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拖鞋争议:从卫生投诉到行业规则之争
这场风波的核心,围绕一双拖鞋的 “身份” 展开。住客在发现问题拖鞋后,向酒店提出异议,工作人员虽更换新拖鞋,却透露 “此类拖鞋需回收消毒再使用”。这一说法随即引发两大争议点:
- 信息不透明的 “循环使用”涉事酒店房间内,捆绑拖鞋的纸带上仅标注 “防滑提示”,对拖鞋是否为一次性用品、是否会循环使用只字未提。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动接受了可能经过多次流转的拖鞋,违背了高端消费场景下的知情权。
- “环保” 名义下的规则模糊面对质疑,酒店负责人先是辩称 “未标注一次性即默认可循环,清洗消毒流程对标床单被套”,后又承认 “出于环保考量,拖鞋会循环使用 2-3 次”。但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可重复用品需 “一客一换 + 规范消毒”,一次性用品则禁止重复使用,而万豪始终未明确该拖鞋的 “属性归类”,让合规性存疑。

二、信任崩塌:万豪的 “卫生黑历史” 与投诉泥潭
“拖鞋门” 并非万豪首次陷入卫生争议,近年来其高端形象已多次因细节失守受损:
- 2025 年 6 月,杭州 JW 万豪酒店行政房内,住客孩子被蚊虫叮咬,导致眼部肿胀、全身红疹,甚至出现眼部及生殖器部位疼痛,暴露客房消杀漏洞;
- 2025 年 8 月,另有消费者投诉入住万豪酒店时遭遇房间漏水,要求书面道歉以推动管理改善,最终仅通过携程获得 400 元赔偿,维权效果微乎其微;
-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万豪的投诉累计已超 1000 条,从电话骚扰式销售、退订纠纷,到床上用品卫生不达标、涉嫌霸王条款,问题覆盖消费全流程。
三、增长遇阻:中国市场成 “软肋”,百年帝国陷双重困境
一边是卫生争议频发,一边是万豪在核心市场的业绩颓势。作为全球酒店业的 “顶流”,万豪曾凭借并购与多品牌战略缔造传奇 ——1927 年从汽水店起步,1957 年转型酒店业,2016 年以 136 亿美元收购喜达屋,如今以 166.7 万间客房蝉联全球酒店集团榜首,2022 年营收更是相当于 8 个华住、12 个锦江之和。但在深耕 50 余年的中国市场,万豪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 业绩持续下滑:2025 年第二季度,大中华区 RevPAR(每间可供出租客房收入)同比减少 0.5%,ADR(平均每日房价)同比减少 0.9%;2024 年全年,这两项数据降幅更分别达 2.3% 和 3.7%,即便入住率微涨 1 个百分点,也难抵 “以价换量” 的收入拖累。
- 裁员风波叠加:2024 年 11 月有消息称,万豪计划于 2025 年 1 月启动裁员,涉及 833 人,虽未明确是否波及中国区,但已传递出成本管控的紧张信号。
- 本土化战略难破局:尽管万豪已将上海升格为大中华区总部,98% 员工为本地人,83% 总经理是中国本土人才,但组织架构调整未能快速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反而因卫生、服务等基础问题,让本土化优势被抵消。
四、底线拷问:高端酒店不该丢掉的 “初心”
从全球扩张的 “酒店帝国”,到中国市场的 “双重困境”,万豪的问题本质上是 “规模狂奔” 与 “基础服务” 的失衡。无论品牌历史多悠久、战略多宏大,消费者对酒店的核心需求始终没变 —— 床单是否换过、拖鞋是否干净、居住是否安心。这些看似琐碎的 “小事”,恰恰是高端酒店区别于普通住宿的核心价值,也是企业最不该丢掉的 “初心”。此次 “拖鞋门” 或许只是一个导火索,它提醒所有酒店巨头:当卫生安全的底线被突破,再响亮的 “金字招牌”,也会在消费者的质疑中逐渐褪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