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三元健身房”,到底算不算好生意?

收录于 社会文化 持续更新中
在上海健身圈,按次付费的 “三元健身房” 一度成为热议焦点。上午 3 元 / 小时、下午 6 元 / 小时、晚上 9 元 / 小时的定价,搭配无人值守模式与政府房租补贴,让这家
在上海健身圈,按次付费的 “三元健身房” 一度成为热议焦点。上午 3 元 / 小时、下午 6 元 / 小时、晚上 9 元 / 小时的定价,搭配无人值守模式与政府房租补贴,让这家健身房以极低的运营成本快速铺开,目前已在上海开设数十家门店。从表面看,这是一次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成功实践 —— 政府盘活闲置场地资产,企业输出专业运营能力,最终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性价比的健身空间。但深入商业与资本维度便会发现,这场看似完美的 “惠民合作”,实则暗藏定位模糊、盈利乏力等多重挑战,更折射出中国健身行业转型期的深层矛盾。



一、模式拆解:政企合作的 “民生样板”

“三元健身房” 的诞生,并非偶然的商业创新,而是上海多年来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延续性成果,其核心逻辑在于政企资源互补
从合作双方来看,政府端手握大量闲置场地资源,却缺乏专业的场馆运营团队与市场化管理能力;企业端(如运营方 “九回体育” 所属的洛合体育)虽具备成熟的运营经验 —— 自 2014 年成立以来,洛合体育已成功改造多个城市闲置空间,打造出洛克体育公园、外滩金融都市运动中心等标杆项目,2023 年 D 轮融资后更是实现全国 200 余家场馆的规模化运营 —— 但亟需低成本场地降低风险。
这种 “政府出地、企业运营” 的模式,既解决了公共体育设施覆盖不足的问题,也为企业节省了核心成本,看似达成了 “公益 + 商业” 的双赢。
从历史脉络来看,上海对公共健身设施的探索早有铺垫。1997 年起,健身驿站便开始出现,从早期的户外智能设施,到后来的室内社区健身房、乒乓球房、羽毛球场,定价多集中在 2-8 元 / 小时,与 “三元健身房” 的低价逻辑一脉相承。2024 年四平社区市民健身中心更是进一步升级,以 1500 平方米的规模,针对长者、青少年、中青年等不同群体设置专属运动空间,主打 “量身定制” 服务。据 “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平台” 数据,2023 年上海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完好率与定期巡查率均超过 96%,足见城市健身氛围与政府推动的深厚基础。
可以说,“三元健身房” 是上海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 “集大成者”,它不仅是一项惠民政策,更成为政府探索 “公益市场化” 的试验田 —— 通过企业的专业运营,让公共资源发挥更大效用,同时以极低门槛推动全民健身。


二、行业价值:健身市场的 “启蒙者” 与 “倒逼者”

在当前健身行业 “百花齐放” 的格局下,“三元健身房” 虽非商业标杆,却为行业提供了独特的价值,扮演着 “市场培育者” 与 “竞争倒逼者” 的双重角色。
从市场培育角度看,它精准击中了健身行业的 “入门痛点”。2025 年的健身市场,24 小时共享健身、铁馆、细分赛道场馆层出不穷,行业 “内卷” 加剧,但仍有大量 “健身小白” 因高额年费、专业门槛望而却步。“三元健身房” 以 3 元 / 小时的低价打破壁垒,吸引退休群体、职场新人等原本与健身绝缘的客群入场,帮助他们建立基础运动习惯。这些用户在积累一定健身认知后,往往会流向设施更完善、服务更专业的中高端商业健身房或铁馆,成为行业的 “潜在客源蓄水池”。
从竞争倒逼角度看,它为周边商业健身房设立了 “服务基准线”。与 “三元健身房” 相比,商业健身房虽在设备、课程、环境上更具优势,但也面临更高的运营成本与盈利压力。“三元健身房” 的存在,相当于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 “平价参照系”—— 若商业健身房仍依赖高价销售、忽视卫生管理与服务质量,很可能被用户抛弃。这种竞争压力,间接推动整个行业从 “销售驱动” 向 “用户价值驱动” 转型,促使商业场馆提升性价比与服务细节。
例如,上海核心商圈的申驰健身,凭借创始人 180 万抖音粉丝的流量优势,以 5000 平方米的铁馆规模定价年卡 500 元;Change Pro 则通过 “年卡 500 元 + 月管理费 60 元” 的低价模式,搭配线上一站式服务 APP 降低获客成本;24 小时智能健身房 “虾健健”(原金属狗)更是以 9.9 元按次付费、年卡 1000 余元的定价抢占市场。这些商业场馆的低价策略,虽有自身资源优势(如流量、智能系统),但也离不开 “三元健身房” 带来的行业竞争氛围。


三、商业困局:资本视角下的 “不可复制性”

