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狂欢下的冷思考:“牛马” 为何仍未被解放?

收录于 前沿科技 持续更新中
在客户公司驻场服务的这段时间,一个现象让我印象深刻:管理层鲜少触碰 AI 工具,对其应用逻辑更是知之甚少;而执行层,尤其是文案、设计、短视频剪辑等岗位的 “牛马们”,
在客户公司驻场服务的这段时间,一个现象让我印象深刻:管理层鲜少触碰 AI 工具,对其应用逻辑更是知之甚少;而执行层,尤其是文案、设计、短视频剪辑等岗位的 “牛马们”,却早已将 AI 融入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这种鲜明的反差,恰好印证了两组数据的真实性 —— 谷歌报告显示 90% 的软件工程师已在工作中使用 AI,OpenAI 的数据则指出近 40% 的工作对话与写作辅助相关。
自 AI 爆发以来,它以惊人的速度渗透进执行层的工作场景,从代码生成到文案撰写,从设计初稿到视频剪辑,几乎无处不在。可一个悖论也随之而来:当 AI 这把 “利器” 宣称要解放生产力时,手握它的 “牛马” 们不仅没变得轻松,反而愈发忙碌。微软的研究更是给出了一组矛盾的数字:AI 对翻译、销售等职业的覆盖率和成功率已超 80%,可职场人的幸福感却并未随之飙升。
表面上看,这是 AI 在不同层级的应用差异;但深挖本质便会发现,AI 从来不是中性工具 —— 它像一面放大镜,将职场固有的结构矛盾无限放大。效率提升的红利,没有流向执行者的阶层升迁,反而通过更精细的任务分派、更严苛的节奏要求,让 “牛马” 的岗位命运被牢牢锁定。



效率红利的 “劫富济贫”:谁在吞噬 AI 创造的价值?

“如何让‘牛马’更卷?” 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已藏在日常工作场景里。以前写代码,一天几十行已是常态;如今有了 AI 辅助,老板的期望值立刻水涨船高,一天 100 行成了新基准。谷歌 CEO 桑达尔・皮查伊曾自豪地宣布,AI 让自家工程团队开发效率提升 10%,可这 10% 的提升,从未转化为员工提前下班的福利 —— 在管理层眼中,它只意味着 “同样时间里,你该多产出 10% 的代码、文案或设计稿”。
这种现实,恰恰契合了人性的底层逻辑:AI 创造的效率红利,最终流向的是资本与企业,而非具体执行的个人。如果把 AI 比作一台动力更强的水泵,基层员工就是那口被抽得更猛的水井 —— 出水量增加了,井本身的境遇却丝毫未变,甚至因过度透支而更显疲态。
更讽刺的是,员工对这台 “水泵” 还不敢完全信任。谷歌报告显示,仅 20% 的工程师对 AI 生成的代码 “非常信任”,46% 的人只是 “有点信任”;OpenAI 的用户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用 AI 查资料、找思路时体验极佳,可一旦让它执行复杂任务,失望往往接踵而至。
于是,基层员工的工作状态彻底变了 —— 成了 “人肉质检员” 与 “AI 加速器” 的合体。正如谷歌的 Ryan J. Salva 所言,当前 AI 水平大概在 3 到 4 分(满分 5 分),能帮忙排错,却离不开人工审核和 “多重安全网”。这意味着,AI 帮你写完代码后,你不仅没省事,反而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审查海量产出,生怕一个隐蔽的 bug 引发线上事故。
以前亲手造轮子,每一行代码都了然于胸;现在流水线喷涌而出无数半成品轮子,你得逐行筛选、调试、修改。工作量真的减少了吗?恐怕未必。但工作节奏和神经紧绷程度,绝对是几何级数上升。这是一种典型的 “隐性剥削”:劳动强度从体力转向脑力,焦虑感从 “干不完” 转向 “怕出错”,本质上,你被卷进了一场更精致、更耗神的内耗。


技能分化与权力转移:AI 正在拉大职场认知鸿沟

如果说 “隐性剥削” 是 AI 带来的表层冲击,那么技能分化与权力转移,则是更痛苦且必须面对的深层危机。微软研究 20 万条 AI 对话时发现了一个关键区别:高学历、高段位的专业人士,把 AI 当 “顾问”—— 他们提出精准具体的问题,寻求策略、框架和高级灵感;而很多基层员工,习惯把 AI 当 “代笔”,输入 “帮我写份报告” 这种模糊指令,得到的只能是平庸、需大改的 “垃圾稿”。
这种差距,根源不在于工具使用熟练度,而在于认知层次和提问能力的天壤之别。管理层长期从事战略思考、框架规划,这些能力暂时难以被 AI 替代(Salva 也承认软件开发的关键环节无法自动化),所以能轻松驾驭 AI;而执行层如果只会用 AI 打杂代劳,久而久之,基础执行能力会退化,高阶思考能力又无法建立,最终被困在 “工具人” 陷阱里,技能变得愈发单一。
于是,可怕的 “认知鸿沟” 逐渐形成:管理层因掌控战略,依然手握权力;执行层尽管工具玩得溜,却因可替代性强而话语权下降。你用了 AI,速度变快了,但也变得更 “便宜” 了 —— 企业每月花几十美元订阅 AI 工具,相比月薪数万的员工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更扎心的是,微软研究显示,AI 对职业的影响,与该职业平均工资高低关联极弱。也就是说,AI 正在系统性、无差别地提升各行各业的效率,但效率带来的利润,从未反馈到员工的薪资单上。当现有的职场结构和绩效考评方式,遇上以 “提升效率” 为名的 AI,很容易异化成一台更高效的 “牛马生产器”—— 工具在进化,生产关系却停滞不前,最终导致 “AI 在手,牛马们跑得更快,身上的犁具也更沉”。


