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租房里的新生儿:当生育需求撞上租房困境

收录于 商业消费 持续更新中
广州自如合租屋内,一对夫妻迎来新生儿后,因家人照料、婴儿用品占用空间等问题,收到平台 3 天解约通知。这则新闻不仅让涉事家庭陷入窘境,更将 “租房与生育能否兼容”
广州自如合租屋内,一对夫妻迎来新生儿后,因家人照料、婴儿用品占用空间等问题,收到平台 3 天解约通知。这则新闻不仅让涉事家庭陷入窘境,更将 “租房与生育能否兼容” 的讨论推向公众视野,揭开大城市年轻人在住房与生育之间的无奈困境。


一场解约引发的舆论对立

事件曝光后,网络上形成鲜明的两派观点,背后折射的是不同群体的生存逻辑。
  • 同情派:认为选择合租生育,往往是经济条件受限的无奈之举。在大城市整租或买房成本极高,对普通年轻人而言难以企及,平台直接解约过于冰冷,应给予更多宽容。
  • 反对派:质疑夫妻决策失当。怀孕到生产有长达十个月的准备期,完全可以提前规划,寻找更适合养育孩子的居住环境,而非在合租屋内 “将就”,最终影响他人生活。

事实上,这类矛盾早有伏笔。自如等长租平台多年前就有明确规定:合租房每间房居住人数不超过 2 人,租客年龄限制在 18-40 岁。这意味着,带孩子的家庭、超过 40 岁的中年人,从一开始就被排除在合租房受众之外,只是此次新生儿事件让规则的 “不近人情” 彻底暴露。


合租房为何容不下一个孩子?

从现实角度看,合租房与生育需求的冲突,本质是空间、权益与生活习惯的多重矛盾。

空间:狭窄环境的 “生存挤压”

一线城市的合租房,大多是将原本的套房分割成 3-4 间甚至更多房间,公共空间被压缩到极致。以广州为例,带阳台的合租单间月租约 1500 元,而整租价格至少翻倍。对经济拮据的夫妻来说,合租是 “性价比” 选择,但孩子的到来会彻底打破空间平衡:
  • 婴儿床、奶粉、衣物等用品会占用大量私人与公共空间;
  • 爷爷奶奶上门照料,会让本就拥挤的公共区域更显杂乱,厨房、卫生间使用频率大幅增加。

权益:隐性成本的 “不公平分摊”

合租房的水电费、燃气费通常按房间均摊,而非按人数或实际使用量计算。孩子出生后,家庭人口增加,水电消耗必然上升,但费用却由所有室友共同承担,对其他租客而言显然不公平。此外,平台中介在租房时,甚至会将 “其他室友基本不做饭” 作为卖点,可见租客对公共资源占用极为敏感,而新生儿家庭的到来,恰好触碰了这一 “敏感点”。


关系:原子化租客的 “沟通壁垒”

大城市的租客群体流动性极强,租约多为一年,且受换工作、换城市等因素影响,大家普遍习惯 “关起门来互不打扰” 的生活模式,缺乏建立深度关系的意愿。这种原子化状态,让矛盾失去了协商空间:
  • 室友间难以坦诚沟通对婴儿哭闹、空间占用的不满,负面情绪逐渐积累;
  • 最终只能通过平台介入解决,而平台出于维护多数租客权益、遵守规则的考量,往往会选择 “牺牲” 少数人的需求,导致解约这类极端结果。


租房市场的 “隐性排斥”:生育家庭的租房难

不止合租房,整个大城市租房市场对生育家庭,甚至孕妇都存在 “隐性排斥”,“养宠不租、带小孩不租、老人不租” 的 “三不租” 潜规则,早已成为行业默认的不成文规定。

房东的 “拒绝理由”:从现实顾虑到迷信偏见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孕妇分享过租房被拒的经历,房东的拒绝理由五花八门,背后藏着各自的担忧:
  • 安全与责任顾虑:担心孕妇对居住环境要求高,后续因噪音、设施等问题产生纠纷;更有房东曾遭遇租客因胎儿发育问题,质疑房屋甲醛超标而维权,不愿再承担此类风险;
  • 生活干扰担忧:认为有孩子的家庭会产生更多噪音,且孩子可能对房屋设施造成损坏;
  • 无科学依据的迷信:部分房东自身怀孕后,会因 “孕妇住一起不吉利” 的迷信思想,提前劝退租客,即便知道毫无道理,也不愿 “冒险”。

少数人的 “突围尝试”:合租带娃的探索

面对租房困境,一些年轻父母开始尝试新的居住模式。杭州的卷卷妈就是其中之一,她与另外两个有孩子的家庭合租一套大房子:三个家庭各住一间卧室,宽敞的客厅变成孩子们的玩乐区,不仅分摊了房租,还能互相帮忙照料孩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住房与育儿的双重压力。但这种模式依赖 “志同道合” 的伙伴,难以大规模复制,无法成为普遍解决方案。


住房焦虑:年轻人生育意愿的 “隐形杀手”

合租房里的新生儿困境,只是大城市年轻人住房焦虑的一个缩影,而住房问题,正成为制约生育意愿的关键因素。
2025 年发表于《Population,Space and Place》的研究指出,在大城市,青年的住房条件与生育意愿呈正相关:住房面积更大、房间更多、产权占比更高的青年,生育意愿更强。反之,住房不稳定、面积狭小的年轻人,往往会对生育望而却步。
对有生育想法的年轻人来说,住房支出与生育成本的 “双重挤压”,让他们陷入两难:
  • 直接成本:孩子出生后的教育、医疗、生活开支本就高昂,而大城市的房租已占据家庭预算的很大一部分,两者叠加会让经济压力陡增;
  • 机会成本:孩子出生后,可能需要一方暂停工作照顾,家庭收入减少,但住房支出却不会随之降低,进一步加剧经济负担。

更无奈的是,“先筑巢再繁育后代” 的传统观念,仍在影响着很多人。部分家庭在孩子出生前,就开始考虑学区房、保姆居住空间等问题,而对租房的年轻人来说,这些 “标配” 需求根本无从谈起,只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妥协。


破局之路:不能只靠 “舆论宽容”

事件后续,自如平台虽提出无责退租、搬家补贴等解决方案,街道与社区也介入协商,最终涉事夫妻同意寻找新住处,室友给予过渡时间,但这只是 “个案解决”,并未触及问题本质。
将 “生育友好” 的责任完全推给租房平台或房东,显然并不公平。平台需维护多数租客权益,房东有自身顾虑,市场自发调节难以满足生育家庭的住房需求。真正的破局,需要更系统的支持:
  1. 政策层面:可探索建设 “育儿公寓”,以低于市场价的租金出租给有生育需求的年轻人,配套公共育儿空间、托管服务等设施,降低居住与育儿成本;
  2. 市场层面:引导长租平台推出更灵活的租房产品,比如针对小家庭的 “迷你整租房”,或允许带孩子居住的合租房型,通过合理定价、明确规则平衡各方权益;
  3. 社会层面:打破对 “租房生育” 的偏见,避免将其视为 “反面教材”,给予年轻人更多理解与包容,同时提供育儿知识、社区支持等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平衡住房与生育。
对渴望组建家庭、生育孩子的年轻人来说,他们需要的不只是舆论上的同情,更需要实实在在的物质保障与制度支持,让他们不必在 “租房” 与 “生育” 之间做艰难抉择。

推荐商业消费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