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2025 人形机器人热:从舞台炫技到商业落地
2025 年,人形机器人彻底告别 “春晚特供” 的标签,正式踏入商业化应用的快车道。行业采购大单的密集落地,成为最直接的信号:- 9 月,优必选宣布斩获 2.5 亿元采购合同,刷新行业单笔订单纪录;
- 此前,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等头部企业已先后拿下上亿元订单,验证了市场需求的真实性;
- 从 “看 demo(技术演示)” 到 “看量产(实际交付)”,行业焦点的转移,直接引爆了一场围绕人才的 “无声战争”。

第一章:抢人风暴:薪资暴涨 6 成,岗位空缺半年成常态
行业爆发式增长下,“缺人” 成为所有企业的共同痛点,人才争夺呈现出 “高薪挖、跨界抢、高校争” 三大特征。
1. 招聘数据:需求与求职双爆发,但匹配度不足
智联招聘报告显示,2025 年 1-5 月人形机器人领域招聘需求同比增长超 4 倍,求职人数同比增长 396%,看似供需两旺,实则存在明显断层:- 技术岗占比超 6 成(招聘职位数 62%、求职人数 71%),远超生产岗和销售岗,成为核心缺口;
- 高校培养 “重理论、轻实践”,应届生工程能力难以匹配企业需求;
- 跨界人才储备有限,具备实际项目经验的从业者少之又少。
2. 薪资现状:3 年经验涨薪 6 成,算法岗月薪破 10 万
行业人才稀缺直接推高薪资水平,猎头透露,2025 年上半年仅需 2-3 年对口经验,就能获得 60% 以上的薪资涨幅,部分岗位待遇突破行业天花板:- 宇树科技 “机器人控制算法专家” 岗位,本科学历 + 3-5 年经验,月薪 70K-100K;
- 优必选、智元机器人等企业,技术岗月薪普遍在 30K-100K,具身智能相关经验者 1-3 年即可达标;
- 即便如此,不少岗位开放 6 个月仍招不到合适的人,“加薪” 成为企业唯一选择。
3. 抢人手段:内推奖励 + 智驾挖人,渠道全面开花
为填补人才缺口,企业纷纷加码招聘手段:- 宇树科技推出内推奖励,社招最高奖 10000 元,校招最高奖 6000 元,特殊人才额外奖励;
- 智驾领域成为 “人才蓄水池”,因底层技术相通,百度 Apollo 被称为人形机器人行业 “黄埔军校”;
- 人形机器人行业薪资比智驾领域高 20%-30%,吸引大批智驾人才转型,但需适应 “硬件集成”“实体交互” 等新挑战。
第二章:企业分层抢人:大厂、中厂、初创各有算盘
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因资金、目标、资源差异,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人才策略,具体差异如下表所示:
| 企业类型 | 规模特征 | 核心目标 | 人才需求 | 薪资水平 | 面试流程 | 优势吸引点 |
|---|---|---|---|---|---|---|
| 初创企业 | 小规模团队 | 快速交付订单 | 1-3 年经验、跨界人才,低学历限制 | 比大中型企业低 10%-20% | 1-2 轮,流程快 | 管理扁平化、成长空间大 |
| 中型企业 | 300-1000 人 | 技术突破 + 市场扩张 | 核心人才(对标阿里 P7-P9),按场景建团队 | 中等水平,核心岗高薪 | 1 个月左右,猎头一对一 | 业务模块独立,晋升机会多 |
| 大厂 / 龙头 | 千人以上 | 长期布局 + 品牌沉淀 | 全链条人才,应届生(985/211 相关专业) | 高薪资 + 完善福利 | 3-4 个月,流程长 | 制度完善、职业安全感强、履历背书 |
此外,技术路线的差异也影响招聘方向:
- 硬件导向企业:聚焦机械结构、测试岗,招聘量大,覆盖多数企业;
- 软件导向企业:主攻具身大脑算法,研发成本高,仅龙头和大厂持续招聘。
第三章:喧嚣下的冷静:是蓝海机遇,还是高薪泡沫?
在 “抢人热” 的背后,行业内部分化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折射出对行业未来的思考。
1. 乐观派:估值未顶,蓝海仍在
持 “蓝海论” 的企业创始人认为,当前行业远未到泡沫阶段:- 估值对比:国内具身智能企业估值普遍低于美国同类企业,仍有上涨空间;
- 市场空间:物流、家政、康养等 “刚需” 场景尚未开发充分,未来潜力大;
- 人才培养:通过 “师徒传帮带” 培养年轻工程师,避开 “高薪抢经验者” 的成本陷阱,形成年轻化团队优势。
2. 理性派:刚需未现,需 5-10 年沉淀
高校研究者和部分从业者则强调 “冷静看待”:- 应用瓶颈:当前人形机器人仍集中在科研、表演场景,未切入物流、工业制造等刚需领域;
- 技术周期:显著进步需以 5-10 年为单位,短期内难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
- 方案优化:部分场景下,“轮式 / 履带设备” 比 “双腿人形机器人” 更稳定,无需盲目追求 “人形” 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