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拟征美籍船舶费,皇家加勒比航线运营承压

收录于 金融财经 持续更新中
2025 年深秋,全球航运版图正被两股力量重塑:一边是中国交通运输部对美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的新政落地,另一边是美国政府对邮轮公司税务漏洞的追责,两股政策浪潮交汇,将以皇家加勒
2025 年深秋,全球航运版图正被两股力量重塑:一边是中国交通运输部对美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的新政落地,另一边是美国政府对邮轮公司税务漏洞的追责,两股政策浪潮交汇,将以皇家加勒比为代表的美资邮轮企业推向风暴中心。这场博弈早已超越单一行业范畴,从稀土管制到空域限制,从中美港口收费对抗到跨国企业税务博弈,全球产业链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 “碎片化” 考验。



一、中国反制新政:美资船舶的 “千亿账单”

2025 年 10 月 14 日,中国对美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的政策正式生效,这一被业界视为 “精准反制” 的举措,并非简单的对等报复,而是一套设计精密的收费体系。根据交通运输部公告,收费范围覆盖三大类船舶:悬挂美国国旗的船舶、美国建造的船舶,以及企业持股中美国资本占比超 25% 的船舶 —— 这意味着即便船东注册地不在美国,只要背后有美资身影,都将被纳入收费范畴。
更具冲击力的是 “阶梯式加价” 机制。新政首年按每净吨 400 元计费,此后每年递增,2028 年将达到每净吨 1120 元,四年间费用涨幅高达 180%。以皇家加勒比在上海母港运营的 “海洋光谱号” 为例,这艘净吨位约 16.8 万吨的邮轮,单个航次需缴纳的特别港务费约 6736 万元。即便政策设置 “双保险”—— 单船每年最高收费 5 个航次、同一航次多港停靠仅首港收费,“海洋光谱号” 一年仍需承担约 3.368 亿元的固定成本。
这笔费用最终将传导至产业链各端。旅界测算显示,若 “海洋光谱号” 全年 76 个航次均满载 4905 人,人均需额外承担 1000 元成本;但邮轮行业淡季空舱率居高不下,国庆后至次年暑期前、秋冬交替时段的航次常出现 30% 以上空舱率,实际人均成本可能突破 1500 元。对于本就依赖价格敏感型游客的邮轮市场而言,这无疑是一场 “定价灾难”—— 要么接受客流下滑,要么自行消化成本,而后者对利润率已不足 10% 的邮轮行业来说,几乎等同于亏损。
值得注意的是,受新政影响的绝非皇家加勒比一家。美森航运、嘉吉海运等美资班轮与能源航运企业,均需面对这笔额外支出。但皇家加勒比的处境尤为特殊:作为目前唯一在华运营的美资邮轮公司,它成了美国邮轮业在这场博弈中的 “唯一承压者”。


二、双面夹击:皇家加勒比的 “生死局”

对皇家加勒比而言,中国的特别港务费只是 “冰山一角”,美国本土的政策压力已悄然逼近。2025 年 3 月,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公开指责邮轮公司利用 “船籍漏洞” 避税,直指皇家加勒比、嘉年华、挪威邮轮等企业的 “离岸注册” 模式 —— 这些总部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公司,却将船舶注册在利比里亚、巴哈马等避税地,以此规避 21% 的美国企业所得税。
卢特尼克明确表态,特朗普政府将推动修改《美国税法第 883 条》,彻底封堵这一避税通道。这意味着皇家加勒比将面临 “双向失血”:在中国市场每年多缴 3.368 亿元港务费的同时,美国本土的税负可能增加数亿美元。曾经的 “全球避税模型”—— 迈阿密总部、利比里亚注册、中国市场盈利 —— 如今彻底失效,反而变成 “四面楚歌” 的困局。
雪上加霜的是,皇家加勒比在中国市场的口碑危机早已埋下伏笔。后疫情时代,该公司多次因 “临时更改港口不赔偿” 引发游客投诉,船上餐食分量缩减、服务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也屡遭诟病。在渠道端,其对代理商的合作模式更被业内吐槽为 “规则朝令夕改”,不少旅行社反映 “合作时毫无话语权,像是在跪着谈业务”。
当服务口碑尚未修复,成本压力又骤然升级,皇家加勒比的运营空间被持续挤压。2026 年 10 月后,中国特别港务费将在首年基础上再涨 60%,“海洋光谱号” 的年度缴费额将突破 5.38 亿元。届时,无论是提价、缩减航线还是退出市场,对这家全球第二大邮轮公司而言,都是艰难的选择。