企业的 AI 困局:决策层与工具层的割裂比想象中更危险

有报告指出,高收入、高学历人群更善于利用 AI,并能从中获取更大价值。但在现实中,尤其是中国企业里,大量管理层成了 “AI 盲区”—— 他们热衷于在战略会上谈论 AI 的宏大叙事,却连最基础的 AI 工具都未曾亲手操作过。
这个 “BUG” 的危害远超想象:制定工作流程和考核标准的人,根本不了解执行工具的实际能力与局限。他们可能误以为 AI 是万能的,下达不切实际的任务指标;也可能低估 AI 的潜力,无法为团队整合出真正高效的 “人机协作” 模式。决策层与工具层的割裂,比员工不会用 AI 更危险 —— 它会让企业的 AI 投资事倍功半,甚至加剧内部矛盾。
反观谷歌,其内部 “绝大多数团队” 已将 AI 嵌入从编写文档到代码编辑器的所有环节。这给企业敲响了警钟:必须强制管理层下沉学习,让他们像当年学 PPT、Excel 一样亲手使用 AI。否则,只会重蹈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失败的覆辙 —— 钱花了,系统建了,思维没变,最终一地鸡毛。



破局之路:短期拼 AI 熟练度,长期靠人机协作重构

AI 对职场的冲击已不可逆,破局之路需分短期与长期两步走。
从短期(未来 1-3 年)来看,趋势已非常清晰:AI 对执行层,尤其是脑力劳动者的渗透会更深。微软的数据已给各类职业贴上 “AI 适用性” 标签,翻译、销售、编程等岗位的 AI 覆盖率和成功率已很高。因此,“AI 熟练度” 将迅速成为简历上的硬通货,成为入职的基本门槛。而那些暂时无法被自动化的体力岗位(如洗碗工、护理员),反而获得了短暂的 “安全期”。但脑力劳动的竞争会空前激烈 ——AI 拉平了初级任务的能力差距,能脱颖而出的,必然是那些会用 AI 提效、且具备高阶思考能力的人。
从长期(5 年或更远)来看,企业将面临关键十字路口:如果继续简单粗暴地 “压榨式” 应用 AI,只靠 AI 给员工堆任务,不重构组织架构,很可能引发大规模 “牛马” 倦怠潮,最终损害企业的创新根基和稳定运营。
聪明的企业,从现在起就该思考如何建立真正的人机协作流程 —— 不是让 AI 完全外包任务,而是让它扮演灵感激发器和超级辅助的角色。比如,用 AI 进行头脑风暴、生成初步方案、处理海量信息,让人工专注于核心的战略判断、情感沟通、创意整合和最终决策。
与此同时,企业的考核指标必须改变:不能只盯着效率提升百分比,更要量化 AI 对员工工作幸福感、创造性和职业成长的影响。是让员工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做更有价值的事,还是让他们在 AI 驱动下更忙、更焦虑?答案将决定企业能否在 AI 浪潮中走得长远。


个体如何不做 “牛马”:从 “代劳思维” 转向 “提问式协作”

AI 既可敬又危险 —— 它不会像科幻片里那样直接取代人类,而是以更精妙、更隐蔽的方式影响我们:让我们在追求效率的狂奔中,越来越深地绑定在算法驱动的工具链上,却逐渐忘记工作的初衷 —— 是为了创造、解决问题、实现价值,而非更快地产出代码、文案和 PPT。当我们的注意力全被 “审核 AI 产出”“追赶 AI 提速后的 Deadline” 占据时,便已丧失了思考 “为何而工作” 的宝贵空间。
那么,个体该如何避免沦为更高效、更疲惫的 “牛马”?核心在于从 “代劳思维” 转向 “提问式协作”—— 这正是 OpenAI 报告中高学历、高收入者善用 AI 的秘诀:不把 AI 当作替你干活的 “外包工”,而是视为能激发灵感、提供备选方案、快速头脑风暴的 “顾问”。
此时,核心竞争力会从 “掌握某种技能”,转向 “提出好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整合升华 AI 产出的能力”。我们要做工具的驾驭者,而非被工具定义的人。


结语:技术的命运,取决于使用技术的理念

技术从来不是决定命运的终极因素,如何使用技术的理念才是。那些只把 AI 视为成本削减工具、企图 “用更少的牛马拉更重的车” 的企业,最终会被 AI 的反噬力所伤 —— 员工流失、创新枯竭;而那些将 AI 与人才价值提升相结合,愿意投资管理层认知、精心设计人机协作模式的企业,才能真正驾驭这股浪潮,走向更智能、更人性化的未来。
这种改变的权利,首先掌握在企业决策者手中,但个体的选择同样重要。与其焦虑 “AI 会不会抢走我的饭碗”,不如扪心自问:“我是否甘心永远做系统末端,喂养和校验 AI 产出的‘喂饭人’?” 是满足于成为高效齿轮,还是立志成为驾驭机器的工程师?这个选择权,始终牢牢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推荐前沿科技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