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2 亿美金挖 1 人!AI 人才战争刷新 “天价纪录”
当足球巨星 C 罗巅峰年薪停留在 1.2 亿欧元时,AI 圈的人才价格已彻底失控。2024 年 7 月,Meta 甩出超 2 亿美元,从苹果挖走 AI 奇才庞若鸣,这一数字不仅是苹果 CEO 库克 2024 年 7460 万美元年薪的 3 倍,更直接刷新了全球高管转会的历史纪录。这并非孤例。2024 年的硅谷,一场以 “收购创始人” 为核心的 AI 人才围猎战正在疯狂上演:
- 3 月:估值 300 亿元的 Inflection AI 创始团队,整体 “打包” 加入微软;
- 6 月:亚马逊精准挖走 AI 初创公司 Adept 的核心技术组;
- 8 月:谷歌豪掷 27 亿美元(约 195.75 亿元),将 AI 聊天明星企业 Character.ai 的两位创始人、核心团队(20-30 人)及模型非独家许可 “一锅端”;
- 9 月:亚马逊再出手,从机器人 AI 公司 Covariant 挖走 3 位联合创始人 + 25% 员工。
深度拆解:谷歌 195 亿 “买人” 的三重算盘
为何谷歌愿意为 Character.ai 的创始团队支付近 200 亿?要知道,这一数字已超过 80% 的 A 股上市公司年营收。答案藏在创始人背景与谷歌的战略野心里。
1. 挖走的不是团队,是 “AI 基石级人才”
Character.ai 的两位创始人 Noam Shazeer 和 Daniel De Freitas,本就是谷歌 “自己人”:- Shazeer 是Transformer 架构联合发明人,而 Transformer 正是当今所有大语言模型(如 GPT、Claude)的技术基石;
- 二人还共同领导开发了谷歌的 LaMDA 模型,是谷歌 AI 核心技术的 “奠基人” 之一。
2. 一招削弱竞争对手,还能规避反垄断
谷歌的操作极其精准:没有直接收购 Character.ai 公司,而是以 “技术非独家许可 + 人才引进” 的形式合作。- 对 Character.ai:失去核心团队与技术主导权,直接从 “潜在威胁” 沦为 “技术供应商”;
- 对谷歌:既拿到了模型授权,又消除了一个在年轻用户中极受欢迎的竞争对手(Character.ai 曾靠虚拟角色聊天风靡欧美);
- 更关键的是:这种 “非收购” 模式能大幅降低反垄断审查风险,尽管目前已引起监管机构注意。
3. 行业缩影:巨头正在 “系统性收编” 创新力量
谷歌的操作并非个例。微软收购 Inflection AI 团队、亚马逊挖角 Adept,本质都是同一套逻辑:用资金优势,将已验证价值的初创公司创始人、核心技术组 “收编” 进自己的生态。这背后是 AI 行业的残酷现实:- 初创公司每月仅云服务成本就达数千万美元,根本无力与巨头比拼资金、数据规模;
- 巨头通过 “天价收购”,让创始人既能实现技术抱负(获得无限资金支持),又能拿到巨额财富(Shazeer 个人获利超 1 亿美元),几乎没有拒绝理由;
- 最终结果:独立的消费级 AI 巨头越来越难出现,创新被牢牢绑定在巨头体系内。

绝地反击:70 名员工接盘,从 “灭顶之灾” 到年入 3.6 亿
创始人被挖走,对任何公司都是致命打击。但 Character.ai 却上演了反转:约 70 名留守员工主动接盘,硬生生把公司从悬崖边拉了回来。
1. 关键抉择:放弃 “AGI 梦”,先活下来
接盘初期,团队内部爆发激烈争论:- 选项 1:继续投入前沿模型训练,维持技术独特性;
- 选项 2:放弃自研模型,改用开源方案,专注消费端产品。
2. 商业化破局:靠订阅 + 广告年入 3.6 亿
方向确定后,团队把所有精力放在 “赚钱” 上:- 推出核心订阅服务:每月 9.99 美元,提供语音通话等高级功能,精准抓住用户付费需求;
- 拓展新场景:2025 年 7 月上线社交信息流,支持 AI 视频分享与协作创作,吸引年轻用户留存;
- 接入品牌广告:与 Yelp(点评平台)、Webtoon(漫画平台)合作,打开多元收入渠道。
3. 能活下来的关键:谷歌 “留下” 的缓冲垫
这场反击能成功,离不开两个关键支撑:- 资金缓冲:谷歌为模型非独家许可支付的巨额费用,为公司提供了运营资金,避免 “断粮”;
- 期权激励:谷歌交易中明确,员工未归属的股票期权仍以每股 88 美元归属至 2026 年 7 月,既稳定了军心,又给了员工明确的利益目标。
终局难改:年入 3.6 亿仍要 “卖身”,初创公司的宿命?
尽管实现了业绩新高,但 Character.ai 的核心困境从未消失,如今它站在了 “出售” 或 “融资续命” 的十字路口。
1. 三大压力压垮 “重生希望”
- 成本魔咒难破:即便改用开源模型,每月运营成本仍高达数百万美元,长期盈利压力巨大;
- 监管利剑高悬:公司正面临两起诉讼(指控向未成年人提供有害内容),得克萨斯州总检察长已展开调查,加州还在推进 AI 伴侣机器人规范法案,一旦处罚落地,可能直接影响产品形态;
- 竞争步步紧逼:Meta 等巨头推出类似服务,Chai、Janitor AI 等竞品还靠 “更少内容限制” 抢走部分用户,生存空间被持续挤压。
2. 两条路可选,但都难逃 “巨头阴影”
目前公司高管已与潜在买家、投行接触,未来只有两种可能:- 卖身巨头:吸引想补强 AI 娱乐业务的科技公司,买家将获得其 2000 万月活用户与应用产品,Character.ai 彻底沦为巨头生态的 “螺丝钉”;
- 融资续命:以超 10 亿美元估值筹集数亿美元,用资金换时间改进产品、应对监管,但最终仍可能因竞争力不足,再次面临被收购的命运。
行业反思:天价挖人背后,AI 创新正在失去 “多样性”
Character.ai 的故事,本质是整个 AI 行业的缩影。当巨头用数十亿美金 “收编” 顶尖人才与初创公司,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人才价格的失控,更是创新生态的失衡:
- 对初创公司:要么被收购,要么在成本与竞争中消亡,独立成长为巨头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 对行业:创新被局限在巨头的战略框架内,那些不赚钱但有长期价值的探索(如通用 AI),可能因缺乏资金支持而停滞;
- 对用户:未来的 AI 产品或许会越来越 “标准化”,而像 Character.ai 早期那样充满个性的创新,可能会越来越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