三、航线调整困局:邮轮业的 “系统级难题”

面对中国市场的成本压力,外界猜测皇家加勒比可能效仿 2025 年初 MSC 地中海邮轮、自身此前的做法,取消部分中国母港航次。但邮轮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 “撤港” 远非航司调航那么简单。
从港口切换来看,若取消上海或香港母港,需在日韩、新加坡、中国台湾或澳洲重新寻找替代港口。这不仅要完成当地港口的靠泊许可审批,还需同步更新地接服务商、调整物资补给流程、重新安排船员轮班计划,甚至要重新设计岸上观光路线 —— 每一项都需耗费大量时间。行业数据显示,邮轮新港口的切换从决策到落地,平均需要 6-12 周,部分国家的入境检疫、安全检查等流程,甚至要求提前 90 天确认计划。
票务与客服体系更将面临 “崩溃式考验”。“海洋光谱号” 的航次通常提前 3-6 个月售票,若临时取消或改港,OTA 平台、线下旅行社、自营渠道需逐一联络已购票旅客,处理退款、改期或行程变更事宜。以 76 个航次、平均每航次 3000 名旅客计算,需处理超 22 万条订单,这对客服团队和技术系统的承载力是巨大挑战。
更致命的是 “航次联动风险”。邮轮运营如同精密齿轮,一个航次的延误或取消,会直接打乱下一个航次的旅客登船、船舱清洁、物资补给节奏。皇家加勒比在中国市场采用 “多船循环航线”,上海母港的航次与天津、香港的航次相互衔接,一旦上海航线调整,天津、香港的航次排班也需重新计算,连带产生的船员住宿、港口泊位租赁、燃料补给等成本,可能比港务费本身更高。


四、全球博弈下的航运业:碎片化时代的生存挑战

皇家加勒比的困境,只是中美博弈渗透全球产业链的一个缩影。2025 年同一周内,中国升级稀土管制政策 —— 全球企业若商品中中国产稀土材料占比超 0.1%,需申请中国政府许可;美国则提议禁止中国航班经俄罗斯飞往美国。从关税战到港口收费对抗,从关键资源管制到空域限制,中美博弈正从 “宏观对抗” 转向 “节点化精准较量”,而邮轮业只是最新的 “战场”。
这种碎片化趋势,与邮轮行业的 “全球化基因” 形成尖锐矛盾。邮轮公司依赖全球航线网络:船舶在韩国建造、在利比里亚注册、在中国招募船员、在东南亚采购物资、在欧美和亚洲同时运营航线,任何一个环节的政策变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如今,中国对美资船舶收费、美国追责邮轮税务,本质上是全球产业链 “去一体化” 的体现,而邮轮行业的高投入、长周期特性,使其在应对这种变动时尤为被动。
对比之下,中资邮轮企业正迎来 “差异化机遇”。中国国产邮轮公司爱达邮轮、中资控股的蓝梦邮轮,因主要运营国内航线,既不受中国特别港务费影响,也无需担心美国税务追责;中欧合资的招商维京游轮,因股权结构中无美资,同样不在收费范围内。当美资邮轮陷入成本困局时,中资企业或将凭借政策优势,进一步抢占中国市场份额。
对全球航运业而言,这场博弈的启示更为深刻:在政治碎片化的时代,依赖单一市场、单一资本结构的运营模式已难以为继。未来,能够在中美及全球多极市场中,灵活调整资本结构、航线布局和合规策略的企业,才能在不确定性中存活。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场博弈带来的,或许是更高的出行成本、更少的航线选择,以及一个不再 “无缝连接” 的全球旅行时代。

推荐金融财经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