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破折号、修辞格这些曾经服务于创作的表达工具沦为 “AI 标记”,三个核心问题愈发清晰:被口诛笔伐的 “AI 味儿” 究竟是什么?它真的是 AI 创作的本质特征吗?面对 AI 席卷表达场域的浪潮,人类该如何守护自己的表达主权?
一、“AI 味儿” 的迷思:被建构的技术标签
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讨论中,“AI 味儿” 早已形成一套模糊却统一的识别体系。我们以 “AI 感文章”“一眼 AI” 为关键词检索 142 条高赞笔记,经清洗编码后提炼的 215 条特征文本显示,三段式结构、机翻腔风格、过度修辞被公认为最典型的三大 “AI 标识”。

更核心的 “AI 感” 来自内容的空洞与重复。这类文本往往缺乏具体细节,如同 “面无表情的叙述者” 在念稿;分析问题时则惯用不同句式复述同一观点,看似论证充分,实则原地打转。有读者精准概括:“AI 味儿的文字像被过滤掉情感的白开水,看似安全无害,却毫无滋味。”
但吊诡的是,这些被大众诟病的 “AI 标记”,很多时候只是技术时代的认知偏见。当人们把破折号当作 “AI 罪证” 时,恰恰忽略了它本是人类作家用以补充说明、强化情感的重要工具;当对偶与引用被视为 “非人特征” 时,又忘记了这曾是中文写作的经典传统。
二、真实与幻象:AI 写作的科学画像
大众对 “AI 味儿” 的认知,究竟多大程度贴合 AI 创作的真实面貌?海外学界早已展开系统研究,而中文语境下的实验更揭开了诸多认知误区。
(一)数据里的差异:词汇与修辞的真相
PNAS 期刊的最新研究证实,AI 与人类写作的差异确实存在,但并非完全符合大众想象。AI 文本的核心特征是 “高阶词汇密集化”,部分晦涩词语的使用频次是人类的上百倍。以 GPT-4o 为例,其对 “Camaraderied(友情)”“Tapestry(织锦)” 等词汇的使用率高出人类 110 倍以上;Llama 3 70B 模型中,指令微调型 AI 更偏爱 “Unease(不安)”“Palpable(明显的)” 等高阶表达,而基础型 AI 则常用 “Bananas(香蕉)” 等生活词汇。


(二)共性与个性:模板化下的隐秘差异
AI 写作最突出的共性是 “开篇趋同” 与 “词汇空泛”。在 “藏锋与露锋” 主题写作中,7 个 AI 模型全部以 “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 开篇;词频统计显示,“智慧”“时代”“人生” 等宏大词汇反复出现,可适配任何命题作文。这种模板化源于 AI 的训练逻辑 —— 它倾向于选择训练语料中出现概率最高的表达,自然形成 “平均化” 风格。

(三)认知偏差的根源:从技术到文化
大众对 “AI 味儿” 的误判,本质是技术特征与文化认知的错位。破折号的 “背锅”,源于部分 AI 模型在早期训练中对补充说明句式的过度使用;而 “模板化” 印象的形成,则与 AI 提升写作下限的功能直接相关 —— 它能快速生成合格文本,却难出精品,这种 “平均化” 效应让大众形成了固化认知。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期刊偏好的 “稳妥文风” 为 AI 提供了海量语料,AI 生成的文本又反过来规约人类表达,形成 “平庸循环”。
三、人机共生:在拉扯中守护表达的 “人味儿”
当 AI 写作成为常态,人们的态度早已超越 “接受与否” 的二元对立,转向 “如何共处” 的现实思考。OpenAI 的研究显示,人类与 AI 的对话中 24% 聚焦写作,其中三分之二是 “修改文本” 而非 “原创生成”,这恰恰揭示了人机协作的真实图景。
(一)技术的馈赠:效率与灵感的双重赋能
对多数人而言,AI 是提升表达质量的 “脚手架”。51 岁的赵女士用 AI 打磨朋友圈文案,经五、六轮沟通修改后,荷花主题的分享收获满屏点赞,“朋友都以为我写作水平突飞猛进”;职场人借助 AI 生成邮件初稿,再调整语气适配不同沟通对象;学生用 AI 梳理写作框架,节省下的时间可专注于内容深化。超 85% 的受访者认为,AI 让自己的写作 “变得更好”,这种 “变好” 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灵感激发 ——AI 提供的多元角度,往往能打破人类的思维定式。
(二)隐忧与警惕:思维的 “算法禁锢” 风险
AI 的便利背后,是表达能力退化的隐忧。心理学研究生左右的感受颇具代表性:“AI 能提供平庸的科研想法,却会让人丧失深度思考的动力。” 学术编辑们则发现,依赖 AI 的学生能快速写出 “80 分作文”,却难有突破 90 分的佳作 ——AI 拉高了表达下限,却可能压低了上限。更值得警惕的是 “自我算法化” 倾向:当人们习惯了 AI 的模板化表达,便可能丧失个性化思考的能力,陷入 “被技术规训” 的困境。
(三)破局之道:在修改中坚守创作主权
应对 AI 的最佳方式,或许是把它当作 “可对话的合作者” 而非 “替代者”。54% 的受访者会与 AI 进行 3 轮以上沟通后再采纳内容,修改方向集中在 “还原真实信息”“贴合个人风格”“降低 AI 味”—— 这个反复推敲的过程,正是人类表达主权的体现。文学研究者在对比人机同题评论时发现,人类写作的独特价值在于 “不可量化的个体经验”:对时代语境的把握、地域经验的渗透、阅读时的情感共鸣,这些都是 AI 难以复制的 “人味儿”。

结语:握住自己的笔,写就独特的声
破折号的 “平反”,或许只是人机写作博弈的一个缩影。当技术的发展不断模糊机器与人类的表达边界,真正的核心命题从来不是 “如何区分 AI 与人类”,而是 “如何在技术中保持人的独特性”。AI 可以提供模板与词汇,却无法拥有人类的生命体验与情感深度;它能优化表达的形式,却不能替代思考的重量。在这个人机共生的时代,最好的表达状态,或许是像对待一位挑剔的编辑那样与 AI 对话:既善用其长,又坚守己心。那些与 AI 反复拉扯的修改痕迹,那些为了一个词、一句话反复斟酌的瞬间,正是人类表达最珍贵的 “指纹”。毕竟,决定文字温度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握着笔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