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80 后新锐到 90 岁泰斗,2024 诺奖的 “神仙打架”,看懂即未来

收录于 前沿科技 持续更新中
当中国沉浸在国庆中秋双节的 8 天长假中时,地球另一端的瑞典斯德哥尔摩,正悄然开启一场关乎人类智慧巅峰的 “年度揭晓”——2025 年诺贝尔奖陆续公布。
当中国沉浸在国庆中秋双节的 8 天长假中时,地球另一端的瑞典斯德哥尔摩,正悄然开启一场关乎人类智慧巅峰的 “年度揭晓”——2025 年诺贝尔奖陆续公布。如今,除诺贝尔和平奖外,其余奖项已尘埃落定,可互联网的讨论焦点却有些 “跑偏”:有人惊叹日本 25 年内斩获 22 个诺奖、距离 “50 年 30 诺奖” 目标越来越近,有人感慨谷歌两年内 5 位科学家拿下 3 个奖项、追平贝尔实验室与 IBM 的传奇,唯独少了对奖项本身的深度关注。

又被劈柴哥装到了

但事实上,诺奖更像一面 “后视镜”,映照的是过去数十年科研领域的技术积累,而非当下科技实力的即时快照。与其纠结于 “谁又赢了” 的口水仗,不如沉下心来,听听这些奖项背后藏着怎样改变世界的科学故事。


生理学或医学奖:找到免疫系统的 “监察官”,破解 “敌我不分” 难题

今年摘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是美国科学家玛丽・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与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他们的核心贡献,是揭开了 “外周免疫耐受机制” 的神秘面纱 —— 简单说,就是找到了防止免疫系统 “自家人打自家人” 的关键。
哪怕是初中生都知道,人体免疫系统是抵御病毒、细菌的 “防线”,可难题在于:它如何精准识别 “外来入侵者”,避免误伤正常细胞?1995 年,日本京都大学的坂口志文率先给出了关键线索。他通过小鼠实验发现,免疫系统中藏着一群特殊的 “监察官”—— 后来被命名为 “调节性 T 细胞”。这些细胞就像巡逻的卫士,一旦发现其他免疫细胞要 “误伤队友”,就会立刻出手 “清理内鬼”,守住免疫系统的 “秩序底线”。
但 “监察官” 的行动由谁指挥?玛丽・布伦科与弗雷德・拉姆斯德尔的团队用多年研究给出了答案:Foxp3 基因。这个基因就是调节性 T 细胞的 “总开关”—— 激活它,调节性 T 细胞就能正常工作;若它出现异常,免疫系统就可能失控。
这个发现绝非 “实验室里的理论”,如今已走进临床,实实在在改变着患者的命运:
  • 对于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医生可以通过提升调节性 T 细胞的数量与活性,帮他们重建免疫秩序;
  • 而在癌症治疗中,为了让免疫细胞全力攻击癌细胞,医生反而要 “约束” 肿瘤附近的调节性 T 细胞 —— 相当于暂时 “撤下部分监察官”,让免疫大军放手一搏。


化学奖:在分子尺度 “盖房子”,让 “空中捕水”“吸碳固碳” 成为可能

如果说生理学或医学奖关乎 “生命秩序”,那今年的化学奖则聚焦 “材料革命”—— 日本京都大学的北川进、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理查德・罗布森、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奥马尔・亚吉,凭借 “金属有机框架(MOFs)” 的研发,开创了全新的 “分子建筑学”。
听到 “建筑学”,别以为是工地 “打灰”—— 土木工程师在现实中盖大楼,而这三位科学家,是在分子尺度上搭建 “微型房屋”。这个想法的源头,要追溯到 1974 年:当时理查德・罗布森就好奇,能不能像传统木工用榫卯结构搭房子那样,利用分子与离子之间的吸引力,把微小的分子 “拼接” 成稳定结构?
可想法落地难如登天。直到 10 多年后,罗布森才初步造出了分子结构,但这些结构脆弱不堪,多数科学家都觉得 “这只是科研游戏,没实际用”。但北川进与奥马尔・亚吉却看到了其中的潜力:
  • 1997 年,北川进研发出 “舌槽式” 分子结构,能在室温下 “可逆地吸收、释放甲烷、氮气、氧气”—— 这意味着,分子结构从 “实验室样品” 变成了 “可商用材料”,比如未来汽车的甲烷储存罐,或许就能用它来提升效率;
  • 几乎同一时期,奥马尔・亚吉造出了 “MOF-5”。这种材料不仅耐高温,还藏着一个 “夸张技能”:几克 MOF-5 粉末的内部孔隙展开后,面积能媲美一个标准足球场。超大的比表面积,让它吸附气体的能力远超当时所有材料。

