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话从大公司嘴里绝对听不到。当业务体量堆到一定程度,市场不会容忍你有任何短板,对手更不会让你只捡 “好摘的果子”。到了这个阶段,做品牌不是 “想不想”,而是 “必须做,还得比别人做得好”。
真正想在竞争里活下来、想做大的公司,研发、供应链、渠道、产品、推广、品牌、管理,每一块都得 “拎得起来”。没有哪家能靠 “不做品牌” 就站稳行业头部,这从来不是选择题。
伪品牌的套路:只改 “头像签名”,不练 “真本事”
现在不少老板嘴上说 “不搞品牌”,却没放弃品牌的 “表面功夫”。公司有 logo,也搞联名,还找背书、凑卖点,但凑近一看全是 “空心化” 的套路:
- 所谓的 “权威背书”,是找中介花小钱买的;
- 产品卖点没一点新意,照着对手详情页改几个字就用;
- 自己没工厂,产品全靠代工厂代工;
- 商品图、用户评价更离谱,全是 AI 生成的 “假素材”;
- 吹嘘自己 “行业第一”“领先水平”,前面得加三个定语才站得住脚,比如 “2023 年 Q3 某区域细分品类第一”。
这像极了早年的微商 —— 只改 “签名、头像、朋友圈背景” 三件套,就敢说自己是 “创业者”。那些真正能让人成为名媛、做成企业家的 “硬功夫”,比如沉淀资源、打磨能力、积累口碑,他们一点没干。
就像一个人身上贴满 “行业专家”“资深导师” 的标签,可一查过往经历,30 年里没做过一件拿得出手的事,从头到脚都透着 “不真实”。

真品牌的壁垒:敢啃 “最难的骨头”,才敢说 “第一”
早年间成龙的一段采访,道破了 “做第一” 的真相。他说功夫片必须真打,要去做最危险的动作,找最稀缺的场景,还要打磨文戏和演技。正因为把 “最难的事” 都做了,他的电影才有别人抄不走的壁垒,他才成了当之无愧的华语功夫片第一人。反观现在的很多企业,张口闭口就是 “行业第一”,可深挖下去全是 “水分”:
- 所谓的 “明星效应”,不过是某个时期签了个明星,带了点短期销量;
- 宣称 “米其林星厨研发”“奥运冠军推荐”,结果厨师和冠军只来公司待了一天,甚至只是远程授权挂个名;
- 说自己 “做了上万次研发实验”,其实用的是豪车过期的版权,跟研发没半毛钱关系。
苹果从不喊 “我是第一”,耐克也不吹嘘 “行业领先”,但没人会质疑它们的行业地位。因为它们总在挑战行业里 “最难的问题”:苹果啃下了芯片研发的硬骨头,耐克在运动科技上不断突破,做出的产品自带 “震撼感”。每当它们谈愿景,所有人都知道,这份愿景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和咬牙坚持的代价。
真实的投入,自然会沉淀出无数细节。这些细节,就是品牌最硬的 “护城河”。
用户要的不是标签,是 “能共情的真实”
当一个运动品牌真的走进赛场,和运动员一起感受汗水、经受比赛考验,陪他们面对输赢,品牌的符号、质感,才有可能和 “伟大” 绑定。等到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刻,根本不用你编造用户故事 —— 短视频里的每一个观众,都会跟着感动,把这份情绪记忆牢牢贴在你的品牌上。
人们从来不需要一堆虚假的标签,他们要的是 “真实”。真实里藏着品牌和用户的故事,故事里又藏着能建立连接的感受和细节。
就像你家楼下的小馆子,隔壁突然开了家网红店,号称 “更受本地人推荐”。你肯定会嗤之以鼻 —— 它刚来没几天,做的本地菜连配料都不正宗;店里没有你毕业聚餐的青春记忆,也没有你和老板聊天的熟稔场景,所谓的 “本地人推荐”,根本就是假话。
为什么线下店的品牌认知度比电商高?不只是因为有线下曝光,更重要的是有 “真实的场景”:用户能尝到食物的味道,能感受到店员的温度,能触摸到桌椅的质感,这些真实的体验,会留下更强的情感记忆。
想摆脱品牌焦虑?先从 “真做功” 开始
我能理解初创公司一开始的 “模仿套壳”—— 毕竟要先活下来;也能理解适度 “夸大” 对传播的帮助;更知道 “真创新” 要花很多钱,过程会很痛苦。但当你赚到第一波钱之后,是不是该换个活法?现在流量越来越贵,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根本原因就是大家都在 “走捷径”—— 容易做的事挤破头,难啃的硬骨头没人碰,把真正该投入的 “品牌做功” 当成了智商税。
其实想摆脱品牌焦虑,没那么复杂:
- 别再把研发当摆设,真的投入资源搞点不一样的东西;
- 别只看代工厂的样品,真的去产地看看原料,了解供应链的细节;
- 别只靠中介买背书,真的找行业专家聊一聊,搞清楚产品的核心价值;
- 别只靠 AI 猜用户需求,真的和用户喜欢的人待在一起,听听他们的真实想法;
- 别总盯着对手的短期动作,真的像行业第一那样思考,去解决行业里的 “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