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AI基建狂潮下的供应链“卡脖子”危机

收录于 前沿科技 持续更新中
当美国万亿AI基建计划进入密集落地期,数据中心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个被掩盖许久的问题正逐步暴露在公众视野——支撑这场技术狂欢的电力基建,在关键环节上高度

当美国万亿AI基建计划进入密集落地期,数据中心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个被掩盖许久的问题正逐步暴露在公众视野——支撑这场技术狂欢的电力基建,在关键环节上高度依赖外国供应商。正如市场领先的供应链人工智能公司Exiger首席执行官Brandon Daniels所言:“AI的尽头是电力,而美国电力建设的命脉,正攥在海外企业手中。”无论是燃气电厂还是核电站的扩建,美国都面临着专业部件“本土造不出、大量靠进口”的尴尬困境。
Daniels的警告直指核心:“四大类高价值设备与商品的海外依赖,撞上美国电力建设的积压与短缺,正形成致命的供需矛盾。”这四大领域的“卡脖子”现状,成为制约AI基建推进的最大障碍。



四大核心领域:海外供应商垄断下的电力困局

燃气轮机:近半进口的“动力引擎”

全球重型公用事业级燃气轮机市场被三家巨头牢牢掌控——美国通用电气旗下的Vernova、德国西门子以及日本三菱重工。这三家企业几乎垄断了新型涡轮机的供应渠道,而美国本土市场近50%的燃气轮机需求依赖进口。Daniels强调,“这些涡轮机是支撑大规模AI数据中心电力供应的核心,没有它们,整个AI基建的电力底座将无从谈起。”


核电锻件:本土产能断层的“核芯短板”

美国核电产业已陷入“无件可产”的境地,大型一体式反应堆压力容器及配套硬件的本土生产能力早已断层。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佐治亚州的沃格特勒核电站——作为美国近二十年来首座新建核电站,其反应堆的压力容器和蒸汽发生器均由韩国斗山公司制造。这意味着,美国若想通过核电扩容来满足AI基建的电力需求,必须完全依赖海外核电设备制造商,供应链安全风险凸显。


大型变压器:电网传输的“海外主力军”

将发电厂电力输送至电网的大型变压器,是美国电力供应链中又一重度依赖海外的环节。据Daniels透露,超过80%的高压变压器来自韩国、德国、加拿大等国的供应商。作为电力传输的“关键枢纽”,变压器的短缺直接导致电力无法高效送达AI数据中心,即便发电厂建成,也难以实现“电力-算力”的有效转化。


钢材:成本与产能倒逼的“进口选择”

尽管美国及英国等盟友仍属钢铁生产大国,但AI基建项目的开发商为平衡成本与产能,往往倾向于进口钢材。这一选择背后,是美国本土钢铁产业在大规模、低成本供应上的能力不足,进一步加剧了供应链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关税与劳动力:双重压力下的挑战升级

海外依赖已然棘手,关税政策的调整更让局面雪上加霜。Daniels认为,进口商品关税上调并未推动本土产能快速替代,反而因AI基建项目“数年规划周期”的特性,导致成本提前飙升。即便部分盟国供应商享受关税豁免(如英国豁免美国50%钢铁关税),但设备与材料的庞大需求量仍使项目预算增加3%-6%。在数十亿美元的能源项目中,这一比例意味着数亿美元的额外支出。
“这还只是钢铁和铝材领域,”Daniels进一步强调,“涡轮机、反应堆容器、变压器等外国组件的供应积压与进口依赖,让风险成倍放大。关税与采购现实的叠加,使AI基建不仅是工程难题,更是供应链与贸易政策的双重挑战。”
除了供应链与成本问题,劳动力短缺成为另一重关键瓶颈。Daniels将其描述为“需要近乎战时状态的工业劳动力扩张”。当前美国建筑行业已呈衰退态势,焊工、机械师、电工等熟练工种严重不足。“我们没有足够的熟练劳动力支撑如此快速的基建扩张,”他直言,“未来五年若不能解决劳动力短缺,即便供应链问题缓解,AI基建项目也难以落地。”

推荐前沿科技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