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酒放下 “身段”:从高端餐桌到烧烤摊,销量倒逼转型

收录于 商业消费 持续更新中
曾几何时,葡萄酒是商务宴请的 “标配”,是高脚杯里摇晃的 “贵族符号”。但如今,这个标签正在失效 ——2024 年中国葡萄酒销售额仅 90.9 亿元,不
曾几何时,葡萄酒是商务宴请的 “标配”,是高脚杯里摇晃的 “贵族符号”。但如今,这个标签正在失效 ——2024 年中国葡萄酒销售额仅 90.9 亿元,不足白酒市场的 1.2%,较 2016 年的 464.54 亿元暴跌 80%。进口葡萄酒同样遇冷,除澳大利亚因政策放宽略有增长,法国、智利等主要产地进口量均下滑。
行业遇冷的核心矛盾很清晰:传统商务场景减少,依赖高端宴请的营销模式只能抓住 “谨慎消费的老板群体”;而占消费主力的年轻人,要么对葡萄酒的 “酸涩口感” 望而却步,要么被啤酒、洋酒、新式茶饮分流,始终无法与葡萄酒建立连接。
要突围,就得让葡萄酒 “下凡”—— 离开高脚杯,走进年轻人的日常。


一、场景破圈:从 Homebar 到烧烤摊,葡萄酒找对了 “社交密码”

年轻人不喝葡萄酒,不是不想喝,而是没找到 “合适的场合”。当葡萄酒跳出商务宴请的框架,走进 Homebar、烧烤店这些更松弛的场景,意外打开了新市场。

1. Homebar:用 “仪式感 + 低门槛” 打动都市白领

上海黄浦区的一家 Homebar,每周五的 “葡萄酒之夜” 总能吸引 20 多个像 Ella 这样的 90 后。这些年轻人大多爱喝鸡尾酒,却对葡萄酒陌生,甚至抵触 “涩味”。
主理人的破局思路很巧妙:
  • 降低品鉴门槛:不用高脚杯,改用更常见的古典杯;主推冰萃红酒、半甜葡萄酒,强调 “冰爽清甜”,而非复杂的 “前调中调余韵”。
  • 拉满情绪价值:像讲解艺术品一样分享酒的故事 ——“这是自然结冰的葡萄手工采摘、低温发酵而成,能闻到草莓和玫瑰的香气”,让饮酒变成一场有叙事感的社交。
  • 促成即时转化:10° 的酒精度带来微醺感,恰好契合 “女性独酌” 的消费需求。Ella 当晚就爱上一款酒,散场后立刻在电商下单,到手价 119 元,完全在年轻人的消费预算内。

图 | Homebar荐酒,教育、社交、品鉴都做了

这种场景把 “教育、社交、品鉴” 三件事揉在一起,精准击中了白领群体 “想尝试但怕复杂” 的心理,成为葡萄酒触达年轻人的重要跳板。


2. 烧烤店:打破 “红酒配牛排” 的固有认知

烧烤摊曾是啤酒的 “天下”,但现在越来越多人带红酒到店 —— 不是跟风,而是真的 “好喝”。
项目组负责人李星的经历很有代表性:听朋友说 “红酒配烤鱿鱼是极致的鲜”,抱着试试的心态带酒去烧烤店,结果 “一瓶中标”。女同事不爱喝啤酒,却能接受红酒的微甜;而红酒的单宁恰好能中和烧烤的油腻,这种搭配像 “红酒配欧洲猪蹄” 一样适配。
小红书上,分享 “红酒 + 烧烤” 的博主越来越多,但大多数烧烤摊还没意识到这个商机。这也意味着,这个接地气的场景还有巨大的挖掘空间。


二、产品革新:半甜、平价、小包装,葡萄酒终于 “适配中国胃”

如果说场景是 “敲门砖”,那产品就是 “留住人的关键”。过去葡萄酒总以 “欧洲标准” 为标杆,主推酸涩的干红、干白,却忽略了中国年轻人 “偏爱柔和甜味” 的口味习惯。而一批从业者的尝试证明:适配 “中国胃” 的产品,才能真正打开市场。

1. 幺幺:靠半甜葡萄酒年销 1400 万,找准 “新人入口”

