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的 “中产感”,怎么越来越淡了?

收录于 社会文化 持续更新中
第一章:被报纸定义的 “白领梦”——20 年前的时尚信徒20 多年前的上海街头,还没有 “中产” 这个词,但 “白领” 是能让路人多瞥两

第一章:被报纸定义的 “白领梦”——20 年前的时尚信徒

20 多年前的上海街头,还没有 “中产” 这个词,但 “白领” 是能让路人多瞥两眼的身份。我刚入职那会儿,每周最期待的事就是攥着零钱去报亭买《申江服务导报》,那报纸油墨味里都飘着 “精致” 的气息。
它会教我们:春天要穿浅卡其色风衣配珍珠耳钉,周末该去国泰电影院看进口片,年假得攒钱去普吉岛而非周边农家乐。我总把报纸上的穿搭指南剪下来贴在笔记本里,对着镜子比划 —— 那时的未来像报纸上的彩色广告,清晰又明亮,仿佛只要跟着做,就能活成 “体面” 的代名词。


第二章:被公众号绑架的 “中产标配”—— 七八年前的军备竞赛

等 “中产” 这个词流行起来时,风向早变了。以吴晓波为代表的公众号成了新的 “生活导师”,他们给中产下了一串冰冷的定义:家里必须有日本马桶盖,厨房要摆德国双立人刀具,卧室得放美国席梦思床垫。
北上广的年轻人像被按了 “竞赛键”:住得离市中心 10 公里以内才算 “合格”,开的车排量低于 2.0L 会被说 “不够档次”,孩子不报双语幼儿园就是 “输在起跑线”,连买知识付费课程都要比谁的订单金额更高。那时的 “中产” 是块镀金的招牌,扛着它的人,既骄傲又疲惫,却没人敢放下 —— 仿佛一松手,就会跌回 “普通人” 的队伍。


第三章:从 “体面象征” 到 “骂街用语”—— 现在的身份逃离

这两年最荒诞的变化是,“中产” 快成了骂人的话。你要是跟朋友开玩笑说 “你这日子够中产啊”,对方保准翻个白眼回你:“你才中产,你们全家都是中产!”
没人再炫耀日本马桶盖了,取而代之的是朋友圈里的 “生存吐槽”:30 年房贷像根绳子,每月发薪日刚到账,银行扣款短信就准时来 “收割”;996 成了家常便饭,加班到凌晨回家,发现孩子早就抱着玩偶睡着了;35 岁像道鬼门关,生怕 HR 找谈话时说 “公司要优化结构”;更别提被裁员时要 N+1,反而被拉去写检讨的委屈 —— 曾经的 “品味与希望”,如今全变成了 “房贷、裁员、仲裁” 这三个沉甸甸的关键词。


第四章:我的 “消费降级日记”—— 撕掉标签后的真实生活

我早就主动 “退出” 了中产竞赛,消费清单里藏着最实在的改变。
买衣服只去优衣库,一家三口的冬装能在同个货架上挑齐。有次在飞机上,邻座大哥穿的夹克跟我一模一样,我俩对视三秒后都笑了,那笑声里藏着 “不用装” 的默契;奢侈品?LV 早说过 “年收入 300 万以下都是穷人”,我干脆断了念想,现在连购物 APP 都从天猫切换到了拼多多,9.9 包邮的袜子穿着也挺舒服。
出门旅行更是彻底 “躺平”:以前非 IHG、万豪不住,觉得大堂不够气派会丢面子;现在看到干净的宜必思就觉得满足,反正只是睡一晚,省下的钱能多给孩子买个玩具。景点也不凑热门的,带块野餐垫去公园,孩子追着蝴蝶跑一下午比买几百块的门票开心;周末常泡博物馆,免费的展览既能让孩子长见识,又不用心疼门票钱。
就连孩子的辅导班,也借着 “双减” 松了绑。以前报五六门课,钱包空了,孩子也累得没了笑脸;现在只选学校的兴趣班,几十块钱一节的绘画课,孩子反而画得更认真。总结下来就一句话:非必要不消费 —— 不是穷,是终于明白,那些 “必须拥有” 的东西,从来不是生活的必需品。


第五章:房奴与牛马 —— 被负债锁死的人生选择权

有人说 “你不是还有房子吗?”,可只有我们自己清楚,物业叫的 “业主” 是客套话,银行眼里的 “房奴” 才是真实身份。
以前买房是 “资产积累”,现在买房更像 “负债绑定”。一套房把人生钉在了原地:想换份轻松的工作?不敢,怕月供断供;想辞职创业?不敢,怕没了稳定收入;想歇几个月陪家人?更不敢,怕错过房贷还款日。
我见过太多一线城市的朋友:拿着月薪五万的工资,却舍不得喝 30 块钱的奶茶;穿着上千块的西装,却在菜市场为了一块钱跟摊主砍价。他们的工资像流水,从公司账户流到银行账户,连停留 24 小时都难,就成了房贷、车贷、孩子学费的 “祭品”—— 看似光鲜的生活,其实早被负债掏空了底气。


第六章:全世界中产的尴尬:既不敢躺平,也爬不上去

不止我们,全世界的中产都活在 “夹心层” 里。
他们看似比普通人拥有更多:房子、车子、存款,但这些 “拥有” 反而成了枷锁。他们能承担得起孩子的补习班费用,却承担不起孩子 “不补习” 的风险;能接受自己加班,却接受不了孩子未来 “没工作”;能在系统里按部就班往上爬,却不敢跳出系统试试别的活法。
最无奈的是 “鸡娃” 这件事:家长们一边在家长群里骂 “教育内卷太离谱”,一边在晚上陪着孩子刷题到 12 点。可当所有人都在跑道上狂奔时,“赢” 的标准早就变了 —— 以前考上一本就算成功,现在上清北也未必能找到好工作。
有个朋友苦笑说:“以前想让孩子超越自己,现在只盼着他毕业后能养活自己就行。” 那本曾经被奉为 “通关秘籍” 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在现实版的 “生存游戏” 里,早就成了没用的旧书。



第七章:重新定义中产:从 “拥有什么” 到 “能选什么”

在如今的北上广,我们早该给 “中产” 换个新定义了。
它不该是收入数字的游戏 —— 不是月薪五万就比三万 “更中产”;也不该是物质的堆砌 —— 不是开宝马就比开丰田 “更高级”;更不该是孩子学校的比拼 —— 不是上重点小学就比普通小学 “更成功”。
真正的中产,该是有抗风险的底气:失业三个月不用慌,家人看病能拿出钱,不用为了房贷不敢休息;是有选择的权利:不想 996 就能换份轻松的工作,不想鸡娃就能让孩子自由成长,不想跟风就能按自己的节奏生活;是有内在的从容:不再在意别人的眼光,明白 “活得舒服” 比 “看起来体面” 更重要。


第八章:中产没有消失,只是活明白了

其实中产从来没消失过,只是终于从 “别人的标准” 里走了出来。
他们不再把公众号的 “标配” 当圣旨,不再为了 “体面” 硬撑,不再把 “阶层” 挂在嘴边。那些去优衣库买衣服的人,不是买不起奢侈品,是不想为品牌溢价买单;那些住宜必思的人,不是住不起五星级,是明白睡眠质量与酒店星级无关;那些不给孩子报补习班的人,不是不重视教育,是想让孩子多些童年的快乐。
原来真正的中产精神,从来不是 “拥有多少”,而是 “能选什么”。不是在别人设计的系统里拼命往上爬,而是自己搭建一套舒服的生活体系 —— 中产终于开始活给自己看了,这或许比任何 “标配” 都更有意义。

推荐社会文化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