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资源枯竭城市现状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资源枯竭城市的分布并非局限于某一区域,而是星罗棋布,其中北方地区尤为显著。我们将目光聚焦在华北与西北,这里共有 21 座资源枯竭城市,宛如时代发展浪潮下的特殊样本,其面临的困境与寻求的出路,深刻反映着经济转型的复杂与艰难 。这 21 座城市中,煤炭枯竭型城市占据 16 席,有色金属枯竭型有 3 座,石油枯竭型则为 2 座,煤炭在资源构成中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这种资源类型的分布,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些城市发展的底色与走向。
煤海沉浮,两极命运
煤炭枯竭城市占比与分布
在这 21 座资源枯竭城市里,煤炭枯竭型城市的数量占据了绝大多数,高达 16 座,占比约 76%。这一显著的占比深刻反映出煤炭资源在北方地区城市发展历程中的关键地位。当我们从宏观视角审视全国煤炭资源的构造带时,一幅独特的煤炭资源版图便清晰呈现。东西走向的天山 - 阴山、昆仑山 - 秦岭 - 大别山,以及南北走向的贺兰山 - 龙门山、大兴安岭 - 太行山 - 雪峰山,这四大构造带宛如大自然的巨手,将全国煤炭巧妙地划分为 “九大分区” 。

黄河几字弯煤带城市
塞上双子煤城 —— 石嘴山与乌海
石嘴山与乌海,这两座位于黄河几字弯煤带的城市,虽分属宁夏和内蒙古,却因紧密相连的煤炭资源而成为命运共同体。
它们均为下辖只有三个区县的 “袖珍” 地级市,是典型的因矿而生的工业城市 。石嘴山,被誉为宁夏工业的 “摇篮”,自 1956 年起,便肩负起为国家贡献煤炭资源的重任,累计生产原煤超过 5 亿吨。在过去的六十多年间,高强度的煤炭开采为国家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但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沉重的生态代价。本就处于半沙漠化边缘的生态环境,在长期的煤炭开采下不堪重负,濒临崩溃。仅惠农区就出现了 43 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陷区,污水肆意横流,140 多条地裂缝如伤痕般撕裂大地。两万多户矿区居民无奈地生活在地表沉陷超过 24 米的危险区域,相当于地面向下塌陷了八层楼的深度,居住环境岌岌可危 。
然而,石嘴山并未在困境中沉沦,而是积极探寻新的发展路径。凭借在精细化工领域积累的深厚底蕴,利用本地丰富且廉价的电石、石灰石资源,成功生产出占据全世界 85% 市场份额的氰胺,在全球精细化工市场中占据了重要一席之地。同时,石嘴山充分发挥自身作为全国有名的富硒农业产区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出的牛奶、枸杞、牛羊肉、葡萄酒等农产品品质上乘,不仅满足了本地市场需求,还远销全国各地,为城市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点,总体上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 。
与石嘴山相比,乌海在煤炭资源的利用和产业转型方面展现出了更为长远的眼光和积极的行动。尽管同样面临煤炭资源枯竭的压力,但乌海目前的煤炭储量依然较为可观,去年的煤炭产量达到了五千万吨。更为关键的是,乌海积极推动煤炭资源的就地转化,将超过九成的煤炭输送至本地庞大的煤化工基地和火电厂,通过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将煤炭转化为一百多种精细化工产品。其中,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 BDO(1,4 - 丁二醇)是乌海煤化工产业的明星产品 。

黑乎乎的煤块里,可以提炼出BDO
别小看这小小的 BDO,它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却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人们日常穿着的内衣内裤,到超市购物时使用的环保塑料袋,再到满大街飞驰的电动汽车,都离不开 BDO 的身影。按照乌海的产业发展规划,再过两年,其 BDO 产能有望跃居全球第一。围绕 BDO 构建的下游产业链,包括氨纶、锂电池溶剂、医药中间体、可降解材料和工程材料等四大产业,将有力推动乌海煤化工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大关,助力乌海顺利实现从传统煤炭产业向新材料产业的华丽转身,成功踏上新兴产业发展的快车道 。
山西煤炭城市困境
山西,这片古老的土地,堪称是煤炭资源的富集之地,可谓是字面意义上的 “浑身是煤”。其以仅占地球陆地面积九百五十分之一的土地,却产出了全世界将近七分之一的煤炭,煤炭资源的丰富程度令人惊叹。孝义、霍州作为官方认定的资源枯竭代表城市,只是山西众多煤炭城市的缩影,实际上山西的 “煤城” 远不止于此 。山西全省十一个市,无一不在大规模开采煤炭,其中有 7 个市的煤炭产量超过 1 亿吨,朔州更是凭借超过 2 亿吨的年产量,成为山西当之无愧的产煤第一大市。就连通常被认为主要承担消费职能的省会太原,每年的煤炭产量也能达到半亿吨,这一产量甚至与甘肃这样的采矿大省不相上下,足见山西煤炭产业的规模和影响力 。
以朔州为例,这座山西的产煤大市,去年规模以上工业营收达到 1500 亿,其中煤炭产业的营收就占据了 1000 多亿,占据了主导地位。再加上依靠煤炭发电带来的 260 亿营收,实际上朔州九成的工业都与煤炭紧密相关。吕梁、晋中、晋城等其他煤城的情况也大致相同,煤炭及相关工业的营收占比均超过半数。这种高度依赖煤炭产业的经济结构,不仅使得山西经济在煤炭市场波动中面临巨大风险,也严重制约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空间 。
按照当前每年持续开采 14 亿吨煤炭的速度计算,短短 35 年后,山西现有的 494 亿吨可采煤炭储量就将被开采殆尽。煤炭资源一旦枯竭,山西经济将面临何种困境?东北众多煤炭枯竭城市的现状已经给出了答案。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山西早在十五年前就开始了艰难的 “脱煤” 转型之路,全省被整体划进了 “资源型经济转型区”,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全省为单位进行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省份 。
然而,转型之路充满了荆棘与挑战。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中国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对能源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煤炭作为主要能源之一,其需求量持续攀升。在这种大背景下,山西不仅不能减少煤炭产量,反而需要加大开采力度,以满足全国对煤炭的迫切需求。煤炭产量从最初的 3.6 亿吨一路飙升至 13.6 亿吨,山西对煤炭产业的依赖程度也随之越来越深,产业转型的步伐愈发艰难 。
“一煤独大” 的产业结构不仅阻碍了山西的产业转型进程,还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和社会问题。在生态方面,煤炭开采导致土地荒漠化、地表塌陷、废水废渣排放等问题日益严重,本就匮乏的水资源更是雪上加霜。煤炭开采过程中的洗煤环节,平均每洗一吨煤就需要消耗三吨水,而下游的火电产业同样是耗水大户,每发出一度电就要消耗 730 毫升水,这对于水资源短缺的山西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 。在社会方面,煤炭产业繁荣时期,大量资本和人才涌入煤炭行业,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这些资本和人才纷纷外流,导致山西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许多本地人在煤炭产业衰败后,由于缺乏其他技能和就业机会,只能被迫继续从事煤炭相关工作,进一步加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 。
