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浮沉:从边疆牧牛到北国文兴
五十年代,受特殊历史环境影响,原本在当地部队担任体育主任的蒋开儒,人生轨迹被彻底改写。他被调往黑龙江萨尔图,从熟悉的体育领域转向完全陌生的奶牛养殖;不久后又辗转至牡丹江市穆棱县,这一待便是二十余年。在北国的寒风中,他将青春与汗水洒在这片黑土地上,从青涩走向成熟,也在日复一日的平凡工作里,积累着对生活的深刻感知。改革开放的春风,为蒋开儒的人生带来了第一次重要转机。1979 年 2 月,远在香港的表妹向他发出探亲邀请,更让他期待的是,这次行程还能与在台湾的姐姐、美国的姑妈重逢 —— 这份跨越海峡与国界的亲情,在封闭多年后终于有了联结的可能。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向组织递交赴港申请,本以为会是漫长的等待,没想到审批异常顺利。
1979 年 4 月,蒋开儒踏上南下之路。当火车途经深圳时,他下车短暂停留,眼前的景象让他记忆深刻:成片的水田延伸至远方,低矮的平房散落其间,想要去往海关,甚至需要踩着田埂穿行。彼时的深圳,还只是珠江口畔一个普通的边陲小镇,没人能预料到,这片土地日后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 “试验田” 与 “窗口”。


1979年的深圳
探亲结束后,蒋开儒回到穆棱县,命运的齿轮继续向前转动。他先后担任县文化馆馆长、县文化局副局长、县文联主席、县政协副主席,在文化领域找到了新的舞台。1988 年,他创作的《喊一声北大荒》在全国首届歌词大赛中斩获二等奖,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创作能力的肯定,更让他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坚定了脚步。
花甲逐梦:57 岁南下,与深圳共成长
1992 年初春,57 岁的蒋开儒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 从县政协副主席岗位上提前退休。此时的他,本该享受安稳的晚年生活,一篇通讯报道却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在《东方风来满眼春》中,他读到了关于深圳的全新描述:“纵横交错的宽阔马路、创下‘三天一层楼’纪录的国贸大厦、成片高耸入云的大楼”。这与十三年前他路过深圳时看到的 “水田平房” 形成了天壤之别,强烈的反差让他内心掀起波澜。

九十年代初建设中的深圳。

1990年10月8日,中国内地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深圳市罗湖区东门商业步行街开业,这家店是由麦当劳总部直接投资3000万港币开设的,最初几年只收港币
初到深圳,蒋开儒放下了 “县政协副主席” 的身份,从零开始。他应聘到深圳蓝天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担任创作员,成了一名临时工,住宿则是与他人合租的房间。但这份 “落差” 并未让他气馁,反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频繁向《深圳商报》《深圳特区报》投稿,稿件屡屡被采用;更令人惊喜的是,他撰写的杂文《市场・文化・主旋律》还被《人民日报》录用,这让他在深圳的文化圈逐渐站稳脚跟。

1979年,一支外国考察团到深圳当地一所小学校交流。谁又能想到,照片中的孩子们即将经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暴富机遇
第一个月发工资时,会计递来一摞 10 元面值的钞票,蒋开儒伸手去接时,双手都忍不住颤抖 —— 这笔工资,差不多是他在穆棱县原单位工资的十倍。物质上的提升固然让他欣喜,但更让他振奋的,是深圳这座城市的活力与机遇:在这里,只要有能力、肯努力,就能获得认可与回报,这种 “不拘一格降人才” 的氛围,正是他向往的创作土壤。
1998 年,蒋开儒夫妇将户口正式迁往深圳,彻底扎根这座让他重生的城市。此后,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30 周年、40 周年庆祝大会上,他连续被评为 “杰出创新人物”。从北国县城到南方特区,从退休干部到 “杰出创新人物”,蒋开儒在花甲之年,真正开启了人生的 “第二春”。

1998年,蒋开儒夫妇将户口迁往深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40周年庆祝大会上,蒋开儒连续被评为“杰出创新人物”,俨然是在退休后开启了人生第二春。
时代之歌:《春天的故事》背后的深圳密码
在深圳生活的日子里,蒋开儒始终以观察者的视角,感受着这座城市的脉搏。他曾说,一进深圳关,就有强烈的 “圈” 的感觉:“深圳是用铁丝网圈起来的,圈外还是计划经济,圈内却能搞市场经济。” 这种 “政策先行” 的独特属性,让他印象深刻。他还曾在银行目睹有人用黑色塑料袋提着 10 万、20 万现金取钱,这种在当时看来 “阔气” 的场景,让他真切感受到市场经济带来的财富活力。这些鲜活的经历,逐渐在他心中汇聚成创作的灵感。他意识到,自己要为深圳、为这个时代写一首歌 —— 不是空洞的歌颂,而是用真实的见闻与感受,记录下这座城市的蜕变。于是,他将 “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等亲身经历的场景写入歌词,每一句都饱含着对深圳的深情与对时代的赞叹。
1992 年 12 月,蒋开儒将这首题为《春天的故事》的歌词寄给了《深圳特区报》。半个多月后,歌词正式见报 —— 编辑被这段充满感染力的文字打动,不仅全文刊登,还特意做了套红处理、镶上花边,让这首歌词在报纸上格外醒目。谁也没想到,这首诞生于普通人笔下的歌词,日后会成为传遍大江南北的时代金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不可或缺的 “音乐注脚”。
深思:“圈” 的魔力,为何能催生奇迹?
回望深圳的崛起,一个问题不禁引人深思:为何 “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就能让一座边陲小镇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从地理角度看,深圳毗邻香港的事实,在 1979 年前后从未改变;从建设者来看,虽然改革开放后引进了部分外资与先进经验,但城市发展的核心力量始终是中国人。归根结底,关键就在于那个 “圈”—— 在 “圈” 内,高层给予了最大程度的政策支持与宽容,本质上是通过 “放松管制”,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扫清障碍。
要知道,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并非没有像 “马云”“马化腾” 这样具备创新思维与能力的人,只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可能像年轻时的蒋开儒一样,在公社里耕种、在边疆放牧,才华难以施展;九十年代之前的北京、上海,土地与房产本身就蕴含着巨大价值,但由于缺乏交易、抵押等市场化机制,这些财富始终处于 “沉睡” 状态,普通人也无法通过合法途径拥有。
正如古语所言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深圳的成功,本质上是为市场经济培育了 “肥沃土壤”—— 在这里,“市场 + 法制” 的理念得到践行,人们敢想、敢说、敢做,创造力与活力被充分激发。蒋开儒的人生转折,正是无数深圳建设者的缩影;《春天的故事》的传唱,也正是时代对 “改革创新” 精神的最好回应。

九十年代的上海新天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深圳的崛起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展望未来,中国仍有海量的财富与潜力等待释放 —— 只要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为创新与奋斗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就一定能创造更多属于新时代的 “春天的故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江宁知府,作者:印闲生
