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叠衣机器人正面 PK,谁才是具身智能的 “潜力股”?

收录于 前沿科技 持续更新中
一、产业格局:制造王牌与智能瓶颈的双重博弈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呈现“硬件突围、软件追赶”的鲜明特征。在制造业端,中国凭借产业链协同优势实现“后发先至&

一、产业格局:制造王牌与智能瓶颈的双重博弈

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呈现“硬件突围、软件追赶”的鲜明特征。在制造业端,中国凭借产业链协同优势实现“后发先至”:此前波士顿动力Atlas、本田ASIMO等海外产品因单台200-250万美元的高昂成本困于实验室,而中国企业仅用两年便实现价格“腰斩式突破”——宇树科技G1售价9.9万元起,最新双足机器人R1降至3.99万元起,四足机器狗更以“底价策略”横扫全球市场。即便特斯拉Optimus计划以2万美元定价量产,其降本路径仍难脱离中国制造供应链,这正是中国工业合力的核心体现。
然而智能模型成为关键瓶颈。当前中国企业更聚焦“跑得更快、成本更低”的硬件竞赛,量产狂欢下场景已全面铺开——从汽车制造分拣配料到石油化工产线巡检,从电力电站操作到安全应急救助,十大潜力场景中半数为中国优势领域。但“形似”易、“神似”难,与美国特斯拉、Figure AI在“端到端神经网络”“通用VLA模型”上的突破相比,中国机器人仍缺乏理解、推理与物理世界互动的“灵魂”,感知-决策-执行闭环的技术差距显著。



二、中美分野:路径差异下的竞争焦点

2.1 核心概念厘清

人形机器人是集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产业,核心在于“无需改造人类场景即可适配”;而具身智能是人形机器人的终极形态,需具备高阶人工智能,2025年被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中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当前双方均站在从“形体仿人”向“智能拟人”的转型临界点。

2.2 发展路径对比

  • 技术侧重:中国聚焦硬件制造与仿生模拟,如宇树G1搭载43个关节电机实现高精度控制;美国主攻软件生态,特斯拉Optimus整合FSD芯片与神经网络模型,Figure AI开发Helix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实现跨场景泛化。
  • 商业落地:中国在工业场景表现突出,优必选Walker S1在比亚迪工厂完成毫米级质检,中控技术机器人落地石化高风险场景;美国受成本制约,波士顿动力Atlas等仍以技术演示为主,但家庭服务场景创新加速,如Figure 03实现自主叠衣服(机器人领域公认难题)。
  • 产业生态:中国依托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集聚区,2025年上半年新增企业超105家,融资占全球六成;美国以头部企业自研驱动,Figure AI成全球融资最多初创企业,特斯拉建设专用产线计划四季度小批量量产。


三、繁荣与隐忧:元年背后的挑战

3.1 表面繁荣:市场与资本的双重爆发

2025年被称为“中国人形机器人元年”,市场规模增长迅猛——高盛预测2035年全球市场达1.1万亿元,DeepSeek预计中国市场占3000亿。资本热度空前,上半年全球融资超140亿元,中国占比60%,北京、深圳等地设立百亿专项基金,红杉、宁德时代等巨头纷纷入场。企业上市进程加速,优必选、极智嘉等已挂牌,13家企业推进赴港上市。

3.2 潜在风险:技术短板与泡沫隐忧

赛道热闹难掩现实短板:运动控制、续航、自主性仍是瓶颈,蛇年春晚机器人需搀扶退场、展会机器人依赖遥控、马拉松比赛多数“趴窝”等现象频发。传感器精度不足、软硬件协同困难等问题突出,且80%企业处于天使-A轮的“技术验证阶段”,离民用落地尚有距离。过度宣传表演性功能,可能重蹈互联网泡沫覆辙。


四、未来展望:突破智能方能赢得终局

人形机器人的终极竞争是AI的竞争。中国已具备产业链、成本控制、场景资源三大优势——2025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35.6%,服务机器人增长25.5%,相关企业超93万家。但要实现从“会动的傀儡”到“会思考的机器”的跨越,必须攻克具身智能大模型这座大山。
正如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所言:“当前硬件够用,最大挑战是具身智能AI不足”。新能源车的逆袭证明,中国产业擅长在协同创新中重塑格局。在政策支持、资本加持与场景红利下,若能在算法研发、算力整合上实现突破,中国人形机器人有望复制新能源车神话,在全球智能终端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推荐前沿科技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