随着煤炭产业的整合,上千家私人煤矿被并入两大国有煤炭集团,煤炭开采的利润和决策权逐渐向上集中,直接上缴省级和中央财政。这使得山西在进行产业转型时,可支配的资金和资源相对减少,对国家政策和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山西的产业转型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
黄淮海煤带城市
与黄河几字弯煤带城市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黄淮海煤带上的煤城在资源枯竭的挑战面前,展现出了更为强大的韧性和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位于黄淮海煤带北部,环绕京津地区的张家口和承德,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受到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限制,但也因此获得了来自北京的大力支持和资源倾斜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张家口和承德充分利用自身与北京相邻的地缘优势,积极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加强与北京在经济、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特别是在旅游业方面,张家口的崇礼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国际冰雪赛事,吸引了大量来自北京及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滑雪度假,成为了中国著名的冰雪旅游胜地。每到冬季,崇礼的各大滑雪场热闹非凡,滑雪爱好者们在这里尽情享受冰雪运动的乐趣,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 。承德的坝上草原则以其广袤的草原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在夏季前来避暑休闲、体验草原风情。游客们在这里可以骑马驰骋、欣赏草原日出日落,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与宁静。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不断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张家口和承德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成为了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有效地缓解了资源枯竭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 。位于黄淮海煤带南部的淄博、枣庄、徐州,在本省经济格局中虽并非处于龙头地位,但得益于苏鲁两省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多元化的产业体系,这些城市在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后,依然拥有众多的发展选择和出路 。徐州,作为一座 GDP 突破万亿的经济强市,其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徐工机械作为徐州的支柱企业之一,在全球工程机械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生产的各类工程机械产品畅销全球,为徐州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除了工程机械产业,徐州还在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枣庄在煤炭资源枯竭后,大力发展机床、锂电池和精细化工等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同时,枣庄还积极挖掘自身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如台儿庄古城,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
淄博,堪称北方煤城中成功转型的典范。尽管淄博本身并不产油,但其地理位置优越,旁边就是著名的胜利油田,且拥有千万吨级炼化巨头 —— 齐鲁石化,这使得淄博在石油化工领域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凭借齐鲁石化的产业辐射和带动作用,淄博构建起了完整的石油、煤、盐、天然气四大化工产业体系,化工产业成为淄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此外,淄博还拥有庞大且极具竞争力的陶瓷和制药产业。淄博的陶瓷产业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其生产的陶瓷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享有盛誉,还远销海外,与佛山陶瓷形成了分庭抗礼之势。在制药领域,新华制药作为淄博的明星企业,其生产的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药品在全球市场占据了三分之一以上的份额,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近年来,淄博通过举办 “淄博烧烤” 等一系列特色活动,成功打造了城市新名片,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淄博的美食文化,进一步推动了当地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战略,淄博成功摆脱了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油城两极,天壤之别
在北方资源枯竭城市的大舞台上,石油枯竭型城市虽然数量仅有两座,分别是河南濮阳和甘肃玉门 ,但其发展轨迹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势,犹如两条分岔的命运之路,一头通往新生,一头陷入沉寂。
濮阳:石化老城的成功续命
濮阳,这座位于鲁豫交界的城市,因中原油田而兴起,其命运与石油紧密相连。自黄河边第一口自流井成功钻出,中原油田便开启了它长达 50 年的产油历程 。在过去的岁月里,中原油田见证了濮阳的繁荣与发展,曾经的原油产量巅峰达到 700 万吨,为濮阳的经济腾飞注入了强大动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油资源逐渐枯竭,中原油田的原油产量一路下滑,到去年仅为 130 万吨,昔日的辉煌逐渐褪去,濮阳面临着严峻的发展挑战 。面对资源枯竭的困境,濮阳并未坐以待毙,而是充分利用当年炼油过程中积累的化工基础,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尽管濮阳距离大海有 800 里之遥,看似与进口油气资源相距甚远,但一条横跨鲁豫两省的日照 - 濮阳 - 洛阳管道,为濮阳带来了新的生机 。这条管道每年从日照港输入千万吨进口原油,是中原油田自身产量的八倍之多。借助这一优势,濮阳大力发展进口油气加工产业,将进口原油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

