系对权力的争夺。
这种内部博弈直接影响着宗馥莉的战略推进。一方面,"沪小娃" 的推出分流了娃哈哈的渠道资源,进一步挤压 "娃小宗" 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家族势力的分化让集团决策效率降低,此前商标转让、资产转移等计划屡屡受阻,背后都有内部势力干预的影子。更严重的是,这种内耗正在消耗娃哈哈的品牌价值 —— 作为创立 38 年的国民品牌,AD 钙奶、营养快线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但如今却因内部争夺陷入 "品牌分裂" 的风险,有经销商担忧 "娃哈哈商标可能被雪藏",这无疑是对国民品牌的致命打击。
四、破局之路:宗馥莉的能力考验与时代挑战
从商业逻辑来看,宗馥莉并非没有过人之处。她掌控的宏胜集团 2021 年营收达 104.21 亿元,占娃哈哈集团总营收的 1/5;2024 年娃哈哈集团营收回升至 700 亿元,较上年增长 40%,其中虽有宗庆后离世后的 "情怀消费" 助推(瓶装水市场份额从 4.17% 暴涨至 20.04%),但也离不开她推行的薪酬改革、渠道优化等举措。但这些成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娃哈哈的原有资源 —— 截至宗庆后去世前,宏胜集团已承接娃哈哈 1/3 的产品生产,且多为高利润率产品线,还享有 "优先保障生产"" 优先使用研发资源 "的特殊待遇。当她试图脱离娃哈哈光环打造新品牌时,过往的成功经验似乎不再奏效:2016 年推出的 KELLYONE 饮料品牌,2018 年就因销量低迷缩减品类,如今线上旗舰店已清空;同年推出的" 营养快线眼影盘 ",开售半小时销量不足 1000 件,与娃哈哈的国民度严重不符。
如今的 "娃小宗",正面临着与 KELLYONE 相似的困境。在瓶装饮料市场接近饱和、消费者品牌忠诚度固化的当下,没有娃哈哈的光环加持,没有经销商的全力支持,没有家族内部的统一战线,宗馥莉要将 "娃小宗" 打造成第二个 "娃哈哈",难度可想而知。多位品牌策略专家直言,"连娃哈哈近年推出的年轻化新品都鲜有成功,更别提毫无基础的娃小宗"。
对于宗馥莉而言,当下的至暗时刻既是危机,也是重塑自我的机会。若能妥善处理遗产诉讼,化解家族内部矛盾,争取经销商支持,或许能为 "娃小宗" 争取更多生存空间;但如果继续在 "集权" 道路上一意孤行,忽视内部诉求与市场规律,不仅会让 "娃小宗" 沦为泡影,甚至可能动摇娃哈哈集团的根基。毕竟,商业帝国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权力交接,而是对战略眼光、平衡艺术与时代洞察力的综合考验 —— 而宗馥莉能犯错的余地,已经越来越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