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亿算力订单背后:OpenAI 的 “融资魔术”
2025 年至今,OpenAI 的算力采购清单堪称 “豪华”:从英伟达的 AI 基础设施,到甲骨文的云计算服务,再到 AMD 的定制芯片,总规模相当于 20 座核电站的能源消耗。但矛盾的是,其年营收仅 120 亿美元,连订单总额的零头都不到。

- 厂商先向 OpenAI 投资,比如英伟达承诺最多 1000 亿美元,AMD 出让 10% 股权;
- OpenAI 再用这笔钱,回头采购这些厂商的芯片或服务;
- 各方拿着与 OpenAI 的合作协议,向银行、主权基金等第三方资本融资,进一步扩大产能。
二、拆解核心交易:从 “三角关系” 到 “股份换订单”
OpenAI 的算力帝国,由几笔关键交易支撑。这些交易看似是正常的商业合作,实则暗藏杠杆,放大了整个系统的风险与机遇。
1. 英伟达、甲骨文、OpenAI:稳固的 “铁三角”

- 英伟达:既是 OpenAI 的算力供应商,也是投资者。它承诺向 OpenAI 投资 1000 亿美元,而这笔钱最终会回流到自己口袋 ——OpenAI 用这笔钱购买英伟达 GPU;
- 甲骨文:承担数据中心建设,包括算力基础设施与电力,OpenAI 是主要租用方,协议规模约 3000 亿美元;
- OpenAI:用英伟达的投资支付甲骨文的租金,甲骨文再用租金向英伟达采购芯片,完成资金闭环。

对单独一方而言,这笔交易无可厚非:英伟达扩大了芯片销量,甲骨文获得长期租户,OpenAI 拿到了急需的算力。但三者绑定后,风险与收益被同步放大 ——AI 需求爆发,三方共赢;需求不及预期,三方将共同承压。
2. AMD 的 “豪赌”:用 10% 股权换 6 吉瓦订单
如果说 “铁三角” 是稳健的循环,AMD 与 OpenAI 的合作则是一场冒险。2025 年,双方达成协议:OpenAI 未来部署 6 吉瓦 AMD 芯片,AMD 则向其授予最多 1.6 亿认证股权,占公司总股本的 10%,股权随算力部署进度解锁。
- 对 OpenAI:摆脱了对英伟达的依赖,获得了更多算力选择,且无需立即支付巨额现金;
- 对 AMD:从 “第二梯队芯片商” 跃升为 AI 基础设施核心玩家,股价两天内暴涨 40%,但代价是股权大幅稀释;

- 潜在风险:若 OpenAI 后续无力履行订单,AMD 不仅会失去大客户,10% 的股权也将成为 “沉没成本”。更棘手的是,其他 AI 公司(如 xAI、Anthropic)可能会效仿,要求 AMD 出让更多股权换订单。
三、市场情绪:订单比利润重要,预期比现实值钱
OpenAI 的交易引发了连锁反应,市场对 AI 产业链的判断标准被彻底改写:“只要有订单,其他都不重要”。
1. 股价与业绩的 “背离”
最典型的案例是甲骨文。2025 年 9 月,与 OpenAI 的 3000 亿美元合作消息一出,甲骨文股价单日暴涨 39%,即便当天发布的财报显示营收、利润均不达预期,市场仍将这份 “纸面合同” 视为未来增长的信号。
但热潮并未持续。九月下旬起,甲骨文股价开始回调 —— 内部文件显示,其云业务每 1 美元销售额的毛利仅 14 美分,远低于分析师预期。这暴露了一个问题:为了抢占 AI 赛道,企业不得不牺牲短期利润,先 “把脚迈进来”。
2. AMD 的 “压空行情”:情绪驱动的股价狂欢
AMD 的股价暴涨,更多是市场情绪的宣泄。在此之前,市场对 AMD 的做空情绪强烈,认为其无法撼动英伟达的垄断地位。而 OpenAI 的 6 吉瓦订单,直接 “打死” 了空头,推动股价短期飙升。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并非市场对 AMD 长期价值的认可。Esoterica Capital 联合创始人 Yang Ren 指出:“市场现在还没完全相信,AMD 能踏踏实实把 6 吉瓦订单的钱挣到。股价上涨,更多是短期情绪驱动的‘压空行情’。”
四、第三方资本:循环转动的 “隐形推手”
如果说 OpenAI 与厂商的合作是 “内核”,那么第三方资本就是让循环真正 “转起来” 的关键。这些资本包括银行、私人信贷、主权基金,它们的逻辑很简单:相信 AI 的未来,愿意为 “订单” 买单。
1. 英伟达的 “现金优势” 与其他厂商的 “融资依赖”
在整个产业链中,只有英伟达有足够的现金储备,能直接投资 OpenAI 等企业。而甲骨文、AMD 等公司,必须依赖第三方资本:- 它们拿着与 OpenAI 的合作协议,向银行证明 “有稳定的未来收入”;
- 银行基于这份协议放贷,让它们有资金建设数据中心、生产芯片;
- 建成后,OpenAI 租用服务,厂商用租金偿还贷款,同时再向英伟达采购芯片,持续循环。
2. 意向书也能 “空手套白狼”
更激进的是,部分合作甚至只是 “意向书”(Letter of Intent),没有法律约束,也没有现金流。但这并不影响融资:- OpenAI 对银行说:“只要拿到贷款,我就能立刻租用甲骨文的数据中心”;
- 甲骨文对银行说:“只要建好数据中心,OpenAI 就会来入住”;
- 双方仅凭一张意向书,就能从第三方资本手中拿到真金白银。
五、终极拷问:是泡沫还是浪潮?
判断 AI 资本循环是否为泡沫,核心要看两个指标:需求是否真实,价值是否可持续。
1. 当下:需求仍在高速增长
从数据来看,AI 的需求侧仍在加速:- 谷歌 2024 年 4 月每月处理约 9.7 万亿 tokens,到 2025 年 10 月已增至 1300 万亿,模型调用量呈指数级增长;
- 供给端紧张,英伟达 Blackwell 芯片价格持续上涨,上一代芯片也被推高,算力资源供不应求。
2. 未来:取决于 “付费转化”
泡沫与否的关键,在于 AI 能否从 “需求增长” 转化为 “持续盈利”。Esoterica Capital CEO 刘沁东认为:“AI 现在承担了历史责任 —— 全球经济需要新的增长引擎,而 AI 是目前最可信的选项。”但这种信任并非无限。2026 年起,投资人将更关注两个指标:
- 云端大厂的资本开支是否合理,是否有对应的收入回报;
- AI 公司的付费用户比例,能否从 “免费体验” 转向 “付费留存”。
六、结论:现在是浪潮开端,而非泡沫顶点
OpenAI 的资本循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泡沫”。它更像是一场 “带着杠杆的冒险”—— 用当下的资本投入,赌未来的 AI 革命。目前来看,AI 需求仍在爆发期,第三方资本的信心尚未动摇,产业链各方仍在加码。但需要警惕的是,杠杆放大了风险:一旦需求增速放缓,或企业盈利不及预期,循环中的任何一环断裂,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或许正如业内人士所言:“我们还处在 AI 浪潮的开端,现在谈泡沫还太早。但每个参与者都要清楚,这场狂欢的终点,永远是‘真实的价值创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硅谷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