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的短短数日,一则关于本土 AI 企业的新闻格外刺眼 —— 曾凭借 “高同步率数字人分身” 概念风光上市的 alt.ai,不到一年便光速爆雷。财报揭开的真相触目惊心:光鲜的销售额背后充斥着水分,更离奇的是,公司创始人始终 “神龙见首不见尾”,从未以真人身份公开露面,仅通过数字分身与记者进行过三次象征性对话。


剧情一:失控的 “数据中心军备竞赛”,烧钱何时休?
AI 行业的第一个荒诞剧本,是愈演愈烈的数据中心 “军备竞赛”。巨头们的野心早已突破理性边界:OpenAI 斥巨资打造代号 “星际之门” 的超算中心,算力目标直指千亿、万亿参数级别;Meta 更是放出豪言,计划建造规模堪比曼哈顿城区的巨型数据中心。

资本市场对此狂热追捧,动辄掏出天文数字的资金,仿佛要将地球上的电力资源都优先供给 AI 模型。但狂欢背后,代价被刻意掩盖:当投入金额屡创新高,市场的疑虑也在悄然滋生 —— 这些钱真的花得值吗?
模型参数越堆越大,企业账单越刷越厚,估值更是飙升到脱离地心引力的地步,泡沫的味道早已弥漫在行业上空。更值得警惕的是,随着融资轮次不断增加,一些来路不明的玩家开始涌入,他们既无核心技术,也无清晰商业模式,只想着在泡沫破裂前分一杯羹 —— 这与多年前某些行业的 “圈钱套路” 如出一辙。
贝恩咨询曾给出一个冰冷的测算:若想让这波 AI 基建投资 “值回票价”,到 2030 年前,相关产业每年需创造 2 万亿美元营收。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相当于苹果、亚马逊、谷歌、微软、Meta、英伟达六大科技巨头 2024 年的营收总和。可现实是,如今真正实现盈利的 AI 企业,又有几家?
剧情二:“互相付钱” 的游戏,谁在真正赚钱?
如果说 “军备竞赛” 是烧钱的狂欢,那 AI 行业的第二个剧情,便是一场 “你付我、我付你” 的自欺欺人游戏。OpenAI 今年高调宣布签下 1 万亿美元的合同,但真实营收却只有约 120 亿美元 —— 巨大的落差并未让行业冷静,反而催生出一套 “共赢” 套路:大家排排坐,打开钱包互相转账,从账面看,似乎每家企业都在赚钱。
英伟达向 OpenAI 投资 1000 亿美元用于建设 AI 基础设施,OpenAI 转头就用这笔钱采购英伟达的芯片;马斯克的 xAI 从英伟达拿到资金后,同样将大部分预算投入到英伟达处理器的采购中;OpenAI 不仅计划未来几年从 AMD 购买 60 亿瓦(6 gigawatts)的芯片,还以极低价格购入 AMD 股票 —— 资金在巨头间循环流动,却始终未流向真正的市场需求端。

更严峻的现实是,仅靠订阅费,AI 企业想要收支平衡几乎是天方夜谭。据测算,若要覆盖现有成本,愿意付费使用 AI 的用户规模,需达到全球订阅软件市场的 5 倍以上。但当下,用户的付费意愿早已饱和,靠 “token 补贴” 吸引用户的内卷模式也走到了尽头,增长瓶颈清晰可见。
当盈利之路走不通时,行业开始将目光投向 “流量玩法”—— 这一幕让人瞬间联想到币圈的兴衰:当年 DeFi summer 热钱退潮前,最后的救命稻草是 “社区和社交”;Web3 实用性崩塌后,又转向 “元宇宙” 营销。如今 AI 行业似乎正在复刻这条路:OpenAI 推出 AI 版 TikTok “sora”,Meta 上线社交产品 “Vibes”,试图用 “万物皆流量、万物皆广告” 的逻辑破局,可这真的能成为拯救行业的 “大招” 吗?
代际泡沫的轮回:25 年后的今天,我们在重复什么?
某期播客中,Will 老师提出过一个耐人寻味的 “暴论”:代际泡沫的轮回周期约为 25 年。若以 2025 年倒推 25 年,恰好是 2000 年 —— 那一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无数曾被捧为 “未来之星” 的企业一夜崩塌。当然,如今的 AI 行业从业者绝不会承认自己在重蹈覆辙,甚至将 “AI 与互联网泡沫对比” 视为 “愚蠢的言论”。但现实是,当下大部分玩家都抱着 “宁可错杀、不可漏网” 的心态,生怕错过所谓 “世纪一遇的机会”,这种集体性的狂热,与 2000 年互联网泡沫前夕的市场情绪,何其相似?
当数字人分身成为 “遮羞布”,当互相转账撑起 “虚假繁荣”,当流量玩法被当作 “最后稻草”,AI 行业的叙事早已偏离技术创新的本质,陷入了资本编织的幻象之中。或许,只有当泡沫真正破裂的那天,我们才能看清:这场狂潮究竟创造了真实的价值,还是只是又一场 “熟悉的配方” 下的资本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