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被指 “低估”,为何汇率始终稳得住?

收录于 金融财经 持续更新中
  在讨论全球经济版图时,人民币的真实购买力长期被严重低估,这一现象背后,是当前国际结算体系的结构性失衡 —— 尽管人民币已在国际实物贸易中跃居第一货币地位,但

  在讨论全球经济版图时,人民币的真实购买力长期被严重低估,这一现象背后,是当前国际结算体系的结构性失衡 —— 尽管人民币已在国际实物贸易中跃居第一货币地位,但其覆盖的实物贸易在全球结算总量中占比仅约 5%。相比之下,金融领域的资本流动与衍生交易才是全球经济 “来回捯饬” 的核心,占据了结算规模的绝对大头,这也决定了当前全球货币权力的分配格局仍向金融主导型经济体倾斜。

  美国,作为中国 “摸着石头过河” 过程中曾经的重要参照,如今早已从 “标杆” 沦为被金融资本过度消耗的 “老石头”,甚至快被自身的发展模式 “盘包浆”。这个曾经的全球第一工业王国,如今陷入了连军工产业都无法实现自主可控的尴尬境地,而这一切的根源,并非外部力量的冲击,而是其内部金融资本的无序扩张。

  对任何超级经济体而言,真正的威胁往往来自内部,美国正是典型案例。美元的全球霸权看似建立在 “向世界征收铸币税” 的甜蜜模式上 —— 通过印钞就能换取全球商品与服务,但这套逻辑存在一个致命前提:要让全球使用美元,必须先让全世界持有美元。若美国仍是全球最大工业国,常年保持贸易顺差,其他国家获取美元的渠道将被严重挤压 —— 各国手里没有美元,自然不会选择美元结算;即便侥幸获得少量美元,也会像 “宝贝” 一样储备起来,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便会不攻自破。

  历史早已印证这一逻辑:美国贸易顺差的终结,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 “黄金 - 美元” 本位的崩盘几乎同步发生。为了维持美元的流通性,美国选择对自身工业体系 “下狠手”,其中最具破坏性的一步,便是被后世部分人美化的 “沃克尔激进加息”。但凡了解实体经济运行规律的人都清楚,滞胀时期的制造业本就举步维艰,而美联储将基准利率一度推高至 20% 的极端操作,直接导致大量美国制造企业倒闭;幸存企业也只能通过大幅涨价转嫁成本,这恰好为日本制造业的崛起创造了 “窗口期”—— 日本商品凭借性价比优势迅速抢占全球市场,填补了美国制造业衰退留下的空白。

  回顾美国的对外经济策略,其 “转移矛盾、献祭实业” 的套路从未改变。四十年前,为了给金融资本扩张扫清障碍,美国将矛头对准日本,发起大规模贸易战,民间甚至爆发了极端排日事件:华裔工程师陈果仁因被误认为日本人,在酒馆遭到暴力袭击身亡,而凶手竟在 “民意” 庇护下仅被判三年缓刑。四十年后,美国将贸易战的目标转向中国,本质上仍是同一套逻辑 —— 通过打压外部竞争对手,忽悠国内制造业工人,掩盖自身产业空心化的矛盾。

  当年美国对日本的 “收割” 看似顺利:捅破日本的泡沫经济,再以金融监管为名封堵日本高科技创新的天花板,巩固美元霸权。但这套 “金融霸权模式” 从根本上就是不可持续的 —— 金融资本对高增长的渴求永无止境,即便掌控了全球资源,也难以满足其不断膨胀的贪欲。因此,每隔几年就爆发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成了美国金融体系的 “必然选择”,这就像 “养蛊”:金融资本之间相互厮杀、淘汰,才能维持体系的短暂平衡,否则所有人都将无利可图。而美国制造业,就在这一次次的金融动荡中被反复锤击,逐渐失去竞争力。

  21 世纪初,《世界是平的》一书风靡全球,彼时的全球化因中国的加入进入新阶段,美国资本借此赚得盆满钵满。中国充沛的生产力彻底改变了全球供应链格局 —— 就连非洲丛林的部族都能用上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而要购买中国制造,就必须持有美元。这为美联储开启 “印钞机” 提供了正当性,美元发行量激增,又进一步催生了各种复杂的金融玩法。在这种模式下,美国制造业的衰退被刻意忽视:他们鼓吹全球化 “优势互补”,将全球产业链拆解得支离破碎,链条越长、涉及范围越广,对金融中介的需求就越高,美国便能躺着赚取高额服务费。更讽刺的是,那些被剥削的国家和地区,还要对美国 “感激涕零”,将其视为 “全球化的恩人”,这也让美国一度以 “人类灯塔” 自居,自信得耀眼。

  但美国的 “好日子”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迅猛崛起被打破。中国从一开始就清醒地认识到产业根基的重要性,主动让渡部分金融领域的短期利益,全力补贴制造业发展 —— 这绝非中国 “不会搞金融”,相反,若放开中国金融机构在欧美市场的操作空间,像孙正义那样的资本玩家,完全有能力让从美国前总统到巴菲特这样的 “大佬” 都尝到 “被割韭菜” 的滋味。

  关于人民币的自由兑换问题,外界存在诸多误解。事实上,离岸人民币早已实现自由兑换,但从 2015 年至今,离岸人民币规模始终稳定在 1.5 万亿至 2 万亿区间,中国外汇储备也长期维持在 3 万亿美元左右。这种 “稳” 并非偶然,而是中国主动调控的结果 —— 并非中国没有能力扩大规模,若想,外汇储备提升至 6 万亿美元以上、离岸人民币规模突破 10 万亿都并非难事。但中国选择 “控规模”,本质上是 “控价格”:以最小的成本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避免重蹈日本 “渡边太太” 式全民投机外汇的覆辙,防止金融风险冲击实体经济。

  熟悉外汇市场的人都知道,试图赌人民币汇率单边升降的投资者,几乎都遭遇过 “雷霆暴击”。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虽不算大,但监管体系早已实现全流程覆盖 —— 小打小闹的投机行为或许可被容忍,但一旦有人试图掀起大规模单边波动,必然会触及监管 “红线”,遭到强力干预。

  中国从始至终都没有打算复制英美 “金融霸权” 的老路。无论是大英帝国的英镑体系,还是美国的美元体系,历史已经证明:靠 “印钞机制” 称霸全球的国家,最终都会遭到反噬,产业空心化的苦果足以拖垮任何超级经济体。中国当年忍痛戳破房地产泡沫,正是为了守住制造业的根基 —— 因为我们清楚,没有强大的制造业,金融再繁荣也只是空中楼阁。

  当前,中国尚未完全实现对全球制造业的引领,同时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中国的战略打法从来不是 “争一时胜负”,而是将时间周期拉长,在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动中,寻找负面影响最小的时机,逐步瓦解旧有的失衡体系。

  归根结底,中国的核心目标始终是 “制造业制霸全球”。在这一目标实现之前,美元的存在客观上为中国争取了战略缓冲期 —— 因此,人民币汇率不会出现快速单边波动,任何试图违背这一大趋势、盲目赌汇率的行为,都注定难以成功。

推荐金融财经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