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奔赴!中东资本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收录于 金融财经 持续更新中
当全球能源版图因绿色转型加速重构,手握全球 58% 以上石油储量的中东国家,正悄然完成从 “石油富国” 到 “资本巨鳄” 的身份蜕变。昔日依赖化石能源出
当全球能源版图因绿色转型加速重构,手握全球 58% 以上石油储量的中东国家,正悄然完成从 “石油富国” 到 “资本巨鳄” 的身份蜕变。昔日依赖化石能源出口的财富逻辑被打破,一场规模空前的 “资本东进” 运动正在上演 —— 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等国的巨额资本,正跨越波斯湾,以直接投资、产业绑定、基金合作等多元形式,深度融入中国经济肌理,开启 “从看向中国、投资中国到绑定中国” 的历史性跨越。


一、资本桥梁:从 “小厂” 到 “中东版愿景基金”,GP 成为关键纽带

中东资本涌入中国的浪潮中,一批深谙两地市场的 GP(普通合伙人)机构成为核心推手,无极资本(Infini Capital)的崛起堪称典型。这家 2015 年成立时名不见经传的投资机构,曾在 2019 年为募集资金推出 “保障 10% 损失” 的兜底方案,如今却凭借中东财团的加持,成为港股市场的 “闪电侠”。
2024 年 3 月,无极资本获批在阿布扎比设立办事处并取得金融牌照,成为全亚洲首个获此资质的同类型机构。此后,其投资动作凌厉迅猛:3 个月内累计斥资近 150 亿港元布局港股,既以基石投资者身份参与曹操出行、蓝思科技 IPO,又战略入股第四范式(13.08 亿港元,持股 4.98%)、商汤集团(25 亿港元)、中国儒意(39 亿港元,持股 7.51%)等科技企业;更以 54.46 亿港元参与协鑫科技定向增发,向微盟集团驰援 2 亿美元,并给予优必选 10 亿美金融资授信额度,计划增持至不超过 5% 股份。
无极资本的爆发,复刻了孙正义与沙特愿景基金的合作模式。2016 年,孙正义以 “1000 亿美金换 1 万亿回报” 的承诺,为愿景基金争取到沙特王储 450 亿美金注资,此后愿景基金成为全球互联网新经济的重要投资方。如今,无极资本创始人钱涛 —— 这位上海出生、香港长大,曾任职摩根士丹利与汇丰的投资人,正以 “第二个孙正义” 的姿态,搭建中东主权基金与中国硬科技的资本通道。他明确表示,未来将在上海、深圳设立办公室,聚焦 “专精特新” 企业,让中东资本精准流向中国科技产业的核心领域。
这种 “中东资本 + 中国 GP” 的合作模式,正在形成规模化效应。与愿景基金侧重互联网、金融科技不同,中东资本通过中国 GP 布局的领域更聚焦硬科技:AI、新能源、高端制造成为核心赛道。2023 年 “924 行情” 以来,创业板、科创 50 指数翻倍,中国科技资产迎来历史级重估,全球长线资本对中国 AI、新能源、新消费领域的态度从观望转为买入,这为中东资本的 “精准下注” 提供了窗口期。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 “无极资本” 涌现,成为中东资本深耕中国市场的 “毛细血管”。


二、产业反哺:从 “资本输出” 到 “生态共建”,中东的 “新能源转型梦”