尽管 “三元健身房” 具备显著的社会价值,但从商业与资本维度审视,其模式存在多重硬伤,难以成为可规模化复制的盈利模型,更无法满足资本对扩张速度与回报率的需求。

(一)客群定位模糊,用户价值难以深挖

“三元健身房” 试图覆盖全年龄段客群 —— 上午吸引退休群体,晚间承接年轻上班族,但两类客群的需求差异巨大,直接导致运营矛盾。老年用户更关注场地安全性、器械易用性,而年轻用户则看重健身氛围、社交属性与设备专业性,两者共用空间容易引发冲突(如 “广场舞式健身” 影响年轻人训练体验)。
这种 “既要又要还要” 的定位,使其无法形成稳定的用户社群。正如健身行业投资人 Alice 所言:“健身行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圈住一类人’,但三元模式既比不过小区免费健身设施的‘零成本’,又缺乏乐刻等商业品牌的课程体系、社交服务,最终陷入‘高流量、低转化’的困境。” 用户生命周期短、复购意愿弱、消费潜力难以挖掘,成为制约其商业价值的核心问题。

(二)政企诉求分歧,规模化扩张受阻

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本质上存在 “目标错配”。政府更关注服务质量、市民满意度、安全合规与政策落地效果,流程往往较为繁琐,一个项目的审批周期可能长达一年;而企业则追求盈利空间、运营效率与扩张速度,需要快速复制模式以降低边际成本。这种诉求差异,直接导致 “三元健身房” 难以突破地域限制。
资深政企项目专家 Eric 指出:“政府担心市民投诉、安全风险,企业担心盈利不足、扩张缓慢,双方在利益一致性上难以达成共识。例如,为控制成本,部分‘三元健身房’削减保洁开支,导致地胶污渍、汗渍堆积,严重影响用户体验;还有用户反映‘健身 3 元 / 小时,停车费却要 18 元’,这些细节问题既是企业成本控制的结果,也是政企沟通不到位的体现。”

(三)盈利模式单一,依赖补贴缺乏 “造血能力”

“三元健身房” 的低价策略,完全依赖政府房租补贴支撑,自身缺乏可持续的盈利路径。从成本结构看,即使省去房租与人工(无人值守),器械维护、水电、清洁等基础开支仍需覆盖,而 3-9 元 / 小时的定价根本无法覆盖成本。一旦政府补贴减少或终止,项目便面临生存危机。
从资本吸引力来看,这种 “民生工程” 式的项目,既无法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也缺乏品牌溢价与扩张潜力,自然难以获得投资青睐。Alice 直言:“这个模式作为民生项目有价值,但作为投资标的毫无吸引力 —— 它解决不了服务差异化弱、扩张慢、盈利难等核心问题,不符合资本对回报率的要求。”


四、行业启示:低价之后,健身行业该拼什么?

“三元健身房” 的出现,为中国健身行业敲响了警钟:低价只是引流手段,绝非核心竞争力。在行业从 “野蛮生长” 向 “精细化运营” 转型的关键期,无论是公共场馆还是商业品牌,都需要重新思考 “价值定位”。
对于公共体育设施而言,“三元健身房” 的经验表明,政企合作是可行路径,但需建立更清晰的权责划分与利益平衡机制。例如,政府可通过 “绩效考核” 与企业绑定 —— 将市民满意度、设施完好率、用户留存率等指标与补贴挂钩,倒逼企业提升服务质量;企业则需在公益目标与商业利益间找到平衡点,避免为控制成本牺牲体验。
对于商业健身房而言,竞争的核心已从 “价格战” 转向 “价值战”。一方面,需精准定位客群,如铁馆聚焦专业健身人群,社区场馆服务家庭用户,细分赛道(如瑜伽、普拉提)满足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需构建 “多元化盈利模型”,如乐刻健身通过 “平价年卡 + 免费团课” 引流,再通过私教课、训练营实现高转化,让用户在不同生命周期贡献不同价值。
此外,技术赋能与品牌差异化也成为关键。例如,通过智能系统优化场馆运营效率(如 24 小时无人值守、线上预约),通过创始人 IP 或社群运营提升用户粘性(如申驰健身的流量优势),通过场景创新拓展服务边界(如结合健康管理、社交活动),这些都能帮助品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结语

上海 “三元健身房” 不是商业神话,而是一次成功的民生实践。它以极低的门槛推动了全民健身,为行业培育了潜在客群,也倒逼商业品牌提升服务质量。但从商业与资本维度看,它的定位模糊、盈利乏力、扩张受阻,注定只能是 “区域性样板”,而非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对于健身行业而言,“三元健身房” 的最大价值,在于让整个行业看清: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价格有多低,而在于能否为用户提供 “不可替代的价值”—— 无论是公共场馆的公益价值,还是商业品牌的服务价值,只有找准定位、深耕用户,才能在行业变革中立足。

推荐社会文化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