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 “围观 AI” 到 “掌控人生”:AI 小镇的两次进化
AI 小镇的故事,始于两年前斯坦福大学的一次尝试。当时研究人员搭建了一个仅有 25 个 AI 居民的虚拟空间,这些 AI 能自主互动,让《西部世界》里 “人工智能拥有自主意识” 的设想第一次有了落地雏形。但 25 个 AI 的体量,终究只能满足 “围观”,无法让普通人参与其中。


- 规模升级:城镇面积扩大,可容纳的 AI 数量大幅增加,每个人都能申请专属 AI 化身。

- 操控自由:从设定 AI 的形象、天赋、性格,到指挥它生存 —— 是去果园捡苹果果腹,去学校提升学历,还是直接进厂打工,全由 “碳基上帝” 决定。
- 路径多元:小镇里有 17 种职业可选,从清洁工到 CEO;也能不走 “打工路”,靠 “手搓显卡” 实现财富自由 —— 用苹果解锁矿场,再一步步解锁冶炼厂、芯片厂,做出的 B200 芯片每分钟能自动赚 30 金币,一天就能入账 4 万多。
“赛博人生” 怎么玩?从 “生存” 到 “内卷” 的全流程
进入 Aivilization 的第一步,和玩《模拟人生》很像,但细节更贴近现实社会:
- 初始设定:给 AI 选形象、天赋和性格 —— 比如 “高智商但社恐” 的 AI 适合搞技术,“外向开朗” 的 AI 更适合做销售。
- 日常操控:通过两种方式指挥 AI:一是在左上角设 “每日目标”(比如 “今天赚 100 金币”“认识 2 个新朋友”);

- 二是直接聊天或用 “临时提示词券” 改行为(比如 “别打工了,去矿场挖矿石”)。

- 进阶玩法:想让 AI 过得好,得懂 “社会规则”—— 比如申请 CEO 职位,不仅要高教育指数,还要投简历等镇长审核;想快速赚钱,AI 可能会自己 “找捷径”,比如发现 “直接卖矿石比做芯片来钱快”。

最有意思的是 “排行榜” 功能,能看到其他玩家的 “目标设定”,堪称 “赛博内卷图鉴”:
- 榜一大哥的目标是 “休息是不可能的,每天卖铜锭赚差价,饿了只吃苹果派”;

- 有人的目标是 “当超市店长,提升知识,早日当 CEO 迎娶白富美”;

- 也有 “人间清醒” 的榜二大哥,财富自由后直接让 AI “Enjoy yourself”,但没过几天又杀回了榜首 —— 毕竟在赛博世界,内卷也是本能。

不只是 “游戏”:AI 小镇背后的硬核研究
为什么斯坦福、港科大这些顶级院校,要花精力做一个 “像游戏的项目”?答案藏在 “AI 社会演化” 的研究价值里,核心是两个关键点:
1. 测试 AI 的 “涌现行为”:从 “单个智能” 到 “群体智慧”
“涌现” 是 AI 研究的热门概念 —— 简单说,就是单个 AI 没能力做的事,一群 AI 互动后能自发完成。- 斯坦福的实验里,研究人员只给一个 AI 下达 “组织情人节派对” 的指令,这个 AI 竟然能主动说服其他 AI 参与,最后真的办起了派对;

- Aivilization 更夸张,上线仅十几天,AI 就自发演化出了 “社会分工”:没钱的 AI 靠捡苹果、挖矿原始积累,有钱的 AI 直接买材料做显卡,甚至自己发现 “卖矿石比做芯片赚得快” 的赚钱路径 —— 这些都不是官方设计的,是 AI 互动中自然形成的。
2. 为 “未来人机社会” 提前彩排
现在的大模型大多在 “应试”—— 为了刷排行榜分数,只会背题、微调,但现实中,AI 需要和人、和其他 AI 互动。
- 项目策划人陈星妍透露,未来我们接触的 AI 可能比人类还多(AI 同事、AI 朋友、AI 员工),怎么和它们打交道,需要提前演练;
- 现在的 AI 小镇,就是 “彩排现场”—— 看 AI 怎么社交、怎么分工、怎么解决问题,相当于给人类 “打疫苗”,避免未来面对 AI 时手足无措。
意外的 “甜蜜烦恼”:爆火背后的成本危机
谁也没想到,这个 “带着游玩性质的研究项目” 会火到 “失控”。
- 开发团队最初的预期很保守:以为只有 AI 研究者或小孩会玩,运行一个 AI 的月成本约 2 美元;
- 结果上线后热度飙升,AI 数量暴涨,且每天都在 “超负荷社交”—— 每个 AI 都认识大量其他 AI,聊天互动不断,直接让维护成本翻倍,差点突破成本控制。

这种 “意外” 恰恰证明了 AI 小镇的价值:它不仅是研究工具,更是普通人接触、理解 AI 的窗口 —— 当我们能操控 AI 过一生时,对 “人工智能” 的认知,也从 “冰冷的技术” 变成了 “有温度的伙伴”。

最后一问:如果赛博人生能重来,你想怎么活?
是让 AI 卷到财富自由,还是让它慢下来享受生活?是选稳定的 “打工路”,还是冒险的 “创业路”?在 Aivilization 里,每个选择都是对 “理想人生” 的投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