东北美术生幺幺最初也想做 “精品红酒”,主打欧美流行的干红,但始终无法破圈。直到 2022 年,她在意大利酒课上喝到一款半甜葡萄酒 —— 黑莓的浆果香清新不腻,一口就让她断定 “这酒能火”。
她的操作路径,完全贴合年轻人的需求:
  • 选品精准:锁定半甜葡萄酒(含糖量 12-50 克 / 升),这类酒口感柔和,没有干红的涩味,正好解决 “新人怕难喝” 的痛点。
  • 定价亲民:主力产品定价 100-500 元,其中 138 元的黑莓半甜葡萄酒最畅销,曾一周卖 9000 瓶,累计销量超 2.2 万。
  • 内容种草:不搞 “高大上” 的产地故事,而是用图文视频分享真实品鉴感受 ——“入口有什么香气”“适合搭配什么食物”,靠中立评测积累了破万粉丝,私域初期就卖出 2000 多瓶。
最终,她的店铺销售额从几百万涨到 1400 万,证明 “半甜 + 平价” 就是打开年轻人市场的 “金钥匙”。


2. Beibei:聚焦女性市场,用 “风味化” 吸引爱好者

留过学的上海年轻人 Beibei,则把目光对准了 “风味化葡萄酒”。她主打一款西班牙橘子味起泡葡萄酒,酸甜的果香、清爽的气泡,精准戳中女性消费者的喜好,目前已经吸引了 5000 多人加购。
无论是幺幺的半甜酒,还是 Beibei 的风味起泡酒,都有一个共同点:不纠结 “传统标准”,只关心 “年轻人爱不爱喝”。这种 “以用户为中心” 的产品思维,比单纯的 “产地背书” 更有效。


三、行业破局:祛魅、创新、建 IP,葡萄酒需要 “中国化叙事”

虽然 Homebar、平价半甜酒已经展现出生命力,但葡萄酒行业要真正复苏,还需要解决更深层的问题 —— 打破 “西方贵族” 的文化滤镜,建立属于中国市场的定位和营销逻辑。

1. 先 “祛魅”:撕掉 “阶层标签”,回归 “好喝的饮品”

长久以来,葡萄酒总被和 “优雅”“身份” 绑定,高脚杯、醒酒器、复杂的品鉴术语,都成了大众消费的 “门槛”。但现在,年轻人不买 “阶层符号” 的账,他们更在意 “喝得开心”。
就像 90 后海归袁文,每年冬天都会邀朋友在家煮热红酒 —— 用果切、肉桂、蜂蜜调味,没有复杂的仪式,只是 “用跨文化的小仪式感,给生活加份小确幸”。这种 “怎么舒服怎么来” 的态度,才是葡萄酒的未来。
行业需要做的,就是放下 “高贵” 的架子:不用再强调 “某国皇室专供”,而是告诉消费者 “这款酒配火锅很好吃”;不用纠结 “必须用高脚杯喝”,罐装、袋装、小瓶装反而更方便携带。当葡萄酒从 “阶层标签” 变回 “日常饮品”,才能真正融入年轻人的生活。


2. 再 “创新”:分价位布局产品,抓牢 “即时消费” 需求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提出的 “建立中国 IP”“以潮饮引领发展”,其实指明了创新方向。具体到落地,可以从两个维度发力:
  • 产品分价位:500 元以上的高端酒,主打 “产地文旅 IP”,比如红酒庄园的品鉴体验,吸引追求品质的人群;100-200 元的大众酒,聚焦 “性价比”,目前这个价位的销量已占市场 67%,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 营销抓即时:年轻人喜欢 “即时满足”,现在已有企业布局 “即时零售”—— 手机下单、半小时送达,搭配 “开瓶即饮” 的小包装,让消费者在加班后、聚餐前能快速买到,进一步降低消费门槛。

图 | 数据来自海关总署


3. 最终 “扎根”:让葡萄酒成为 “中国日常” 的一部分

幺幺说过一句话:“等越来越多人吃烧烤、吃火锅时,能习惯性喝葡萄酒,这个行业就有出路了。” 这句话点透了葡萄酒的终极目标 —— 不是成为 “特殊场合的奢侈品”,而是融入 “中国胃” 的日常饮食。

图 | 葡萄酒配烧烤,一种营销思路
从 Homebar 的微醺之夜,到烧烤摊的红酒配烤串,再到家里的热红酒小聚,这些场景正在慢慢实现这个目标。当葡萄酒不再需要 “电影与玫瑰” 的衬托,只是 “开心时喝一杯” 的简单选择,它才算真正在中国市场扎下根。
未来,葡萄酒的竞争不再是 “谁的产地更有名”,而是 “谁更懂中国年轻人”。放下高脚杯,贴近生活,才能真正实现 “再次伟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故研究室

推荐商业消费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