玉门:油尽城空的落寞
与濮阳的成功转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远在 1600 公里外的甘肃玉门,却在石油枯竭的困境中陷入了深深的落寞 。玉门,这座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摇篮的城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 1939 年,从那时起,玉门便肩负起为国家开采石油的重任,成为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先驱 。在其发展的巅峰时期,玉门油田的产量占据了全国的 95%,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玉门油田的繁荣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使得玉门成为了一座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城市 。
为了摆脱困境,玉门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 —— 将整座城市搬迁至七十多公里外的玉门镇 。玉门镇位于疏勒河绿洲,这里拥有较为丰富的农业资源,能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撑 。然而,城市的搬迁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玉门的问题,随着人口的大量流失,玉门老城逐渐变得荒芜,曾经热闹的街道如今冷冷清清,只剩下一万多人坚守在这里 。玉门炼油厂,曾经是玉门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油田枯竭后,也陷入了连续亏损的困境,长达十六年的亏损让炼油厂举步维艰 。如今,玉门炼油厂只能依靠从新疆甚至哈萨克斯坦进口的高价原油维持生产,200 万吨的炼化能力在东部地区只能算是小型炼厂,面临着被关停并转的风险 。但即便如此,玉门炼油厂依然是玉门老城唯一的救命稻草,承载着这座城市最后的希望 。在玉门老城,曾经繁华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市中心 70 平米的房子如今只要两千块,却依然鲜有人问津 。油尽城空,玉门成为了中国资源枯竭城市中最令人痛心的伤疤,它的衰落也为其他资源型城市敲响了警钟 。

破局之路,何去何从
在中国北方,资源枯竭城市的命运轨迹呈现出显著的两极分化态势。这种分化不仅体现在煤炭枯竭城市中黄河几字弯煤带与黄淮海煤带城市的差异上,也鲜明地反映在石油枯竭城市濮阳和玉门截然不同的发展境遇里 。黄河几字弯煤带的部分城市,如石嘴山,在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困境下艰难求生,虽积极探索精细化工和富硒农业等新路径,但仍面临诸多挑战;而乌海则凭借前瞻性的产业规划和对煤炭资源的高效转化,成功踏上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轨道,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山西众多煤炭城市,深陷 “一煤独大” 的产业结构泥沼,在煤价波动的冲击下,经济增长起伏不定,转型之路充满艰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黄淮海煤带上的城市,如张家口、承德凭借地缘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了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淄博、枣庄、徐州等城市则依托自身雄厚的产业基础,在煤炭资源枯竭后,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和优化传统产业,成功摆脱了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实现了经济的平稳过渡 。在石油枯竭城市中,濮阳通过巧妙利用进口油气资源,延伸石化产业链,成功实现了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为其他资源枯竭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而玉门,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以及对石油资源的过度依赖,在石油枯竭后,经济迅速衰落,人口大量流失,城市逐渐走向荒芜,成为资源枯竭城市衰败的典型案例 。
这些北方资源枯竭城市的不同命运,深刻地警示着我们,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单纯依赖资源开采的发展模式难以持久。在全球资源日益紧张、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资源型城市必须未雨绸缪,积极寻求转型发展之路 。对于那些仍在依赖资源苦苦支撑的城市而言,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探索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是延长资源产业生命周期、提升产业附加值的关键举措 。同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降低对单一资源的依赖程度,增强城市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
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流入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要增强创新意识,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投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加强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关注和支持,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
北方资源枯竭城市的发展现状,是中国经济转型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它们的命运,不仅关乎当地居民的福祉,也为其他资源型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些城市能否成功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
参考资料:
Global Energy Monitor- Boom and Bust Coal 2024
Global Energy Monitor- Boom-Bust-Coal-2024-Chinese
自然资源部-《2024中国矿产资源报告》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我国煤炭资源“井”字形分布特征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中国煤炭资源勘查开发程度分析》
申艳军,杨博涵,王双明等,《黄河几字弯区煤炭基地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典型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