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被驳回的 “破产申请”:风波始末全梳理
此次风波的核心,是上海瑞慈与隆力奇子公司卡莱丽的债务纠纷,整个事件脉络清晰却充满转折。
- 纠纷源头:一笔未结清的加工款2021 年下半年,上海瑞慈联合安徽东洋之花,与卡莱丽签署《委托加工合同》,由卡莱丽为 “东洋之花” 系列产品代工。但合作中,卡莱丽完成加工服务后,始终未收到足额货款。
- 法院判决:上海瑞慈需支付 253 万欠款2023 年 2 月,卡莱丽以 “加工合同纠纷” 将上海瑞慈告上法庭。法院最终判决上海瑞慈支付 253.75 万元加工款及违约金,但上海瑞慈未按判决履行付款义务。
- 破产申请:债权人的 “最后手段”2024 年 3 月,卡莱丽以 “上海瑞慈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 为由,向上海浦东新区法院申请对其破产清算,直接引发 “东洋之花倒闭” 的传言。
- 峰回路转:法院驳回申请,品牌暂避危机听证阶段,上海瑞慈提出三点反驳理由,并拿出实际行动:
- 声称对外欠款正陆续归还,且在开发新产品提升盈利能力;
- 核心资产 “东洋之花” 商标估值 1700 万元,破产清算会导致商标、渠道等无形资产贬值,反而损害债权人利益;
- 已向卡莱丽还款 130 万元,并出具承诺书,承诺年底前结清剩余款项,同时提交第三方《资产评估报告》。最终,法院认可上海瑞慈的清偿能力,未受理破产清算申请,这场危机暂时平息。
从 “护手霜龙头” 到 “经营权易主”:30 年国货品牌的沉浮录
东洋之花的故事,是早期国货化妆品品牌发展的缩影 —— 有过巅峰高光,也经历过致命挫折,最终在多次调整中寻找生机。
1. 1992-2007:崛起与巅峰,靠一支护手霜火遍全国
- 1992 年:东洋之花正式成立,成为中国化妆品市场早期国货品牌之一。
- 1995 年:凭借创新性的 “绵羊奶” 护手霜,迅速打开市场,直接登顶国内护手霜品类龙头。
- 1997 年起:砸重金登陆央视广告,并邀请张柏芝、何洁、Twins 等当红明星代言,知名度飙升;随后拓展至防晒、补水、洗护等领域,巅峰时年销量超 1000 万支,最高回款额近 4 亿元。

2. 2007-2013:上市失败 + 渠道失势,品牌陷入低谷
- 2007 年:与大庆中科汇银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引入 3600 万元投资,同时签下对赌协议 —— 需在 30 个月内实现 A 股上市,否则需以 15% 年均收益率回购股权。
- 2008 年:双重打击来袭:股灾导致上市计划彻底泡汤,触发对赌协议中的回购条款;同时国内化妆品渠道变革,专营店等新兴渠道崛起,但东洋之花为冲击上市削减广告与新渠道建设费用,错失红利。
- 后续危机:上市失败后需回购股权,叠加 “面膜检出氢醌” 事件,品牌口碑与市场占有率持续下滑,元气大伤。
3. 2013-2023:多次调整却难破局,经营权两度易主
- 2013 年:上海瑞慈成立,由职业经理人主导品牌重塑,短期见效 ——2013 年底产品发货量同比增长超 45%。
- 2014 年:和君集团通过什伯互联入股东洋之花,派出宝洁、联合利华背景的团队运营,但未能扭转长期颓势。
- 2021 年:什伯互联因自身欠债,将东洋之花全部股权五折抵押给宿州华瑞,品牌控制权再次变更。
- 2023 年:丁绍春接手,采用 “轻资产模式”—— 花费 2000 万元买下苏州元美工厂,拿下东洋之花十年独家生产权与销售权;至此,上海瑞慈仅保留商标所有权,品牌实际运营权落入苏州元美手中。
重生信号:市占率回升至国货第三,商标价值成偿债关键
尽管上海瑞慈在财务层面已资不抵债,但 “东洋之花” 这个老品牌,却在新运营方的带领下意外 “复活”,为债务清偿带来了希望。根据青眼情报数据,2025 年前 35 周,东洋之花在手霜品类的市占率重新爬升至 6.1%,位列国货品牌第三,仅次于美加净和百雀羚。这一成绩不仅证明品牌仍有市场号召力,更让 “东洋之花” 商标的价值得到巩固 —— 此前评估的 1700 万元估值,随着品牌热度与市占率回升,仍有持续增值的空间。
对于上海瑞慈的债权人而言,这无疑是最积极的信号:品牌生命力的延续,远比简单的资产清算更有价值。只要 “东洋之花” 能维持市场地位,上海瑞慈未来通过商标授权、合作等方式清偿债务的可能性,将远大于破产清算后的有限回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