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省会与多中心的交锋
近期,城市发展战略成为焦点话题。甘肃再度召开强省会行动工作推进大会,明确提出以省会强带动全省强,以省会兴带动全省兴,全力推动兰州的发展。与此同时,《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正式印发,大力支持成都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做强核心竞争力、做优功能品质 。从兰州的 “省会强则全省强”,到成都的 “做大做强做优”,这一系列举措释放出强烈信号,引发各界对城市发展战略的深入思考。10 多年前,强省会战略是区域发展的主流模式,成都、武汉、西安等城市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经济、人口首位度,成为强省会的典型代表,在省内乃至全国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强省会:历史与变革
曾经的辉煌与质疑
回溯到 10 多年前,强省会模式成为区域发展的主流选择,以成都、武汉、西安为代表的强省会城市经济实力强劲,经济首位度和人口首位度在省内乃至全国都名列前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凭借丰富的资源和政策支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吸引了大量人才和企业入驻,经济规模迅速扩张。武汉则依托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教育资源,在光电子、汽车制造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成为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心 。西安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科技实力,在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上成绩斐然,成为西北地区的龙头城市 。然而,这种发展模式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强省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过度集中全省资源,导致 “虹吸效应” 明显,造成省内其他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出现 “一城独大” 的局面 。一些资源和政策过度向省会倾斜,使得省内其他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人才吸引等方面面临困境,区域发展差距逐渐拉大 。
当下的分化与转变
如今,强省会战略出现了明显的分化态势。部分地区开始调整发展思路,放弃对 “强省会” 的过度依赖,积极构建多中心发展格局 。济南、南京等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济南积极推动与青岛、烟台等城市的协同发展,共同打造山东半岛城市群;南京则加强与苏州、无锡等城市的联动,促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 。而另一部分地区依然坚定推行 “强省会” 战略,兰州、南昌、南宁、贵阳等中西部城市明确提出 “省会强则全省强,省会兴则全省兴” 的口号,加大对省会城市的支持力度 。兰州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布局等措施,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南昌则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增强省会城市的竞争力 。
还有一些地区选择了 “两者兼顾” 的发展路径,以成都为代表,既强调省会城市的核心引领作用,又注重区域协调发展 。在这种发展模式下,成都不断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积极推动成都都市圈、成都平原经济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 。成都大力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加强与周边城市在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成都还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重庆加强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 。
当前的强省会战略更加注重 “做强做精核心功能”,不再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而是更加注重提升城市的质量和内涵 。成都在国家批复的 “2035 总规” 中,被赋予 “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等定位,这些定位为成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促使成都更加注重提升自身的核心功能 。

多中心:崛起与挑战
省域副中心的兴起
在 “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 的政策导向下,省域副中心城市应运而生,成为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力量。绵阳、襄阳、宜昌、榆林、遵义等城市,凭借各自的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被赋予省域副中心的重要使命,与强省会形成了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绵阳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是四川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襄阳则凭借其在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产业的优势,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宜昌依托丰富的水电资源和良好的交通区位,在化工、旅游等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
这些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崛起,旨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缓解强省会 “一城独大” 带来的发展不平衡问题,通过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
发展的条件与困境
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它们必须与省会城市实现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差异化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 。襄阳在汽车产业上的发展,与武汉在光电子产业的优势形成互补,共同推动湖北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副中心城市还需要具备独特的资源禀赋或坚实的产业基础,以便在区域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遵义的白酒产业、榆林的煤炭资源,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使其能够在省域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部分副中心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境。一些副中心城市与省会城市距离过近,容易受到省会城市的 “虹吸效应” 影响,导致资源和人才的流失,限制了自身的发展空间 。绵阳虽然科技产业发达,但由于与成都地域邻近,在吸引投资和人才方面,可能会面临来自成都的竞争压力,一些优质资源可能会优先流向成都 。
部分副中心城市还面临着资源竞争的难题。在有限的资源分配下,副中心城市需要与其他城市争夺资金、政策等支持,这对其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一些副中心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与省会城市存在较大差距,这也制约了其对人才和产业的吸引力 。在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方面,省会城市往往具有明显优势,使得副中心城市在吸引高端人才时面临困难 。
城市发展的抉择密码
经济实力的天平
在城市发展战略的选择上,经济实力是一个关键的衡量因素。经济强省,如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凭借雄厚的经济基础、丰富的产业资源和强大的发展活力,具备构建多中心发展模式的条件 。在广东,广州和深圳作为双子星,在金融、科技、贸易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共同引领着广东的经济发展。广州作为千年商都,拥有完善的商业体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传统商贸和现代服务业方面优势明显;深圳则是科技创新的高地,孕育了众多知名的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江苏的南京和苏州同样表现出色。南京作为省会,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苏州则凭借外向型经济和先进制造业,成为江苏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其工业园区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示范效应 。这些强省通过多中心发展模式,实现了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推动了全省经济的持续繁荣 。
相比之下,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一些省份,由于经济体量相对较小、资源有限,难以在各个地市均衡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强省会战略成为一种必然选择。通过集中资源发展省会城市,可以迅速提升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使其在区域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兰州所在的甘肃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资源有限。通过实施强省会战略,兰州能够更好地整合全省资源,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投入,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从而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 。同样,黑龙江、吉林、宁夏、云南、贵州等省份,也需要通过强省会战略来集中力量发展,提升全省的发展水平 。
区域布局的棋局
区域布局对城市发展战略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尤其是对于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发展。副中心城市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它们必须与省会城市实现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差异化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 。襄阳在汽车制造和装备制造产业上的发展,与武汉在光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形成互补,共同推动了湖北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副中心城市还需要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或坚实的产业基础,才能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 。遵义的白酒产业、榆林的煤炭资源、柳州和芜湖的汽车工业,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遵义的茅台镇是中国著名的白酒产区,茅台酒的品牌影响力带动了整个遵义白酒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榆林凭借丰富的煤炭资源,在能源产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 。
然而,部分副中心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绵阳虽然科技产业发达,但由于与成都地理位置邻近,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成都的 “虹吸效应” 影响,导致部分资源和人才流向成都,限制了自身的发展空间 。一些副中心城市在资源竞争中也面临压力,需要与其他城市争夺资金、政策等支持,这对其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在争取项目投资和政策扶持时,副中心城市可能会面临激烈的竞争,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
携手共进:未来的方向
强省会与多中心发展战略并非完全对立,它们在不同的地区和发展阶段都有各自的优势和适用性 。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应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将两者有机融合,实现优势互补 。对于经济实力较强的省份,可以在发展多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省会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国际国内竞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广东在发展广州、深圳等多个中心城市的同时,不断强化广州作为省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等功能,提升其综合影响力 。江苏则在南京、苏州等城市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南京的支持力度,推动南京在科技创新、高端服务业等领域取得更大突破 。
对于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省份,强省会战略可以在短期内集中资源,提升省会城市的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在省会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逐步培育省域副中心城市,形成多中心发展格局,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甘肃在实施强省会战略推动兰州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省内其他城市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适时培育天水、酒泉等副中心城市,形成以兰州为核心,多个副中心城市协同发展的格局 。
通过强省会与多中心的有机结合,不同地区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的协同发展和区域的均衡进步 。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应充分发挥两种战略的优势,促进城市和区域的高质量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