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租房记:一场比500强群面更难的战役

收录于 社会文化 持续更新中
  每年夏天从南京繁华的酒店式公寓,回到慕尼黑郊外带花园的独栋房子,气候与节奏的切换总会让我想起初到德国时的租房往事。作为2014年因工作调动而来的外国人,我对德国住房市

  每年夏天从南京繁华的酒店式公寓,回到慕尼黑郊外带花园的独栋房子,气候与节奏的切换总会让我想起初到德国时的租房往事。作为2014年因工作调动而来的外国人,我对德国住房市场的认知,是从三次搬家的波折里一点点磨出来的。而其中最刻骨铭心的,莫过于在慕尼黑租第二套房子时,那场堪比"求职群面"的租房拉锯战。

  初到慕尼黑时,公司中介帮我找了个40平米的单室套——

洗衣机和厨房家电都带着几十年的岁月痕迹,浴室简陋得像临时搭建,但胜在带全套家具、包水电,离地铁站步行十分钟。

950欧元的月租(约合8000人民币)对当时的我来说不算便宜,可作为不会德语、合同只有2-3年的外籍员工,这种"拎包入住"的短租房是唯一选择。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这种商务人士专属的租房模式,在德国其实是不折不扣的"小众需求"。

2014年刚到德国时,我租住的第一套房子

 

  直到认识木马爸爸,我们才意识到"凑租金租大房"的必要性。他租住的38平米单室套月租850欧元,条件比我的更简朴。两个拿着不低薪水的人,却各自挤在鸽子笼里,不如把两份租金合在一起,换个能称得上"家"的空间。可当我一头扎进德国主流租房市场才发现,慕尼黑的租房难度,远比西班牙同事描述的更夸张。 德国租房的"面试法则":十个人抢一套房是常态早在西班牙工作时,就听调回慕尼黑的女同事说过"租房要面试"的奇事。她当时为了找房,每周要参加好几场"公开看房"——房东会安排固定时间,让所有有意向的租客集体看房。"遇到抢手的房子,同一时间十几个人挤在客厅里,跟500强群面似的。"那时我只觉得不可思议,直到自己亲身体验才懂:比群面更残酷的是,房子只有一套,而"面试官"只有房东一个。

  我看上的那套80平米两室一厅,简直是租房市场的"稀缺品":全新装修后首次出租,地段绝佳,步行到我和木马爸爸的公司都不超过20分钟,楼下就是地铁站。中介发的照片里,原木色地板搭配浅灰色墙壁,简约中透着设计感——后来才知道,房东本人就是这栋楼的建筑设计师。这样的房子,放在慕尼黑租房市场,就像大龄相亲市场里突然出现的"金城武",吸引力不言而喻。 车轮战面试:我带着简历去"赶考"提交资料时我捏了把汗:外国人、不会德语、没成家没孩子——这些在德国房东眼里都是"不稳定因素"。尤其是烹饪习惯,德国抽油烟机的吸力基本等于摆设,很多房东会担心中国人的"大火爆炒"把厨房熏坏。好在我有大公司的稳定工作和不错的收入,这算是为数不多的加分项。

  看房那天,我特地穿上藏青色职业套装,化了淡妆,把个人简历、工作合同、近三个月薪资单、护照签证整理成厚厚的一摞。出发前还拉着奥地利好友小马彩排:"我该怎么说才能让房东放心?"小马笑着说:"你这架势,比去联合国面试还认真。"可当我按响房东家门铃时,还是被眼前的阵仗惊到了——门口贴着一张时间表,每20-30分钟一组看房人,我是当天的第五组,后面还有三组在排队。所谓的"单独看房",不过是房东的"车轮战"策略。 用一封德语邮件逆转局势:租房也要"差异化竞争"沟通的尴尬从开门瞬间就开始了:房东几乎不会说英语,我的德语只够说"你好""谢谢"。我们指着家具比划了半天,我索性把资料摊在餐桌上,一页页翻给他看——工作合同上的公司Logo、薪资单上的数字、签证上的有效期,用最直观的方式证明"我是个稳定的租客"。房东一边看一边点头,可当门铃再次响起,下一组看房人(一对穿着精致的德国情侣)出现在门口时,我心里瞬间凉了半截。

  回去等了两天,果然杳无音讯。我不甘心,让小马帮我写了封德语邮件,把"谄媚技能"发挥到了极致:"您的设计风格太惊艳了,浅灰色墙壁与原木地板的搭配,既克制又温暖,这正是我理想中的家的样子。我会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这套房子,每周清洁厨房和浴室,绝不会让油烟影响墙面..."其实这些话半真半假,但想到那套房子的好,我还是硬着头皮发了出去——毕竟,平时就算集团CEO站在我面前,我也不会说这么多奉承话。

  没想到两天后,房东居然打来了电话(还是请中介翻译的):"我决定把房子租给你。"后来我才琢磨明白,我大概是房东的"备选方案"——第一选择可能因为租金预算或租期问题放弃了,而我的那封邮件,恰好让他看到了我的诚意。

  搬进那套房子的那天,我和木马爸爸去宜家买了沙发、床和餐桌,挂上碎花窗帘,摆上从国内带来的小摆件。当暖黄色的灯光亮起时,我们突然意识到:这才是我们在德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家。后来的几年里,我们在这里订婚、结婚,直到小木马出生前两个月才退租。现在回想起来,那场租房战役教会我的不仅是"准备充分"和"主动争取",更让我懂了:在陌生的国度里,一个安稳的家,从来都不是轻易就能得到的礼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潜伏的木马君

推荐社会文化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