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导火索:387 件商标的 “历史遗留债”
宗馥莉此次辞职的直接诱因,指向了娃哈哈集团存续 27 年的商标权属问题 —— 这场争议的根源,可追溯至 1996 年那场改变娃哈哈股权结构的 “达娃合作”。1996 年,娃哈哈与法国达能合资成立公司,达能以 4500 万美元 + 5000 万人民币商标转让款持股 51%,双方签订《商标转让协议》,拟将 “娃哈哈” 商标转让至合资公司。但该协议因不符合《企业商标管理若干规定》,被原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两次驳回。1999 年,双方转而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终止转让协议,“娃哈哈” 商标所有权仍归属娃哈哈集团,仅许可合资公司使用。
2006 年 “达娃之争” 爆发,“阴阳合同” 曝光后,双方就商标权属对簿公堂。2007 年 12 月,杭州仲裁委员会最终裁定,《商标转让协议》已于 1999 年终止,“娃哈哈” 商标所有权归属于娃哈哈集团,这场持续数年的商标纠纷暂告段落。
但争议并未彻底消失。去年宗馥莉出任董事长后,启动了对历史遗留问题的梳理,其中关键一项便是完成 “娃哈哈” 商标的转让登记备案。今年 2 月,娃哈哈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正将 387 件 “娃哈哈” 系列商标从集团公司转让至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下称 “食品公司”),并解释了转让的合理性:食品公司成立时,集团曾以 “娃哈哈” 商标作为实物出资注入,获得食品公司 39% 股权,且部分商标已通过资产转让方式由食品公司购入;此前未完成备案,仅因与达能的历史纠纷,而非法律禁止转让。
按照娃哈哈的说法,食品公司本就是 “娃哈哈” 商标的实际权利人,长期自用且授权集团及关联方使用,此次转让仅是 “补全手续”。但这一动作,却成为新一轮矛盾的起点。
二、博弈升级:股权、高管与 “一致同意” 的死结
从今年 2 月提出商标转让,到 9 月宗馥莉辞职,8 个月间,这项 “补手续” 的工作始终未能推进,核心阻力来自两方面:国资股东的诉求,以及悬而未决的职工股权案。
1. 国资股东的 46% 与 “商标 + 股权” 打包诉求
天眼查显示,当前娃哈哈集团股权结构为: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 “上城文旅”)持股 46%(第一大股东),宗馥莉持股 29.4%(第二大股东),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基层工会联合委员会(职工持股会)持股 24.6%。界面新闻从内部人士处获悉,上城文旅曾向娃哈哈提出 “打包方案”—— 要求娃哈哈出资收购其持有的 46% 股份,同时收购 “娃哈哈” 商标,但双方就交易金额未能达成一致。界面新闻就此向上城文旅董事长林时鹏求证,未获回应。
而娃哈哈在今年 9 月下发的《关于开展 2026 销售年度经销商沟通工作的通知》中,隐晦点出了商标使用的困境:“因复杂的历史相关问题不能在近期得到有效解决,公司经营暴露在法律风险之下;现行股权架构下,‘娃哈哈’商标使用须获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否则任何一方均无权使用。” 这意味着,只要上城文旅不点头,宗馥莉主导的经营团队便无法合法使用 “娃哈哈” 商标 —— 这对以品牌为核心资产的快消企业而言,几乎是 “致命约束”。
2. 职工股权案:24.6% 股份的归属悬念
除了与国资股东的博弈,职工持股会的 24.6% 股份归属,也直接影响着娃哈哈的控制权格局。今年 8 月,娃哈哈法务部门向界面新闻确认:目前职工持股会 “仅宗馥莉一人”。这一现状源于 2018 年宗庆后主导的股权回购 —— 当时娃哈哈以 3 倍价格回购全部员工股,转为 “干股”(员工不持股,但可享受分红),且在宗庆后生前无人提出异议。
