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创板 “1+6” 改革落地满百天、资本市场持续加码硬科技支持的关键节点,国产 GPU 领域传来重磅消息。9 月 26 日晚间,被业内称为 “国产英伟达” 的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摩尔线程”)宣布,其科创板 IPO 申请已顺利通过上市委会议审议。从 6 月 30 日申请获受理,到 9 月 26 日过会,仅耗时 88 天的高效审核进程,不仅刷新了市场对科创板硬科技企业服务效率的认知,更被视作监管层强化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的鲜明信号。
硬科技底色:四年投入超 43 亿,布局多领域 GPU 产品
作为 2020 年成立的国产 GPU 明星企业,摩尔线程自诞生起就自带 “高起点” 标签 —— 公司核心高管团队多有英伟达任职履历,凭借这一技术基因,其迅速成长为国内少数能兼顾图形渲染与 AI 计算的 GPU 厂商,也因此被寄予 “国产英伟达” 的期待。成立四年间,摩尔线程在技术研发上持续 “砸钱”,累计研发投入已超 43 亿元,目前已实现五颗芯片量产,形成了覆盖多领域的产品矩阵。其中,AI 智算产品与图形加速产品可应用于大模型训练推理、数字孪生、消费电子、云计算等热门赛道;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还将触角延伸至汽车智能座舱领域,计划于 2026 年导入并量产 “长江” SoC 芯片,性能目标直接对标行业标杆高通骁龙 8295,试图在车载芯片这一高增长市场分一杯羹。
不过,尽管产品布局广泛,摩尔线程当前的市场渗透仍处于起步阶段。招股书显示,2024 年其 AI 智算产品、图形加速产品及智能 SoC 产品在国内对应细分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均不足 1%,未来拓展市场份额仍需突破重重挑战。

80 亿募资剑指技术攻坚,2027 年目标实现盈利
此次冲击科创板,摩尔线程将募资 80 亿元,全部投向核心技术研发与运营保障:其中,新一代自主可控 AI 训推一体芯片研发项目、新一代自主可控图形芯片研发项目、新一代自主可控 AISoC 芯片研发项目是三大核心方向,剩余资金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为长期研发与市场拓展提供支撑。从财务数据来看,摩尔线程目前仍处于 “投入期”,尚未实现盈利。2022 年至 2024 年及 2025 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 4608.83 万元、1.24 亿元、4.38 亿元、7.02 亿元,虽然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22-2024 年复合增长率达 208.44%),但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 18.40 亿元、-16.73 亿元、-14.92 亿元、-2.71 亿元,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累计未弥补亏损达 14.78 亿元。
对于持续亏损的问题,摩尔线程在回复交易所问询时解释,一方面,GPU 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领域,公司在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团队建设上投入巨大,期间费用高企,收入规模尚未能覆盖成本;另一方面,GPU 芯片研发周期长、迭代慢,新一代产品需在算力、能效等维度实现突破才能触发客户替换需求,而客户评估与采购决策存在滞后性,导致收入确认节奏慢于研发投入节奏。
尽管短期面临盈利压力,摩尔线程对未来发展仍有明确规划。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基于国内 GPU 市场的广阔空间、自身产品研发的迭代进度以及客户接洽与导入情况,预计最早可在 2027 年实现合并报表盈利,届时将有望迎来 “投入期” 向 “收获期” 的关键转折。
市场期待与行业机遇:科创板为硬科技注入信心
摩尔线程的快速过会,不仅是其自身硬科技实力的证明,更折射出科创板 “1+6” 改革后对技术驱动型企业的包容性提升。市场分析指出,在改革政策支持下,科创板对硬科技企业的审核更注重技术先进性与长期发展潜力,而非单纯以短期盈利为导向,这为处于研发攻坚期的半导体企业提供了更友好的上市环境。
资本市场对这只 “国产 GPU 第一股” 也抱有高度期待。近期,ST 华通、厦门国贸、万和电气、七匹狼、瑞丰新材、宏力达等多家上市公司纷纷主动披露与摩尔线程的持股关系,侧面反映出市场对其发展前景的认可。
从行业层面来看,中国银河证券分析认为,当前半导体领域需求周期向上,AI 成为核心增长引擎 —— 模拟芯片周期触底回升、数字芯片 AioT 需求爆发、功率半导体盈利改善,同时制造端稼动率回升、设备端业绩强劲、封测端先进封装表现亮眼,叠加 DeepSeek 等开源模型降低 AI 部署门槛,共同推动了 SoC 芯片等核心产品的需求增长。在这一行业机遇下,摩尔线程若能借助资本市场的支持加快技术攻坚与市场拓展,有望在国产 GPU 替代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 (ID:nbd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