如今,这些 “分子房屋” 早已走进现实:亚吉团队研发的 MOFs 材料,能在沙漠中捕捉空气中的水蒸气,再用太阳能转化为饮用水,帮干旱地区解决缺水难题;还有的 MOFs 材料能精准捕捉二氧化碳,为实现 “碳中和” 提供了新工具 —— 原来在分子层面 “盖房子”,能给人类的未来带来这么多可能。


物理学奖:颠覆 “量子只在微观”,为量子计算机铺路

相比前两个奖项的 “接地气”,今年的物理学奖则带着几分 “科幻感”—— 美国科学家约翰・克拉克、米歇尔・H・德沃雷与约翰・M・马蒂尼斯,因在 “电路中实现宏观量子力学隧穿效应和能量量子化” 获奖,他们的研究,直接打破了 “量子现象只存在于微观世界” 的固有认知。
网上常调侃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可在过去,量子世界的 “诡异规则” 确实只在微小尺度显现。比如 “隧穿效应”:在现实中,你撞墙会鼻青脸肿,球撞墙会反弹;但在微观世界,单个粒子能直接 “穿过墙壁(等效势垒)”,出现在另一侧。可这三位科学家却证明:只要条件合适,宏观系统也能出现量子隧穿
1984-1985 年,他们设计了一系列精妙实验:在特殊电路中,宏观尺度的超导材料竟然展现出了 “隧穿效应”—— 就像一个 “宏观小球” 直接穿过了 “墙壁”。更令人惊喜的是,他们还发现这个宏观系统符合 “能量量子化” 特征:就像楼梯只能一级级走,系统的能量也只能取特定数值,而不是连续变化。
这个发现的意义,远超 “颠覆认知”:约翰・马蒂尼斯团队直接将这种 “具有量子化能级的超导电路”,变成了量子计算的核心单元 ——量子比特。如今我们常听到的量子芯片、量子计算机,正是从这个研究中衍生而来。未来,量子传感、通用量子计算或许能解决传统计算机无法应对的难题,比如精准预测气候变化、破解复杂密码 —— 原来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真的可能成为未来的解决方案。


文学奖:匈牙利作家的 “呼声成真”,文学的感动仍在继续

就在梳理科学奖项的过程中,诺贝尔文学奖也正式揭晓 —— 近年呼声极高的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最终获奖。不同于科学奖项的 “硬核”,文学奖的价值在于用文字捕捉人性、反思时代,或许我们暂时还没读完他的《仁慈的天使》《反抗的忧郁》,但这份 “用文字记录人类精神世界” 的坚持,与科学家们的专注并无二致。


结语:诺奖的核心,从不是 “谁输谁赢”

回望 2025 年的诺贝尔奖,与去年多个奖项 “沾边 AI” 不同,今年的奖项全面回归基础科学 —— 从免疫系统的 “监察官”,到分子尺度的 “房屋”,再到宏观世界的 “量子现象”,每一项研究都耗时数十年,每一位科学家都曾面对质疑与孤独。
日本的诺奖数量、谷歌的科研成果,或许能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但诺奖真正想传递的,从不是 “谁比谁强” 的竞争,而是对科学本身的敬畏:这些科学家们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是全人类的共同智慧结晶,最终会转化为治疗疾病的药物、解决缺水的材料、推动计算革命的技术,让整个人类社会向前一步。
当我们跳出 “谁赢谁输” 的狂欢,才能真正读懂诺奖的故事 —— 科学的价值,从不是奖杯上的名字,而是它给这个世界带来的,那些关于希望与未来的可能。

推荐前沿科技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