但宗庆后去世后,部分退休及离职员工突然对 2018 年的回购协议提起诉讼,要求确认回购无效。该案件由杭州上城区法院审理,其结果将直接决定职工持股会的股权归属:若员工胜诉,24.6% 股份或回归员工群体,宗馥莉的话语权将进一步被削弱;若宗馥莉胜诉,她将合计控制 54% 股份(29.4%+24.6%),成为绝对控股股东。
为推动案件审理,今年 8 月末,宗馥莉及娃哈哈法务部门采取了罕见举措 —— 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多部门投诉举报杭州上城区法院,控诉其在案件审理中 “进展缓慢”“送达违规”。但截至目前,案件仍无明确结果,股权悬念持续发酵。
3. 核心团队动荡:严学峰被查,祝丽丹 “失联”
控制权博弈的同时,娃哈哈核心团队也出现动荡。10 月 2 日,娃哈哈集团核心成员严学峰因涉嫌违纪,被杭州市上城区纪律检查委员会立案审查,不过 3 天后(10 月 5 日)便结束审查,返回宏胜集团(宗馥莉实际控制的企业)正常上班。仅一周后,10 月 11 日,界面新闻从内部人士处获悉,宏胜集团另一核心成员、人力资源部部长祝丽丹被 “带走调查”。天眼查信息显示,祝丽丹在娃哈哈体系内 167 家公司任职,担任 158 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同时兼任 158 家公司的董事、经理等高管职务,是宗馥莉团队中的关键角色。截至目前,娃哈哈官方未对祝丽丹 “被调查” 一事回应,其去向成谜。

三、破局尝试:辞职与 “娃小宗” 的新选择
面对商标使用受限、股权案悬而未决、团队动荡的多重压力,宗馥莉选择以 “辞职” 和 “换品牌” 的方式寻求破局。
1. 辞职背后的 “控制权让渡” 与 “保留筹码”
9 月 12 日,宗馥莉辞去娃哈哈集团法定代表人、董事及董事长职务,看似 “退出管理层”,但并未完全脱离 —— 她仍持有 29.4% 股份,是第二大股东,且通过宏胜集团深度参与娃哈哈关联业务。这并非宗馥莉首次辞职。去年 7 月,她曾致函员工辞去副董事长、总经理职务,但几天后经股东协商收回辞呈。相较于上次的 “短暂试探”,此次辞职更像是对现有股权架构的 “被动妥协”:在无法推动商标转让、难以快速掌控职工股权的情况下,辞去管理层职务可避免直接承担经营风险,同时保留股东身份,为后续博弈留有余地。
2. 启用 “娃小宗”:从 “继承品牌” 到 “自建品牌”
与辞职同步的,是宗馥莉团队的另一项关键决策 —— 放弃 “娃哈哈” 商标,启用自有新品牌 “娃小宗”。今年 9 月,一份来自杭州娃哈哈宏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下称 “宏辉食品”)的内部文件显示,为维护品牌使用合规性,公司决定从 2026 年新销售年度起,全面更换为新品牌 “娃小宗”。而宏辉食品的股权链路清晰指向宗馥莉:宏辉食品由杭州宏宸营销有限公司 100% 控股,后者是宏胜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而宏胜集团由宗馥莉实际控制。
天眼查显示,“娃小宗” 商标已于 2025 年 5 月由宏胜集团申请注册,目前归宏胜集团所有。这意味着,宗馥莉正在从 “继承娃哈哈” 转向 “自建品牌”—— 通过宏胜集团体系,绕开娃哈哈集团的股权约束,以新品牌开展业务。
四、结语:继承困局远未结束
从去年 3 月宗庆后去世,到宗馥莉接任董事长,再到如今辞职、换品牌,娃哈哈的继承风波已持续 19 个月。这场风波的核心,早已超越 “家族接班” 的范畴,演变为国资股东、家族股东、职工群体之间的控制权博弈,以及历史遗留问题与现代化管理需求的碰撞。宗馥莉的辞职,并非 “退场”,而是博弈的 “新阶段开启”:一方面,她仍持有娃哈哈 29.4% 股份,职工股权案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其未来话语权;另一方面,“娃小宗” 的启用,意味着她正在构建独立于娃哈哈的业务体系,为自己保留 “第二条赛道”。
对于娃哈哈而言,2026 年将是关键节点 ——“娃小宗” 能否承接原有渠道资源、打开市场,职工股权案能否尘埃落定,上城文旅与宗馥莉的股东关系能否缓和,都将决定这家老牌快消企业的未来走向。而这场缠绕着商标、股权与控制权的继承困局,显然还远未到落幕之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