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印 550 亿资产遭全球冻结接管,23 亿美元家族信托 “防火墙” 被击穿

收录于 金融财经 持续更新中
随着中国恒大在港交所正式摘牌退市,其创始人许家印的境外资产处置进程迎来关键节点。香港高等法院近期作出重磅判决,不仅将许家印家族旗下 33 家境外公司、私人飞机、豪车等核
随着中国恒大在港交所正式摘牌退市,其创始人许家印的境外资产处置进程迎来关键节点。香港高等法院近期作出重磅判决,不仅将许家印家族旗下 33 家境外公司、私人飞机、豪车等核心资产交由恒大清盘人接管,更通过判例援引释放出重要信号 —— 即便资产被纳入家族信托,若存在实际控制或逃避债务嫌疑,仍可能被司法力量 “穿透”,这为后续 23 亿美元境外信托的处置埋下伏笔。


一、司法重拳:550 亿资产 “锁死”,清盘人接管全链条

早在本次判决前,香港高等法院已对许家印下达全球资产禁制令,明确禁止其处置全球范围内价值上限 77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550 亿元)的资产。而最新判决则进一步赋予中国恒大清盘人 “接管权”,将许家印家族的境外资产版图全面纳入监管。
从接管资产的具体构成来看,呈现出 “公司 + 账户 + 实物” 的全维度覆盖特征:
  • 33 家境外公司成核心标的:这些公司广泛分布于中国香港、英属维京群岛、开曼群岛等离岸金融中心,股权结构直指许家印家族核心 —— 部分由许家印直接持有,部分归属前妻丁玉梅,还有 1 家英属维京群岛公司由其子控制,形成典型的 “家族化资产网络”。
  • 7 个银行账户冻结无死角:账户涉及多家国际及中资银行,包括许家印实名持有的中国银行香港、汇丰银行、星展银行账户,以及通过 4 家境外公司间接持有的工商银行账户,其中 2 家公司实控人为许家印,另外 2 家由丁玉梅掌控,资金流向与家族成员深度绑定。
  • 高价值实物资产被 “清点”:清盘人接管范围还包括位于中国香港、英国、美国的多处海外物业,以及象征财富的私人飞机、游艇和豪车。其中两辆劳斯莱斯幻影尤为引人关注,分别悬挂中国内地 “粤 A98888” 与中国香港 “HD3333” 车牌,而 “3333” 恰是中国恒大此前的港股股票代码,资产标识与企业关联紧密。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接管并非突然之举。此前香港高等法院已要求许家印向清盘人全面披露所有单项价值不低于 5 万港元的资产(含本人 / 他人名义持有、境内 / 境外资产),并说明被禁制资产是否已出售,但许家印未遵守该披露命令。这一 “拒不配合” 行为直接推动清盘人在今年 4 月申请全面接管,最终促成 8 月的司法判决,也体现出香港司法体系对债务人为逃避责任的强硬态度。


二、信托风险:23 亿美元资产隔离 “失效”?判例揭示关键标准

在资产处置进程中,市场最关注的焦点莫过于许家印夫妇于 2019 年前后设立的 23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63.8 亿元)境外家族信托。据公开信息,该信托指定两名儿子为受益人,表面目的是实现 “家族财富跨代传承” 与 “资产风险隔离”,资金主要来源于许家印夫妇 2009-2022 年从恒大获取的逾 500 亿元股息分红及套现所得,是典型的高净值人群 “财富保护工具”。
尽管香港高等法院本次判决书中未直接提及该信托,但法官援引的一则国外判例,却为信托的后续处置划出清晰红线。该判例明确:“即便资产被置于全权信托(受托人可自主决定利益分配的信托形式),若实质事实表明被告可控制信托运作,法院仍可行使‘沙布拉禁令’(资产冻结令),信托无法阻碍禁制令执行。无论认定为‘虚假信托’、‘揭开公司面纱’,还是‘单纯信托’,核心在于临时救济阶段确认被告是否对信托资产享有实际控制权。”
对此,资深律师解读指出,这一判例传递出司法实践的核心逻辑 ——“形式归属” 让位于 “实质控制”。即便资产在法律文件上登记于信托或境外公司名下,只要委托人(如许家印)能实际支配资产(如决定投资方向、资金支取、利益分配),法院就可认定其为 “实际掌控人”;若设立信托或复杂公司网络的目的是 “隐藏资产、逃避债务”,司法机关有权穿透层层架构,直接对资产采取冻结、执行措施。
这一逻辑并非首次应用于司法实践。此前俏江南创始人张兰的境外家族信托被新加坡高等法院击穿的案例,就与当前情形高度相似。当时法官认定张兰为信托资金实际权利人,核心依据包括三点:一是信托成立后,张兰可自由从信托银行账户转账至个人账户;二是在收到香港、新加坡冻结令前,张兰急于转移信托资金;三是其代理人向银行明确表示 “信托账户为张兰所有”,并要求实时告知资产变动。最终法院判定,该信托实质是张兰规避债权人索赔的工具,资产隔离功能失效。
结合判例与过往案例,大成律师事务所家族办公室法律中心执行主任王旭律师(TEP)提出,家族信托被 “击穿” 主要源于两个层面的问题:
  1. 法律设计层面:若委托人在信托契约中保留过多控制权(如直接决定资金用途、干预受托人决策),导致信托财产可被自由支配,会直接削弱 “资产独立性”,增加被击穿概率;
  2. 实践操作层面:即便信托文件未保留过多权利,但受托人对委托人的所有指示 “无条件执行”,缺乏独立判断,会被认定为 “实质虚假信托”,资产保护功能形同虚设。
对于许家印的 23 亿美元信托而言,若后续调查发现其存在 “实际控制资金流向”“干预信托运作” 或 “设立时具有逃避债务主观意图” 等情形,该信托被司法击穿、资产纳入债务清偿范围的可能性将大幅提升。


三、退市与处置联动:恒大债务化解进入 “深水区”

本次资产处置进展,还与中国恒大的退市进程形成联动。8 月 25 日,中国恒大正式从港交所摘牌,标志着这家曾经的地产巨头彻底退出公开资本市场,也意味着其债务化解从 “上市企业框架” 转向 “清盘重组框架”。
从目前态势看,许家印境外资产的接管,是恒大清盘重组的重要一步 —— 通过锁定家族核心资产,可避免资产进一步流失,为后续债权人分配、债务清偿提供基础。但同时也需注意,境外资产处置涉及多法域司法协作(如中国香港、英属维京群岛、美国等),不同地区的法律程序、执行标准存在差异,后续资产变现、资金回流仍面临诸多挑战。
对于市场而言,此次事件更具标志性意义:它打破了 “家族信托 = 资产保险箱” 的固有认知,证明即便采用复杂的离岸架构,若违背 “资产独立性” 原则或存在逃避债务意图,仍无法抵御司法审查。这也为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管理敲响警钟 —— 家族信托的核心价值在于 “合规设计” 与 “实质独立”,而非单纯的 “架构隐藏”,只有在法律框架内实现风险隔离,才能真正发挥财富传承功能。
(声明: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金融财经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