“中东正成为全世界的 ATM,现在每个人都想去中东 —— 这就像美国曾经的淘金热。”《华尔街日报》的描述,道出了中东资本的全球吸引力,但如今的中东土豪早已不是 “人傻钱多” 的代名词。在沙特 “2030 愿景”、阿联酋多元化改革等国家战略指引下,中东资本的角色已从 “财务投资者” 转向 “产业生态构建者”:他们不仅要输出资本,更要引入中国优势产业,服务于自身经济转型,尤其是在新能源与高端制造领域的突破。
沙特的新能源野心尤为突出。其 “2030 愿景” 最初计划到 2030 年将可再生能源产能提升至 58.7GW,如今这一目标已翻倍至 130GW,光储项目成为核心抓手。协鑫科技与中东资本的合作,正是这一战略的缩影:无极资本入股协鑫强化资本绑定的同时,双方联合发起专项产业基金,巩固协鑫在颗粒硅技术、硅烷气领域的优势;协鑫能科则先后与沙特 ACWA Power、阿联酋穆巴达拉投资公司合作,落地风电、光储项目及海外 FBR 颗粒硅项目,借助中东丰富的光照资源构建硅基材料产业链。正如 ACWA Power 董事长穆罕默德・阿布纳扬所言:“若没有中国在设备制造、创新及产业链方面的支持,我们将难以实现能源转型。”
中东资本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投入,已形成 “双向奔赴” 的格局。除协鑫外,中国光伏企业纷纷将中东视为重要增长市场:晶科计划在沙特投建 10GW 高效电池及组件项目,TCL 中环落地全球最大晶体晶片工厂,远景集团成立风电装备合资公司,阳光电源签约 7.8GWh 储能项目。这些项目背后,都离不开沙特主权财富基金 PIF(公共投资基金)的推动 ——2024 年 7 月,PIF 管理规模达 1.15 万亿美元,超越科威特投资局跃居全球主权基金第四、中东首位,其计划到 2030 年在华投入 500 亿美元,实现 22GW 清洁电力装机目标,这既是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认可,也是中东对冲 “石油依赖” 的战略选择。
在传统能源的高端化转型上,中东资本同样动作频频。2024 年 4 月,中国石化与沙特阿美签署延布炼厂扩建协议,新建 180 万吨 / 年乙烯、150 万吨 / 年芳烃装置,提升沙特高端石化产品产能;9 月,中沙古雷二期项目操盘方 “福建中阿炼油化工有限公司” 正式成立,注册资本 288 亿元,总投资 711 亿元,是中国石化一次性投资最大的炼化项目;
而由中沙两国元首见证的华锦阿美项目,目前进度已完成 80%,总投资 837 亿元,建成后将形成 1500 万吨 / 年炼油、165 万吨 / 年乙烯产能,预计年销售收入超 1000 亿元。在我国 2023 年后规划的五座千万吨级炼化项目中,沙特阿美合作项目占据两席,足见双方产业绑定的深度。



三、产业链绑定:从 “原油出口” 到 “高附加值合作”,中东的 “后石油时代” 布局

尽管石油仍是多数中东国家的经济支柱,但他们与中国的合作已跳出 “出口原油、进口商品” 的传统模式,深入下游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通过投资入股中国核心石化企业,中东国家既能实现石油产业的升级,又能绑定全球最大石油消费国的市场,获得长期收益。
科威特与万华化学的合作,堪称 “资源 + 技术” 融合的典范。2024 年 9 月,科威特石化工业公司(PIC)增资 6.38 亿美元,获得万华化学旗下烟台万华石化 25% 股权,这是科威特在华最大规模的石化项目。双方的合作可追溯至 2013 年,当时万华化学与科威特石油公司(KPC)签署 LPG 长期供应协议,成为国内首家直接获取中东 LPG 资源的企业,搭建起 “波斯湾直通黄渤海” 的能源通道。如今,PIC 的投资进一步深化绑定:KPC 年出口 LPG 450 万吨、产石脑油 1000 万吨,而万华化学在聚氨酯、精细化学品领域的技术优势,能将这些基础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 —— 通过资本纽带,科威特既为石油资源找到长期买家,又能分享深加工带来的利润分成,实现 “资源输出” 向 “价值共享” 的转变。
沙特阿美则通过 “资本 + 原油供应” 的模式,深度绑定中国民营石化巨头。此前,沙特阿美已入股荣盛石化,每天为浙石化供应 48 万桶原油;目前正计划入股东方盛虹、恒力石化、裕龙石化等企业。沙特阿美总裁纳赛尔明确表示:“中国在全球化工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无论是原油供应,还是化工项目投资,中国都是阿美的重点市场。” 这一战略背后,是沙特阿美 “原油增值” 的野心 —— 其计划到 2030 年前,将每日 400 万桶原油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相当于对本国 40% 原油产能进行价值重塑,而中国庞大的化工市场与技术储备,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支撑。


四、格局重塑:中东资本 “东进” 的全球意义

在政治、军事层面难以与超级大国抗衡的中东国家,正在经济领域以资本为武器,寻找新的战略支点。中国则需要更多长期资本巩固制造业体系、推动产业升级,双方的合作形成了 “各取所需、优势互补” 的格局:中东资本找到了 “后石油时代” 的财富出路,中国则获得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资金与资源支持。
这场中东资本的 “东进”,并非短期的投机行为,而是全球产业格局重构的缩影。与欧美日韩资本不同,中东资本以 “长期主义” 为特征,更注重产业协同而非短期财务回报,其通过实业投资、股权投资、一级市场、一级半市场多线并进的方式,全方位融入中国经济,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迎来成体系、成建制的非西方资本入驻。
每一笔中东资本在中国的投资,都在为未来全球产业格局、经济格局乃至政治格局埋下伏笔。当中东的石油财富转化为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动力,当中国的产业链优势反哺中东的经济转型,一种新的国际合作模式正在形成 —— 它超越了传统的 “中心 - 外围” 体系,以互利共赢为核心,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这场跨越洲界的资本与产业融合中,中国与中东正共同书写着 “后石油时代” 的合作新篇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WEGO研究院,作者:谢泽锋

推荐金融财经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